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8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聂文良  吕晓红  郭梁 《中外医疗》2008,27(14):137-137
目的 利用表面肌电技术评价两种力量训练对股四头肌抗疲劳能力的影响,为力量训练效果的评价提供新思路.方法 将30名普通人群分为气动组(PST组)和传统组(TST组).分别利用不同的力量训练器械进行训练.结果 通过疲劳运动前后aEMG/force差值可以体现出:在40%-90%IRM(IRM指最大能重复1次)负荷内,10周渐进性抗阻PST能显著提高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的抗疲劳能力.结论 两种力量训练都能适度改善股二头肌疲劳运动后的协调放松水平.  相似文献   
42.
鲁米那对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影响及防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鲁米那对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影响及防治探讨 方法 将128例早产儿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42例),鲁米那组(40例),鲁米那加纳络酮组(46例)。对照组常规治疗;鲁米那组生后6h内予鲁米那20mg/kg静脉注入,24h后予5mg/kg连用6d;鲁米那加纳络酮组在前2组基础上予纳络酮0.3ug/(kg·min)维持6h,连用6d。每例患儿记录呼吸情况,生后第3天和第6天头颅彩超检查,比较3组早产儿颅内出血和呼吸暂停的发生率。 结果 鲁米那加纳络酮组呼吸暂停次数程度与鲁米那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鲁米那加纳络酮组颅内出血例数与鲁米那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鲁米那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鲁米那组呼吸暂停次数程度与对照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鲁米那易诱发早产儿呼吸暂停,鲁米那伍用纳络酮防治早产儿颅内出血和呼吸暂停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应用角膜缘上皮细胞(limbal epithelial cells,LECs)及脱细胞角膜材料(decellularized porcine cornea,DPC)移植修复碱烧伤兔角膜的疗效.方法 培养同种异体兔LECs,鉴定其中的角膜缘干细胞(limbal stem cells,LSCs),制备DPC作为支架材料,将LECs和DPC两者复合培养后板层移植到碱烧伤的兔眼角膜,观察移植后4个月内的角膜修复情况.结果 免疫细胞化学及RT-PCR检测培养的LECs中有表达ABCG2的LSCs.大体观察LECs-DPC移植后碱烧伤角膜的混浊度减轻,新生血管消退.HE、Masson Trichrome染色显示移植后上皮面的细胞复层化生长,炎性细胞浸润减少,DPC纤维整合于碱烧伤的角膜植床,角膜胶原排列趋于规则.透射电镜检查有桥粒及微绒毛结构形成.结论 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角膜缘上皮细胞联合脱细胞角膜材料移植能够修复碱烧伤的兔眼角膜.  相似文献   
44.
吴丽燕  郭梁 《广州医药》2008,39(4):47-49
目的探讨正常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原因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生后于母婴区的正常新生儿在生后72小时内使用广域数字化眼底成像系统(RetCamⅡ)作眼底摄像检查。结果328例正常新生儿,视网膜出血82例,发生率25%,顺产新生儿128例视网膜出血56例,发生率43.75%,剖宫产新生儿200例视网膜出血26例发生率1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49.40,P<0.05)出血原因与分娩方式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影响正常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危险因素为产程延长需胎头吸引及产钳助产者、产力不足需腹部外力挤压助产者、初产者。结论不适当用力的顺产是正常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5.
棘球蚴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了畜牧业生产和人体健康。棘球蚴病的检测是疾病防控和临床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综述了棘球蚴病检测技术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全面总结了病原学检测技术、影像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优点与缺点,以期为棘球蚴病的快速检测和早期检测指明发展方向和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