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8篇
儿科学   6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1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 探讨肝母细胞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婴儿出生以及孕产妇分娩相关的特征.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肝母细胞瘤患儿及其母亲的病历资料,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婴儿特征指标、母亲怀孕与分娩有关指标进行多因素统计检验. 结果发生肝母细胞瘤风险中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比值比为26.0(95%可信区间为14.0~65.7).母亲≤20岁和≥30岁的比值比分别为1.5(95%可信区间为0.6~4.6)和2.6(95%可信区间为1.0~6.7).超重和肥胖母亲的比值比为3.2(95%可信区间为1.0~6.7).孕妇吸烟的比值比为2.9(95%可信区间为1.1~4.2),对>2岁及H{生体质量正常儿童影响较大. 结论肝母细胞瘤的发生与患儿出生体质量及孕妇超重、吸烟等因素有关,应重视围产期卫生保健.  相似文献   
32.
我校儿科系小儿外科教研室于1989年1月6日至7日在儿科医院举行第三届(1988)论文报告会。校、系领导,兄弟科室代表及兄弟院校来宾共三十余人到会指导并进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外源性人多药耐药基因(human 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 1, hMDR1)对新西兰兔骨髓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 MN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用携带目的基因hMDR1和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GFP)报告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rAd-hMDR1-GFP)转染原代培养的MNCs以获取hMDR1基因修饰的MNCs (MNCs-rAd-hMDR1-GFP),荧光显微镜和FCM法检测转染效率;MTT法绘制MNCs-rAd-hMDR1-GFP细胞生长曲线;FCM检测MNCs-rAd-hMDR1-GFP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情况;RT-PCR及Western印迹法从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MNCs-rAd-hMDR1-GFP细胞内hMDR1的表达;柔红霉素(daunorubicin, DNR)泵出实验检测导入hMDR1基因的外排泵生理功能.结果: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为100时,rAd-hMDR1-GFP对MNCs的转染效率为30%~35%,且不影响MNCs增殖生长;FCM结果提示,rAd-hMDR1-GFP对MNCs细胞周期及凋亡无影响(P>0.05);rAd-hMDR1-GFP转染72 h后hMDR1转录水平和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且外源性hMDR1能发挥外排泵功能(P<0.01).结论:rAd-hMDR1-GFP能将外源性hMDR1基因高效导入兔骨髓MNCs并稳定功能性表达,不影响MNCs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及细胞增殖生长等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hMDR1基因的骨髓保护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4.
小儿肠套叠血清胃泌素的测定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35.
目的:在前期成功构建携带有目的基因的质粒载体IRES2-EGFP-hIGF-1基础上,探索使用可吸收生物材料PLGA复合基因强化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1在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研究所完成.①选择3月龄新西兰大耳白兔18只,双下肢髁关节面上共制作4个直径3 mm、深3 mm的全层软骨缺损.自左到右为:空白对照组,PLGA移植组,PLGA-MSCs组(PLGA 空载体转染的MSCs移植),PLGA hIGF-1-MSCs组(PLGA hIGF-1转染的MSCs移植).②分别于术后4,6,12周各处死6只,应用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组织学评分评估缺损软骨的修复情况、修复组织中hlGF-1和Ⅱ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移植细胞GFP荧光强度等.结果:16只兔进入结果分析,脱落2只.术后12周时,组织切片显示,PLGA HIGF-1-MSCs组新生组织中可见大量类透明软骨细胞出现,Ⅱ型胶原丰富表达:荧光追踪显示PLGA-MSCs组和PLGA hIGF-1-MSCs两组修复组织在4周时仍有可见的GFP表达;PLGA hIGF-1-MSCs组各个时间点组织学评分均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PLGA与经过hlGF-1基因强化的MSCs复合移植提高了对兔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36.
杜鹏 《重庆医药》2009,38(15):1967-1970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以肠道末端肠壁神经节细胞完全缺如为特征的常见消化道发育畸形。该病的病理改变主要在结肠远端痉挛肠段,其特征性组织学改变为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中缺乏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缺如使得肠段失去间隙性收缩和放松的正常蠕动,神经节细胞缺如还丧失了对副交感神经的调节,直肠环肌不断受到副交感神经兴奋的影响而呈痉挛状态,持续性痉挛的肠段狭窄,粪便通过障碍,近端结肠代偿性扩张与肥厚,形成巨结肠。临床表现为以腹胀、便秘为主的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功能性肠梗阻。其发病率与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不相上下,目前本病发病率约为1/2000~1/5000,性别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男性较女性多见,平均男与女之比为4:1.  相似文献   
37.
分子影像及其在活体内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影像是用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PET/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PET/CT)、PE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PET/MRI)、超声仪(ultrasound)和光学成像仪(optical imaging)等成像系统,直接或者间接非侵袭性对活体组织细胞的生化、生理、诊断和治疗等分子事件的成像技术[1]。分子影像学是在核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放射性核素成像分子影像外,还包括其他显像模式如…  相似文献   
38.
金先庆  全学模 《四川医学》1991,12(3):158-159
临床资料 1974~1990年17年中我科收治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40例,年龄最小2月,最大14岁,男41例,女90例。手术治疗79例。诊断主要方法有①临床表现(腹痛、黄疸及腹块)。②上消化道钡餐,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受压,推移及十二指肠圈扩大。③静脉胆道造影,梭形及较小囊肿效果较好。④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⑤B超,具有无损伤、简单、准确等优点,为最主要诊断方法。治疗诊断一经确立原则上应行根治手术。本组采用以下手术方法。①单纯外引流术(5例)。②十二指肠或空肠囊肿侧侧吻合术(13例),因不符合生理,并发症多目前已极少采用。③空肠囊肿Roux-Y吻合术(31例),提向囊肿的空肠在距属氏韧带20cm处切断,引流胆汁空肠的长度在15cm  相似文献   
39.
软组织感染仍然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及病死原因。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在感染的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已被公认,但新生儿软组织感染时对患儿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的观察国内尚未见报告,本文结合73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1982年6月到1985年6月我儿外科共收治新生儿501例,其中软组织感染127例占  相似文献   
40.
目的: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是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一组细胞因子,对人体的不同组织和细胞具有不同的调控作用,参与创伤愈合,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骨生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对转化生长因子β在整形外科中的研究作一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0—01/2004-07的文章,检索词“transforming gmwth factor-heta,wound healing,scar,BMP”,并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4-06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转化生长因子β,伤口愈合,瘢痕,骨形成发生蛋白质类”。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资料包括转化生长因子B在伤口愈合、瘢痕及骨的愈合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相关文献,筛除明显不随机实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为随机对照实验=纳入标准为①随机对照实验,采用单盲,双盲或非盲法。②实验包含平行对照组。排除标准:重复性实验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9篇关于转化生长因子β在创伤修复、瘢痕及骨的形成与愈合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相关实验文章,13篇实验文章纳入标准。排除的16篇实验均为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综合:13篇实验文章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的3个亚型对伤口愈合、瘢痕形成以及骨的愈合等几方面的作用以及其不同的分子机制。转化生长因子β1、2在创伤愈合、骨的形成、愈合中起作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致纤维化因子,参与了瘢痕的形成;转化生长因子良β1通过与转化生长因子β1竞争受体而起到抗瘢痕的作用。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不同的亚型在伤口愈合、瘢痕形成以及骨的形成和愈合等几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根据其不同的作用可用于促进伤口愈合、骨的形成与愈合,减轻及预防瘢痕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