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郭海龙 《吉林医学》2010,(30):5401-5402
<正>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患者的危险因素越多,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就越快,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会越高,很容易造成患上缺血性心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  相似文献   
82.
背景: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创伤大,造模后存活率较低,而改良Allen法和股骨开放截骨法制作动物模型时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器械,建模时间及出血较少,适用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制作。 目的:建立一种既能成功维持长时间存活,并符合临床特征,又简便易行的实验动物模型。 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单纯股骨骨折组和股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通过双侧小切口开放截骨造成股骨中端横行骨折并植入内固定建立股骨骨折模型,改良Allen法自制打击装置造成大鼠T10段脊髓急性挫伤性损伤,两种方法融合制造股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模型,观察大鼠制模成功后不同时间点大体情况及4周后骨折断端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建模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均成活,双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丧失,但可利用双上肢缓慢匍匐向前移动,前3 d进食少,活动少,夜间采用尾端悬吊后,骨折患肢未出现缺血坏死,到达第4周时,单纯股骨骨折组死亡1只,股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共死亡4只,成活率为83.33%,髓腔内固定未见脱出,两组骨折断端均有连续骨痂生成,从体积上来看,股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骨痂组织明显大于单纯股骨骨折组。证实将改良Allen法与小切口股骨外侧开放截骨法结合后,简单易行,可以成功制作股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并成活至第4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3.
84.
经皮撬拨复位多枚斯氏针轴向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皮撬拨复位多枚斯氏针轴向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皮撬拨复位多枚斯氏针轴向内固定技术治疗跟骨骨折14侧,右侧9侧,左侧5侧;高处坠落伤12例,摔伤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5例,Ⅲ型7例,Ⅳ型2例。采用Marylandfootscore系统对其优良率进行评价,并观察Bhler角和Gissane角的变化。结果:14侧手术顺利,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1侧由于中间骨折块未能达到复位要求,辅助小切口复位骨折块。14侧Bhler角由术前12.6°增加到38.5°,Gissane角由术前的75°增加到术后的114.5°,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8~26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评分优良率为85.7%。无一例发生软组织和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足外形良好,能够穿正常鞋,无跛行。结论:经皮撬拨复位多枚斯氏针轴向内固定适用于SandersⅡ型、Ⅲ型及Ⅳ型跟骨骨折的治疗,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可靠固定,并明显降低软组织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5.
野战卫勤车辆装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野战卫勤车辆WCY-2002型野战手术车、NJ2045XJH救护车、野战急救车、WCD-2000型卫生防疫车驾乘人员的携行物资装载及战材箱取放药品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该方法切实可行,在实际训练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86.
周晓莉  秦文君  刘芳  乔平平  郭海龙 《新中医》2020,52(20):123-127
目的:观察“双固一通”针法联合西药对强直性脊柱炎(AS) 伴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其对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的调节作用,探讨其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54 例AS伴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口服碳酸钙D3 片、骨化三醇胶丸、利塞膦酸钠片、双氯芬酸钠。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双固一通”针法治疗,选取关元、足三里(双)、肾俞(双)、膈俞(双)、大杼(双)、委中(双) 及脊柱疼痛部位相应夹脊穴。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并检测血沉、C-反应蛋白(CRP)、IL-1、IL-6、TNF-α 及骨密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46%,对照组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2 组血沉(ESR)、CRP 都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ESR 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 组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骨密度均提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IL-1、IL-6、TNF-α 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降低IL-1、IL-6方面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固一通”针法联合西药治疗AS 伴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患者疗效确切,能减轻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提高骨密度,改善生活质量。针药并用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因子水平治疗AS。  相似文献   
87.
