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8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科学   74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91.
目的 探讨肾移植后早期应用咪唑立宾( MZ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61例首次肾移植受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1)MZR组:33例,应用他克莫司(Tac)+ MZR+泼尼松(Pred)预防排斥反应;(2)吗替麦考酚酯组(MMF)组:28例,应用Tac+ MMF+ Pred预防排斥反应.MZR的用法为:体重<50 kg者为150mg/d,早餐后口服;体重≥50kg者为200 mg/d,分早、晚2次口服.MMF、Tac和Pred按常规剂量服用.2组受者均于术前2h和术后4d接受巴利昔单抗(20mg/d)诱导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受者术后6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移植肾存活率以及高尿酸血症、骨髓抑制、巨细胞病毒感染、胃肠道反应等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6个月内,MZR组AR发生率为15.2%,MMF组AR发生率为10.7% (P>0.05);MZR组移植肾存活率为97.0%,MMF组移植肾存活率为89.3%(P>0.05).MZR组和MMF组间高尿酸血症、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ZR组未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而MMF组则发生4例(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严密监测下,MZR可应用于肾移植术后早期抗排斥反应治疗.  相似文献   
192.
目的:观察慢性移植肾肾病(CAN)中血管内皮细胞被受者内皮细胞替代(内皮嵌合)的现象,分析内皮嵌合对CAN进展的影响。方法:无功能移植肾切除组织,符合慢性移植肾肾病(CAN)造成移植肾失功、男性供者女性受者标本29例,选择Y染色体长臂Yq12区域(异染色质区)DNA片段作为探针,同时选择X染色体着丝粒区(α卫星DNA)探针作为对照,通过在石蜡切片标本上进行间期细胞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观察肾小管周毛细血管(PTC)内皮细胞的嵌合程度。结果:CAN中PTC内皮细胞嵌合现象较普遍存在,内皮细胞的分布呈灶状,供者内皮细胞和受体内皮细胞可相邻存在。PTC密度与间质纤维化程度有关,CD31阳性的PTC每单位面积密度14.52±4.85个,微血管内皮细胞嵌合出现比例为0.16±0.04,两者无明显相关性(r=0.13,P>0.05)。结论:肾脏移植物中血管内皮细胞可以被受者来源的内皮细胞所替代,CAN中PTC密度减少,内皮细胞的嵌合的发生与CAN的进展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93.
目的:通过在活体供肾摘取后对供者孤肾功能进行全面性、规律性、连续性地评估,了解供者孤肾在活体供肾摘取后的功能变化,从而分析活体供肾摘取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择亲属活体肾移植供者117例,肾摘取后通过连续监测血清肌酐水平、肾小球滤过率、尿常规及血压水平等各项指标,并在出院后坚持随访,全面评估供者孤肾在活体供肾摘取后的变化及供者的全身健康状况.结果:117例活体供肾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其中2例肾摘取后围手术期出现药物过敏反应;8例肾摘取后尿常规镜检有红细胞;5例出现微量蛋白尿;15例出现尿路感染;3例围手术期出现情绪焦虑,对自身健康状况表示担心;22例围手术期出现切口疼痛或不适;19例出现血压轻度增高,但均在正常血压范围内.所有供者肾摘取后均出现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下降4~25 mL/min,平均(9.4±4.7) mL/min,均未超出正常肾小球滤过率范围.所有供者肾摘取后均出现血清肌酐升高,43例在供肾后2个月时仍超过正常水平;在肌酐增长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程度的比较中,左侧与右侧孤肾、男性与女性供者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50岁以上供者肌酐水平高于50岁以下供者(P < 0.01).所有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除外5例肌酐水平至今仍异常,但均稳定在135 μmol/L以内.结论:供者孤肾在活体供肾摘取后各项监测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变化,甚至在短期内超出正常水平,但这些指标变化并不影响孤肾的整体功能,不影响供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从临床角度分析,活体供肾移植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4.
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输尿管鳞状细胞癌并对侧移行细胞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认为输尿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与结石及慢性炎症长期刺激有关,定期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手术配合放疗仍是主要治疗方法,肾盂定期冲洗可预防感染和维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95.
