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7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4篇 |
内科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15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眼科学 | 5篇 |
药学 | 7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线粒体是双侧膜包被的细胞器,控制氧化磷酸化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OXPHOS)、脂肪酸氧化、三羧酸循 环(Krebs 循环)等多种代谢过程,还参与维持钙离子稳定、 氧化还原信号传递、活性氧簇的生产和调节、细胞凋亡等体 内多种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线粒体功能一旦受损,机体功 能就会受到影响。 原发性线粒体病(primary mitochondrial disease,PMD)是指线粒体 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 或编码电子传递链的核 DNA(nuclear DNA,nDNA)变异导 致氧化磷酸化障碍而引发的一组系统性疾病。 在临床工作 中,也常见到一些疾病具备 PMD 的某些或所有表型,却并 未找到与 OXPHOS 相关的 mtDNA 或 nDNA 突变,这种现象 被称为继发性线粒体功能障碍( secondary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SMD)[1-2] 。 相似文献
32.
磁共振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MRI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价值。方法临床确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0例进入研究,随机平均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西医治疗对照组,前者给予补肾强督汤+西医常规治疗,后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磁共振平扫+增强检查及X线检查,对比治疗前后临床症状、MRI及X线影像改变。结果中西医治疗组有效率为96.67%,西医治疗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P〈0.05)。治疗后MRI显示关节周围强化程度减弱、软骨侵蚀无增加、骨髓水肿减轻或消失、关节积液减少、异常脂肪沉积减少。治疗前后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X线检查对比无明显变化。结论MRI能有效评价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比较16层螺旋CT常规横断位扫描和多平面重建(MPR)对前列腺癌的解剖结构和影像特征的显示,探讨MPR在前列腺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9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的资料,对其16层螺旋CT的MPR和横断高分辨薄层图像作对比分析.结果 92例前列腺癌患者中,MPR在显示肿瘤大小、密度差异、表面光滑度、包膜完整性、毗邻组织界限等方面明显优于横断位,盆腔转移的显示率不如薄层横断位.结论 16层螺旋CT前列腺癌后处理图像更能显示其细微的影像学特征,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弥补横断位图像的不足.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眼患者的疗效。方法100例近视眼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LASIK手术,实验组患者采用波前引导LASIK手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总体高阶像差、彗差、球差、五阶像差;术前不同各相差成分均方根(RMS)患者术后不同时间高阶像差;手术前后屈光度、视力。结果瞳孔直径为6 mm时,术后4、12、24周,两组总体高阶像差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实验组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周,实验组彗差较本组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周,常规组彗差较本组术前升高,且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周,两组球差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实验组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周,两组五阶像差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但实验组术后12周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同一RMS值患者高阶像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周,两组RMS值0.3~0.5、>0.5患者高阶像差均较本组RMS值<0.3患者升高,但实验组升高幅度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两组经测量后显示屈光度均呈轻微过矫,术后12周后,两组均出现一定的回退,对照组呈轻微欠矫状态,实验组回退幅度比较小,仍呈轻度过矫。术后24周时,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0.5,实验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1.0占比为94%(47/50),与常规组的88%(44/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占比为54%(27/50),高于常规组的28%(14/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9,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高于术前矫正视力占比为38%(19/50),高于常规组的18%(9/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6,P<0.05)。结论波前引导LASIK手术治疗近视眼的疗效优于常规LASIK手术,但仍存在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临床需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亚型2(Oatp2)及P-糖蛋白(P-gp)在氯化锂-毛果芸香碱诱导的慢性癫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氯化锂-毛果芸香碱诱发Wistar大鼠慢性癫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脑内Oatp2、P-gp的分布及表达情况。结果Oatp2及P-gp免疫反应阳性物质主要定位于脉络丛上皮细胞膜及脑血管内皮细胞膜,神经细胞膜也可见染色;性大鼠脑内Oatp2的表达低于正常大鼠(P<0.05);而P-gp的表达高于正常大鼠(P<0.05)。结论慢性癫大鼠脑内同时存在药物转运体Oatp2及P-gp的表达,两者表达变化相反。在癫病理过程中,Oatp2可能具有与P-gp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