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单纯后路经椎板或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在腰骶段结核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2004年 1月至 2009年 10月.共 32例腰骶段结核患者选择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男 21例.女 11例;年龄 32~65岁.平均 46岁。 L3.4节段 3例.L4.5节段 19例.L5S1节段 10例。 20例采用经椎板间病灶清除.12例采用经椎间孔病灶清除。临床疗效评价包括改良 Prolo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影像学评价包括腰骶段受累区的后凸角、椎体高度的丢失。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 12~24个月随访.平均 16个月。经椎板入路者术前后凸角平均为-24.3°.术后为-34.8°.终未随访时为-32.4°;经椎间孔入路者术前后凸角平均为-25.4°.术后为-35.2°.终未随访时为-33.6°.术后较术前有显著改善。根据改良 Prolo功能评分.术后疗效优良率达 93.8%。 VAS评分显示.术前平均 7.6分.术后平均 2.9°.术后比术前有显著降低。结论单纯后路经椎板或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腰骶段结核的有效方法。正确的适应证选择、仔细的影像学评价和彻底的病灶清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8.
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2000年9月至2010年12月共手术治疗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患者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23~57岁,平均32.8岁。颈椎3例,胸腰椎8例,腰骶椎16例。17例以野脊柱结核冶收治,2例以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冶收治。根据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血清学检查等,明确诊断为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8例行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内固定术;19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内固定术。24例术中病灶局部放置链霉素粉剂(余3例链霉素皮试阳性)。术后支具外固定4~6周,口服药物1.5~3.0个月。临床疗效评价包括临床治愈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植骨融合率。结果2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19.7个月。根据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疗效评定标准:痊愈24例,有效3例。3例腰椎病变者因切口渗出、窦道形成,给予清创缝合或病灶清除内固定调整术后痊愈,愈后无复发。结论颈、胸、腰背部疼痛伴间歇性波浪热,结合影像学检查和特异性的血清凝集试验阳性可确诊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对于顽固腰痛保守治疗无效,椎体、椎间盘严重破坏造成椎体间不稳,脊髓、神经根受压,或伴较大难以吸收的椎旁脓肿或腰大肌脓肿者,彻底的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内固定手术,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9.
目的 应用无标记的X线片评价手工测量特发性脊柱侧弯Cobb角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方法 4名骨科医师独立对53例患儿的术前站立位全脊柱正位及侧位X线片进行2次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测量,2次测量间隔2周.冠状面主弯和Cobb角大于10°的代偿弯以及与Lenke和/或PUMC分型相关的矢状面T2~5,T5~12、T10~L2、T12~L1角度纳入分析.应用组内相关系数判定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结果 36例上胸弯、53例胸弯、41例胸腰弯/腰弯及矢状面T2~5、T5~12、T10~L2及T12~L1后弯Cobb角各53例纳入分析,主弯Cobb角22°~167°,平均54.4°.结果 显示冠状面各角度测量中,上胸弯Cobb角的可信度(γ=0.592~0.714)和可重复性(γ=0.538~0.735)最差,有中等到好的一致性.胸弯Cobb角测量达到好到极佳的可信度(γ=0.881~0.942)和极佳的可重复性(γ=0.919~0.964).胸腰弯/腰弯角度测量有中等到极佳的可信度(γ=0.649~0.915)和好到极佳可重复性(γ=0.875~0.930).矢状面测量中,T2~5后弯Cobb角测量的可靠性最差,仅有低到中等的可信度(γ=0.373~0.662)和可重复性(γ=0.433~0.527).T5~12、T10~L2、T12~L1后弯cobb角测量均有好到极佳的可信度(分别为γ=0.787~0.909;0.857~0.964;0.889~0.983).T5~12Cobb 角测量有好到极佳的可重复性(γ=0.873~0.943),T10~L2、T12~L1 Cobb角测量均有极佳的可重复性(分别为γ=0.915~0.968;0.937~0.981).结论 大多数的角度测量指标有好到极佳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可以应用于临床工作和科研中.总体上冠状面角度测量一致性较矢状面好.由于受到周围组织阴影干扰,冠状面上胸弯和矢状面T2~5 Cobb角测量的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肾组织活检在肾脏疾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因肾脏疾病行肾活检的病历资料,分析其病理类型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51例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82.4%,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17.6%,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IgA肾病最多见,继发性肾脏疾病以狼疮性肾炎最常见。结论肾脏疾病患者进行肾活检十分必要,特别是在治疗和预后判断方面更具有指导意义。肾活检的适应证可以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