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8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87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181篇
综合类   456篇
预防医学   52篇
药学   530篇
中国医学   53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34篇
  2020年   220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摘要:目的 以聚己内酯(PCL)、海藻酸钠、壳聚糖为材料,研制椎间盘双相支架,并评估其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 的可行性。方法 聚己内酯作为原料,采用熔融电纺法制备取向性多孔纤维环支架,将海藻酸钠/壳聚糖水凝胶注入 到中空的纤维环(AF)支架中央合成双相椎间盘支架。通过体式显微镜、扫描电镜观测双相支架的结构、孔径、孔隙 率;人脐带干细胞复合双相支架体外培养7 d,用死活细胞染色法评价生物相容性,CCK-8实验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力 学加载仪器测量双相支架的压缩弹性模量。结果 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可见纤维环相成菱形多孔结构,髓核相 (NP)呈不规则多孔结构;纤维环相和髓核相孔径分别为(225.6±3.9)μm、(205.5±5.2)μm,孔隙率分别为(74.17± 0.39)%、(85.52±0.48)%,支架扫描电镜可见细胞黏附在支架表面,周围有细胞外基质分泌;死活细胞染色显示无死 细胞;CCK-8检测结果显示人脐带干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活性,压缩弹性模量(173.24±44.93)kPa。结论 以聚己内 酯、海藻酸钠、壳聚糖为材料制备的椎间盘双相支架,具有良好的孔径、孔隙率和细胞相容性,支架间结合紧密,具有 三维网络结构,优良的力学特性,是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理想载体。  相似文献   
72.
摘要:目的 观察蝎毒多肽提取物(PESV)对K562细胞Hedgehog通路上游活化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分子调节机 制。方法 体外培养K562细胞,接种于24孔培养板,治疗组分别加入低、中及高浓度(10、20及40 mg/L)PESV 20 μL,阳性对照加入2 g/L的甲磺酸伊马替尼(GLEEVEC)20 μL(GLEEVEC组),阴性对照组加入生理盐水20 μL,共培 养48 h,应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K562细胞BCR/ABL基因mRNA及融合蛋白P210bcr/abl表达的变化, 并检测Hedgehog通路上游活化因子Shh、Smo、Ptch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ESV各剂量组 对K562细胞BCR/ABL融合基因mRNA及P210bcr/abl蛋白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 较,中、高剂量组Shh、Smo、Ptch 基因mRNA 及蛋白在K562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与GLEEVEC 组比 较,中、高剂量组Shh、Smo、Ptch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低剂量组均升高(P<0.05)。结论 PESV 可以抑制K562细胞BCR/ABL融合基因及P210bcr/abl蛋白的表达,并通过抑制Hedgehog通路上游活化因子的表达阻断 该通路的激活,进而抑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73.
目的 评价以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为导向的早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EGDT)对感染性休克猪血流 动力学和氧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雄性巴马小型猪 12 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传统方法(C)组和目标导向(G) 组。采用静脉输注内毒素方法制造感染性休克模型后,C 组休克后维持平均动脉压(MAP)≥65 mmHg,中心静脉压 (CVP)8~12 mmHg,尿量≥0.5 mL/ (kg·h),G 组除以上指标外,维持 SvO2≥0.65。治疗持续 6 h。分别在内毒素开始输 注 0、60、120、180、240、300、360、420 及 480 min(T0~T8)记录中心体温、血流和氧动力学指标及使用的液体和血管活 性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与 C 组相比,在血流动力学方面 2 组各时点 MAP、心率(HR)、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 组在 T4~T8 时点心输出量指数(CI)和 CVP 升高(P<0.05),在 T8 时点平均肺动脉压 (MPAP)和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降低(P<0.05);在氧动力学方面,G 组在 T3~T8 时点 SvO2升高,氧摄取率(O2ER) 降低(P<0.05),在 T4~T8 时点氧供(DO2)升高(P<0.05),T5~T8 时点血乳酸(Lac)降低,在 T8 时点动静脉 CO2分压 差[Δp(CO2)]降低(P<0.05),2 组动物各时点氧耗(V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 组补液量和尿量多,去甲肾上 腺素量较少(P<0.05),G 组多巴酚丁胺用量较多,而 C 组均未用。结论 以 SvO2为导向的 EGDT 在感染性休克救治 中可更加有效地稳定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表现为心输出量增加、氧供增加、氧摄取率正常、组织灌注较好。  相似文献   
74.
骨保护素(OPG)是肿瘤坏死因子(TNF)超家族的一种可溶性分泌型糖蛋白,与核因子 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 体(RANKL)、核因子 κB 受体活化因子(RANK)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共同组成骨保护素系 统。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骨保护素系统参与内皮功能调节、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等生理过程,其有 望成为冠心病发生、发展、严重程度及其远期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可行途径。 本文就骨保护素系统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效应、作用机制及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补肾养骨汤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 KM3 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 长期 KM3 细胞,分别加入 5%、10%、20% 的补肾养骨汤含药血清培养,培养 12、24、48 和 72 h 后,采用 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补肾养骨汤对 KM3 细胞增殖的影响;KM3 细胞经过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培养 72 h 后,采用流式 细胞术检测补肾养骨汤对 KM3 细胞周期和凋亡作用;RT-q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 B 淋巴细胞瘤-2 基因(Bcl-2)、 Bcl-2 相关蛋白(Bax)和核转录因子(NF)-κB 的表达水平。结果 补肾养骨汤抑制 KM3 细胞株的增殖,诱导 KM3 细胞株呈剂量依赖性凋亡,使 KM3 细胞周期停滞在 G0/G1 期,导致 KM3 细胞株 Bcl-2、NF-κB 表达下调,Bax 表达 上调。结论 补肾养骨汤抑制 KM3 细胞的增殖,影响细胞周期,诱导其凋亡,此作用机制可能与 Bcl-2、Bax 和 NF- κB 表达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76.
