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5篇 |
免费 | 66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4篇 |
儿科学 | 5篇 |
妇产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39篇 |
口腔科学 | 26篇 |
临床医学 | 105篇 |
内科学 | 94篇 |
皮肤病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31篇 |
特种医学 | 1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62篇 |
综合类 | 146篇 |
预防医学 | 108篇 |
眼科学 | 17篇 |
药学 | 100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66篇 |
肿瘤学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52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54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49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64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结直肠癌是一个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全球性人类健康问题。在中国和印度的新兴中产阶级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正以每年平均5%的速度增长:在西方国家,由于社会老龄化等原因,未来20年估计发病率将达30%左右。有30%~40%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仅表现为肝转移.首诊为结直肠癌的患者中,有将近25%的患者被查出肝转移.从临床统计数据看.这部分患者的预后比异时性肝转移患者更差;那些被成功实施了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中.也将有25%以上会发生异时性肝转移。 相似文献
1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应用价值。方法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2)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5例直肠类癌患者,肿瘤直径0.4~1.2(平均1.1)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0-45(平均35)min;术中创面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好转。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胃异位胰腺临床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胃异位胰腺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E治疗且经病理证实为胃异位胰腺的60例病人资料,评价ESE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必要性。结果 肿瘤位于胃窦部51例(85.0%),大弯侧34例(56.7%),23例(38.3%)伴明显脐凹。超声内镜检查 2例(3.3%)位于黏膜肌层,42例(70.0%)位于黏膜下层(有3例与固有肌层关系密切),16例(26.7%)位于固有肌层。病灶整块挖除率98.3%(59/60),9例(15%)术中出现动脉性出血,需热活检钳辅助止血或金属夹夹闭止血,术中发生气腹12例(20.0%),无术中或术后穿孔和不可控性出血而转外科手术病例。中位随访时间17(4~44)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以ESE为基础的内镜外科治疗,不仅满足了胃异位胰腺局部切除的治疗原则,而且还可获得完整病理结果,避免误诊。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于癌造成的急性左半结肠梗阻,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急诊手术行姑息性癌肿切除、近段结肠造口和远端结肠关闭,该治疗方法既无法达到根治癌肿目的,又需要2~3个月后二次手术关闭造瘘口。2006年9月,我院成功为2例大肠癌伴急性梗阻进行了“双镜”治疗:先通过肠镜技术将肠减压导管或金属支架置人大肠梗阻近段,经过充分的减压引流及肠道准备后,再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一期吻合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63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其中91例为手术病例,评价手术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160例同时性肝转移病人中手术切除肝转移灶22例(13.8%),203例延时性肝转移病人中手术切除肝转移灶69例(34.0%),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同时性肝转移组手术死亡率(4.5%,1/22)高于延时性肝转移组(2.8%,2/6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2005年6月31日为随访终点,91例病人随访率100%,手术病人中同时性肝转移组1、3、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与延时性肝转移组相似(P〉0.05),但术后复发率较高(36.4%vs21.7%,P=0.03)。363例病人中有36例具有手术指征而未手术病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7.9%、5.34%和0,明显低于91例手术病例(80.5%、33.0%和22.7%),(P=0.0034)。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所有91例手术病人影响生存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风险分析,得出手术切缘达1cm(β=-0.8351,P=0.0363)和复发后再次手术(β=-0.9428,P=0.0411)是生存的保护性因素,而术后复发(β=0.6471,P=0.0226)是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治疗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首选治疗措施,可以明显提高病人的术后生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治疗效果以及异体血节约程度。方法回顾分析120例初次单侧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对照组60例未进行自体血回输,实验组60例实施自体血回输,对比两组术前以及术后第2天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蛋白(Alb)水平和术后2 d内录输注红细胞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的剂量。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手术类型间无统计学差异(t年龄=2.123,t性别=2.208,t手术类型=0.138,P均大于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术后Hb、术后Hct、术前Alb间无统计学差异(t术后Hb=-0.233,t术后Hct=0.310,t术前Alb=-1.698,P均大于0.05)。实验组术前Hb(140.58±13.92)g/L、术前Hct(40.43±3.83)高于对照组术前Hb(132.15±14.50)g/L、Hct(37.97±6.19)(t术前Hb=-3.251,t术前Hct=-2.626,P均小于0.05)。实验组术后Alb水平(32.70±2.05)g/L略低于对照组(33.80±3.11)g/L(t术前Alb=-1.698,t术后Alb=2.188,P均小于0.05)。实验组围手术期人均红细胞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使用量分别较对照组减少1.77 IU和2.45 IU(P〈0.001)。结论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血回输治疗在人工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能够显著降低异体红细胞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的用量,同时不影响术后Hb以及Hct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腺无功能性囊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F-CNETP)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NF-CNETP的MSCT表现,对照病理进行分析。结果 10例NF-CNETP中,位于胰头5例,胰尾4例,同时位于胰体尾部1例;肿瘤最大径2.5~6.2cm。10例肿瘤均边界清楚,其中9例见完整包膜。平扫肿瘤密度不均匀,实性囊壁呈等或稍低密度,10例中2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9例呈明显环状不均匀强化,1例含壁结节者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均呈持续性强化。肿瘤囊壁动脉期平均CT值为(128.00±62.62)HU,门静脉期为(132.40±44.66)HU。4例胰管轻度扩张。1例胰周淋巴结转移。6例接受能谱CT双能扫描,肿瘤囊壁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的碘浓度值与腹主动脉的碘浓度值进行标准化后分别为0.40±0.16、0.79±0.22。结论 NF-CNETP的MSCT强化方式及包膜显示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后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高危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效果。方法根据不同手术时机将2017-01—2019-01间收治的60例高危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经术前常规准备后于72 h内急诊行LC,观察组先行PTGD和抗感染治疗,症状控制后择期行LC。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PTGD后,实验室指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短(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GD后择期LC治疗高危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的基础上,缩短手术时间,明显降低手术风险和中转开腹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评价全覆膜食管金属支架在高位食管狭窄和瘘以及术后吻合口狭窄和瘘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2005年5月至2013年7月间,应用16mm全覆膜食管金属支架对84例高位食管狭窄和瘘以及术后吻合口狭窄和瘘进行治疗。其中食管癌性狭窄31例,食管外压性狭窄2例,食管癌放疗后狭窄10例,食管癌术后复发致狭窄4例,吻合口狭窄27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食管狭窄1例,食管.气管瘘7例,食管一纵隔瘘1例,食管癌术后残胃瘘1例。狭窄或瘘口上缘距中切牙距离15~20cm者48例,大于20cm者36例。结果84例患者共置入100枚支架,术中无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吞咽困难、呛咳症状均迅速缓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5/84),其中严重胸痛2例,经止痛药物缓解;气管塌陷1例,予气管切开术;支架移位2例,内镜下应用异物钳对支架位置进行调整。76例(90.5%)患者获得完整随访,5-3%(4/76)的患者出现再狭窄,2.6%(2/76)新发食管.气管瘘;其中5例接受再次内镜下置入全覆膜金属支架术并获成功,另1例经沙氏探条扩张及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全覆膜食管金属支架治疗高位食管狭窄和瘘以及术后吻合口狭窄和瘘安全、有效,可考虑作为临床首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