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巨噬细胞肝X受体(LXR)及其下游的一些目的基因表达和胆固醇外流特点。方法:分离冠心病患者组和对照组外周血的单核细胞,并转化为巨噬细胞。在TO-901317的刺激下,观察巨噬细胞的aopA-I介导胆固醇外流的变化和LXR以及其下游一些目的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冠心病患者的巨噬细胞,其一些影响胆固醇代谢及炎症反应的基因表达受到了影响,aopA-I介导的胆固醇外流能力下调,对刺激LXR后的反应性也降低。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功能下降,其一些影响胆固醇代谢及炎症反应的基因表达发生了改变,对刺激LXR信号的反应性下降。提示巨噬细胞的LXR信号途径可能是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冠心病治疗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3.
参苓白术冲剂预防癌症化疗毒副作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 2月— 2 0 0 1年 1 2月 ,笔者采用中药复方参苓白术冲剂预防肿瘤化疗所致的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 ,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研究所观察患者为行术前新辅助化疗 ,术后辅助化疗、介入化疗和晚期姑息化疗的住院患者 ,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疗规范》 ,均经病理学确诊 ,胃癌患者和入院前有恶心、呕吐、胃肠道梗阻和骨髓抑制者不列入本研究。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 1 87例 ,男 1 1 8例 ,女 69例 ;年龄 2 7~ 71岁 ,平均 53 .2 7岁 ;病程 0 .1 3~ 3年 ,平均 1 .2 2年 ;肺癌 73例 ,食管癌 2 …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经超声测量成人右侧尺动脉(RUA)及桡动脉(RRA)内径,探讨RUA作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备选路径的可行性。方法连续选取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大于18岁的患者,共439例(男性275例,女性164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所有患者的RRA、RUA内径、血流峰值流速、阻力指数(RI)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所有患者RRA内径较RUA内径大(2.50±0.47)mm比(2.37±0.48)mm,(P0.05);女性RRA大于RUA(2.38±0.40)mm比(2.14±0.43)mm,(P0.05);而男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57±0.48)mm比(2.48±0.45)mm,P0.05)。(2)所有患者的血流峰值流速及RIRRA与RUA差别无统计学意义(53.65±15.49)cm/s比(54.27±16.26)cm/s,(1.03±0.56)比(0.98±0.23),(P0.05);男女之间相比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RRA、RUA内径差别不明显;女性RRA内径大于RUA内径,这可能是导致成人右侧RRA内径较RUA内径大的主要因素。而右侧尺、桡动脉血流峰值流速、RI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且与性别相关性不大。因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于男性RRA与RUA具有相同价值的选择性,而对于女性,RUA可视情况作为备选路径。 相似文献
15.
B淋巴细胞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被看作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型 ,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清 ,患者突出表现为B淋巴细胞的高度活化而产生多种针对包括细胞核及各种核成分、细胞膜、细胞浆等各种自身组织成分的自身抗体 ,尤其是抗DNA、抗SnRNPs抗体。研究显示 ,B细胞凋亡、B细胞共刺激信号及其传导、B细胞的表位播散 (epitopespreading)、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 (BCR)的信号传导、B细胞抗原提呈功能在发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这些因素对阐明SLE的发病机制是非…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30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慢血流的患者为CSF组,冠脉造影血流正常的患者30例为NCF组。以校正TIMI帧数>27,诊断为冠状动脉慢血流。采取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1周,在显微镜下计数,并观察EPCs增殖能力、迁移能力、黏附能力。结果:CSF组外周血EPCs数量及增殖、迁移、黏附能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F患者外周血EPCs功能降低可能参与CSF现象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了MicroRNA-133(miR-133)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表达情况。方法:本研究纳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8例,对照组患者35例。在心肌梗死症状发作后的不同时间段:AMI患者人院时(T0:5.24h±1.38h),AMI发病24h(T24),AMI后第7天采血液样本并应用实时定量PCR法对血浆中miR-133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浆肌钙蛋白I(cTnI)的表达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miR-133的表达水平在AMI患者人院时、24h时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第7天时其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AMI患者入院时血浆miR-133表达水平已经达到峰值,发病24h时明显下降且于第7天降至正常水平。AMI早期血浆miR-133与cTnI显示了相同的升高趋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miR-133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在1D与T24时分别为0.802、0.753(所有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急性期miR-133在AMI早期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且拥有较之肌钙蛋白酶I(cTnI)更早的时间窗。血浆miR-133在诊断AMI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性,这提示其可能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探讨强化他汀治疗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灌注及心肌损伤、肾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行择期PCI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54例,随机分为标准他汀组(n=76)和强化他汀组(n=78).于PCI术前及PCI后记录TIMI血流、纠正的TIMI计帧数(CTFC)以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等.于PCI前后测量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钙蛋白T(Tn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肌酐(SCr)水平.结果:强化他汀组支架置入后TIMI血流0~1级显著少于标准他汀组,3级显著多于标准他汀组(P<0.05).强化他汀组无复流发生率显著低于标准他汀组(P<0.01).CTFC在强化他汀组显著低于标准他汀组(P<0.05).强化他汀组的TMPG也显著优于标准他汀组(P<0.05).PCI术后24h,CK-MB和TnT在强化他汀组显著低于标准他汀组.在强化他汀组,PCI术后24h,hs-CRP水平显著低于标准他汀组(P<0.00l),SCr水平与标准他汀组无差异(P>0.05).结论:PCI术前使用强化他汀治疗比标准他汀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灌注、减轻心肌损伤.同时伴有hs-CRP水平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