摘要: 目的 研究 miR-301b 在调节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 ST2 进行脂肪细胞诱导分化, 并利用 qRT-PCR 检测细胞分化过程中成脂分化诱导组相对于阴性对照组的 miR-301b 表达变化。对 ST2 细胞转染 miR-301b mimics 并进行成脂诱导分化, 利用 qRT-PCR 和 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 miR- 301b mimics 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片段 (NC) 转染组细胞的脂肪特异性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成脂分化诱导组 miR-301b 相对表达水平 (0.219±0.021) 较对照组 (1.000±0.425) 减少 (P<0.05)。miR-301b mimics 转染组的脂肪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PPARγ)、 CCAAT 增强子结合蛋白 (C/EBPα) 和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aP2) 的相对表达量均较 NC 转染组降低 (P<0.05)。miR-310b mimics 转染组与 NC 转染组相比, 标志基因aP2、 转录因子PPARγ 和C/EBPα 蛋白的表达量均减少 (P<0.05)。结论 miR-301b可抑制脂肪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6 年 1 月—2015 年 8 月天津市人民医院 265 例 NETs 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临床症状、原发部 位、病理诊断、治疗情况和预后随访情况。结果 265 例 NETs 患者中男 160 例,女 105 例,平均发病年龄(55.8±2.7) 岁,发病高峰 55~65 岁。发病部位主要位于结直肠 127 例(47.9%),肺部 59 例(22.3%),胃 21 例(7.8%),阑尾 15 例 (5.7%),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及胰腺)10 例(3.8%),乳腺 11 例(4.2%),颈部 10 例(3.8%),其他部位 12 例(4.5%)。 各个不同部位患者的就诊症状各不相同。结直肠患者主要是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便血等。肺原发患者多 表现为咳嗽或痰中带血。胃、阑尾或小肠原发患者多表现为腹痛、腹胀等不适。病理诊断 G1 期 186 例(70.2%),G2 期 54 例(20.4%),G3 期 25 例(9.4%)。免疫组化显示突触素(Syn)阳性 228 例(86.4%),嗜铬粒蛋白 A(CgA)阳性 102 例(38.5%),CD56 阳性 74 例(27.9%)。232 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87.5%),28 例患者接受了放疗或化疗治疗 (10.6%),5 例患者未行治疗。198 例患者完成至少 1 次随访,随访率 74.7%,中位随访时间为 38 个月,G1 期随访患 者中无肿瘤相关性死亡;G2 期有 6 例肿瘤相关性死亡;G3 期中有 19 例肿瘤相关性死亡。所有肿瘤相关性死亡患者 中 23 例发生了转移。神经内分泌瘤(G1+G2)的生存率明显高于神经内分泌癌(G3)(Log rank χ2=13.774,P<0.01)。 结论 NETs 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不同部位的患者发病临床表现各不相同,消化道特别是结直肠是高发部位;病理分 期越晚的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78.
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和心脏性猝死 (SCD) 都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许多证据表明 COPD 与发生 SCD 风险的增加有关。首先, 在研究 COPD 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停搏的相关性时, 研究人员发现, 与 COPD 相关的死亡患者中, 表现为心脏停搏和无脉性电活动 (PEA) 相比室速、 室颤更加普遍, 其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次, 在研究 COPD 和 SCD 心电图标志的相关性时, 研究人员发现 COPD 与 QT (QTc) 间期延长和缩短均相关。第三, 在研究应用改善呼吸症状的药物对发生 SCD 的潜在影响时, 研究人员得出了矛盾的结论。目前在广泛人群中精准预测SCD 仍是一大挑战, 通过研究 COPD 和SCD 的相关性, 可能会对SCD 的风险评估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9.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总胆汁酸(BA)水平与炎症因子及心室重构的关系。方 法 82 例 CHF 患者按照 NYHA 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 NYHA Ⅱ级(CHF Ⅱ级组)47 例,Ⅲ级(CHF Ⅲ级组)35 例,另 选取无心衰症状,且超声心动图及血清 B 型钠尿肽前体(pro-BNP)未见异常的同期体检者 32 例作为对照组。应用 酶比色法检测所有入选者血清 BA 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行 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应用 Simpson 法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3 组间 IL-6、TNF-α、BA、pro-BNP、LVEDD、LVEF 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HF 组 IL-6、TNF-α、BA、proBNP、LVEDD 水 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升高;而 LVEF 低于对照组,且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而降低(均 P< 0.05)。BA 与 IL-6、TNF-α、pro-BNP、LVEDD 呈正相关,与 LVEF 呈负相关(均 P<0.05)。结论 血清 BA 水平与机 体炎症反应及心室重构相关,对于评估 CHF 患者心功能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0.
韩秋青  师帅南  王玉亮   《天津医药》2018,46(1):109-112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中胚层中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为成 脂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神经元干细胞、胰岛样细胞等。MSCs 具有免疫调节特性,可通过 分泌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和前列腺素 E2(PGE2)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同时又能在炎性因子如干扰素 γ (IFN-γ)的预刺激下增强其免疫调节功能。研究发现,在脂肪组织中存在丰富的,使 MSCs 成为成年干细胞非常有吸 引力的来源。本文对目前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s)和以上 3 种免疫调节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 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