病例1.男性,44岁,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于1992年1月30日行右髂窝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1—3d常规应用琥珀氢化考的松3g、2g、1g冲击治疗,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及强的松(Pred)抗排  相似文献   
196.
肾移植后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综合征是在肾移植后抗排斥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征候群 ,本文复习近年文献 ,总结了本病与环胞素A的关系、本病的病因、诊断及防治策略 ,提出在肾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过程中应提高对本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7.
雷公藤多甙对肾移植受体生殖器官的影响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甙 (TⅡ)对肾移植受者生殖系统的影响作用。 方法  6 4例肾移植患者以服用或不服用TⅡ 治疗分为两组 ,观察生殖系统变化。动物试验采用肾移植大鼠模型进行研究。 结果 男性患者精子数量减少且精子活动度明显降低 ;女性患者月经周期不规则 ,甚至闭经。肾移植大鼠服用TⅡ(30mg·kg-1·d-1) 2 0d后 ,睾丸生殖上皮呈退行性变 ,精子细胞和精子受累最早 ,精母细胞次之 ,精原细胞敏感性最低 ;卵巢病变相对较轻 ,各级卵泡细胞发育良好 ,但部分黄体出现萎缩、退化。 结论 TⅡ 对肾移植受者生殖系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8.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肺部曲霉菌属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肾移植术后9例符合临床诊断和临床拟诊肺部曲霉菌属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临床诊断和拟诊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患者中,血培养确诊黑曲霉菌性肺炎1例次,痰培养诊断肺曲霉菌属感染3例次,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试验)阳性5例次,CT扫描典型表现诊断2例次,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或细菌感染6例,合并假丝酵母菌属感染1例,单纯IPA 2例;7例临床拟诊后立即给与伏立康唑静脉注射,其中有2例合并或序贯给予米卡芬净治疗,1例给予伊曲康唑注射液,1例给予卡泊芬净注射液治疗;合并CMV感染者给予更昔洛韦,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敏感抗菌药物;治愈8例,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 对肾移植术后拟诊曲霉菌属感染者应结合GM试验、CT扫描和临床表现,尽早进行经验性治疗以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9.
目的总结分析不同年龄组亲属肾移植供体术后早期肾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69例亲属肾移植供体术前、术后血肌酐(Cr)的临床资料。结果 69例捐赠者平均年龄45.3岁,≥60岁7例,50~59岁24例,30~49岁29例,<30岁9例。术前总体血肌酐平均值为(64±14)μmol/L。<30岁组:术前血肌酐为(63±11)μmol/L,术后第1天为(90±15)μmol/L,较术前增加;术后第10天为(82±12)μmol/L,较术后第1天减少,但术后第10天与第1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6)。30~49岁组:术前血肌酐为(66±16)μmol/L,术后第1天为(100±22)μmol/L,较术前增加;术后第10天为(90±20)μmol/L,较术后第1天减少,术后第10天与第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4)。50~59岁组:术前血肌酐为(63±12)μmol/L,术后第1天为(103±29)μmol/L,较术前增加;术后第10天为(87±19)μmol/L,较术后第1天减少,术后第10天与第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60岁组术后第10天与第1天血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活体肾移植供体术后血肌酐会出现明显增高,并随年龄增加,波动幅度逐渐增大;术后第10天即可缓慢下降,30~59岁捐赠者下降明显。②30~59岁捐赠者肾脏代偿能力优于60岁以上或30岁以下的捐赠者。  相似文献   
200.
目的:评价氯美扎酮联合α1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PS-ⅢB)的疗效。方法:对符合CPPS-ⅢB诊断标准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口服氯关扎酮(0.2g,每天3次,饭后服)及特拉唑嗪(2mg,每天1次,晚服),对照组仅口服特拉唑嗪(2mg,每天1次.晚服),疗程8周。评价指标包括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最大尿流率等。结果:62例患暂均获随访,治疗组有效30例(93.8%),其中临床治愈9例(28.1%),无效2例(6.3%);对照组有效24例(80%).其中临床治愈4例(13.3%),无效6例(2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喧发牛。结论:氯美扎酮联合α1受体阻滞剂可作为CPPS-ⅢB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