综述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现状,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应用中对缓解病人关节肿胀、疼痛,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生存质量等方面效果明显,今后需要进一步挖掘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规范护理操作流程,辨证施护,探索类风湿性关节炎行之有效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完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临床护理路径,丰富尪痹中医护理方案。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分析532nm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术(PRP)联合羟苯磺酸钙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眼底微循环及黄斑厚度的影响,为DR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试验数据。
方法:将我院2017-01/2019-01期间收治的DR患者174例239眼按非随机临床同期对照研究及患者自愿原则分两组,对照组采用532nm激光PR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PRP术后3mo时)的BCVA(LogMAR)、临床疗效、眼底微循环、黄斑厚度,并统计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CVA(LogMAR)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均P<0.001); 治疗后两组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PCA)的阻力指数(RI)较治疗前下降(P<0.05),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较治疗前上升(P<0.05),但观察组RI低于对照组,EDV、PSV高于对照组(P<0.001); 治疗后两组患者黄斑厚度及其他临床指标(血管瘤、出血斑、视野灰度值)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0.8% vs 2.6%)无差异(χ2=0.344,P=0.557)。
结论:较单纯532nm激光PRP治疗DR,联合羟苯磺酸钙疗效更佳,对眼底微循环、黄斑厚度等的改善更显著,且安全性佳。 相似文献
38.
目的 观察基于MRI特征构建的模型预测乳腺癌Ki-67表达水平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接受MR检查的女性乳腺癌患者,根据Ki-67表达水平将其分为低表达组(n=8)与高表达组(n=54);比较组间计数资料,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乳腺癌Ki-67表达水平;以线性相关分析评估患者年龄、乳腺癌病灶最大径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与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构建多元线性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乳腺癌病灶位置及分叶征均为预测其Ki-67表达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据此构建单独及联合logistic回归模型,包括回归模型位置、回归模型分叶及回归模型位置+分叶。Ki-67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病灶最大径呈正相关(r=0.347,P<0.05),与其ADC值呈负相关(r=-0.300,P<0.05),而与患者年龄无明显相关(r=-0.048,P>0.05);故基于病灶最大径及ADC值构建线性模型。回归模型位置+分叶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对下牙槽神经前袢(anterior loop of the inferior alveolar nerve,AL)进行测量分析,以降低颏孔区种植手术风险。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种植科就诊的拟行种植手术的415例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性别、年龄(20~<45岁组、45~<60岁组、60~75岁组)和下颌前磨牙缺失情况(下颌前磨牙完整组、下颌前磨牙缺失组)进行分组,采用CBCT斜横截面重建法分析不同组间AL发生率及长度差异。结果 415例患者中有338例患者存在AL,AL发生率为81.4%;AL长度为0.25~5.40 mm,平均(2.07±0.95)mm;左侧下颌骨AL长度[(2.24±1.10)mm]大于右侧[(1.98±1.08)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40,P=0.002)。下颌前磨牙完整组AL发生率(83.8%)明显高于下颌前磨牙缺失组(59.0%),且20~<45岁组、45~<60岁组、60~75岁组AL发生率依... 相似文献
40.
儿童线粒体病最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CT、MRI和磁共振波谱(MRS)等影像学检查常可见基底节区病变、白质脑病、脑卒中样改变、小脑或大脑萎缩、钙化和乳酸峰等特征性改变;此外,部分或某些临床少见的线粒体综合征也具有典型的神经影像学改变,对于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理解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等具有重要提示意义。本文从线粒体病常见的神经影像学改变、部分线粒体综合征的神经影像学特征等角度进行阐述,从神经影像学角度助力线粒体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