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4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7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8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41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16篇 |
外科学 | 495篇 |
综合类 | 66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药学 | 4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5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50篇 |
2005年 | 53篇 |
2004年 | 69篇 |
2003年 | 53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68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目的探讨应用扩张后皮瓣修复颏部瘢痕的美容效果。方法单纯颏部瘢痕或伴小面积面部瘢痕者,采用颏部、颌底、面部皮肤扩张,扩张器置入时,不要超过颌颈角;否则,扩张器只是将颌颈角填平,不能充分有效扩张皮肤。对于面颊、颏、颈部瘢痕的修复,局部无可供扩张的正常皮肤时,则采用胸三角皮瓣预扩张,扩张充分后带蒂转移修复面部瘢痕,3周后断蒂修复颏、颈部瘢痕。结果26例应用局部及远位扩张后皮瓣修复颏部瘢痕,皮瓣成活良好,术后效果满意。结论应用扩张后的局部或远位皮瓣修复颏部瘢痕,是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腋臭外科治疗的临床与病理观察 总被引:5,自引:12,他引:5
目的:探讨既可达到治疗彻底、疗效持久、局部美观,又无功能影响,为大家公认的腋臭外科手术术式.方法:对临床588例病例回顾总结及30例病理组织进行观察对比分析.结果:四种主要手术方法(术式)中传统的腋臭根治性切除术272例(其中一半行Z成形术)治疗彻底,只有3例(1.1%)有残留气味,但切口瘢痕长,要求修复瘢痕者有36例(包括外院手术后).吸刮抽吸术46例中治疗不够彻底近期发现残留气味者就有5例.超声抽吸者共43例,经过病理学检查30例中有22例有顶泌汗腺残留,说明单靠超声不能达到治疗目的.腋窝皱襞横形小切口分二层修剪掏出术共227例,有3例有残留气味,但从2007年后进一步改进修剪技术后从病理学观察证实可以达到无顶泌汗腺残留.结论:改良后的腋窝皱襞1~2个横切口(2.5~3cm),翻转皮瓣分二层剥离修剪(简称小切口分层修剪术)可以达到清除大小汗腺,使治疗彻底、并发症少、疗效持久、外形美观、无功能影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人表皮生长因子(EGF)可降解缓释微球,考察其生物活性的保存情况,以及它们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乳化冷凝法交联制备VEGF、bFGF、EGF的明胶缓释微球,将它们加入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液中,用细胞计数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反应比色法(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结果VEGF、bFGF、EGF的缓释微球平均粒径(11.32±3.64)μm;培养1天后各组细胞计数、吸光度(A)值差异均无显著性;5天后,VEGF20ng缓释微球组细胞计数、吸光度(A)值明显高于其它组;7天后,VEGF20ng缓释微球组值仍高于其它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VEGF、bFGF、EGF的缓释微球制备工艺简便,成球性好;能较长时间地持续释放活性VEGF,bFGF、EGF,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其中VEGF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釉基质蛋白对体外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粘附、增殖及迁移等生物功能的影响。方法:消化法培养人正常角质形成细胞,采用MTT比色法及体外划痕法,观察人正常角质形成细胞在不同浓度釉基质蛋白(50、100、150及200μg/ml等浓度的 EbtPs)包被的培养孔表面粘附、增殖及迁移情况,试验各组依次命名为EP1、EP2、EP3、EP4组。结果:①细胞粘附性实验中,EP2、EP3及EP4组在接种细胞4.5h后结果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②细胞增殖实验中,在各时间点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05);③细胞迁移实验中,各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btP对人正常角质形成细胞粘附有促进作用,而对其增殖和迁移则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扩张囊外纤维包膜的组织学结构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研究扩张囊外纤维包膜的组织结构和转归.方法用12只白色小家猪制作常规间断扩张(CITE)和持续恒压扩张(CPTE)动物模型,取纤维包膜做测量和组织学检查.结果CPTE纤维包膜的组织厚度和收缩率明显小于CITE组(P<0.05).纤维包膜有4层结构,其中含大量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另含有发育良好的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皮瓣移植后,皮瓣侧纤维包膜大部退化,弹力纤维层和纤维板层仍存.创基侧的纤维包膜则基本完全退化.结论纤维包膜具有收缩和供血能力.去纤维包膜可减轻皮瓣回缩,但制作较大的扩张皮瓣最好保留纤维包膜.扩张器底部的纤维包膜可不处理. 相似文献
18.
持续恒压组织扩张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持续恒压组织扩张术是一种快速皮肤扩张法 ,1995年我们对其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 ,并于 1998年用于临床 34例。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34例 ,男性 13例 ,女性 2 1例 ,年龄 3~47岁 ,均为烧、烫伤后皮肤瘢痕患者。共埋置扩张器 76个 ,其中头面部 2 9个 ,胸背部 17个 ,双上肢 11个 ,双下肢 19个。扩张器容量最小为 30ml,最大 5 0 0ml。患者 1次最多使用扩张器 5个。1 2 扩张器置入方法 成人选用局部肿胀麻醉[1 ] (可合用强化麻醉 ) ,儿童复合氯胺酮基础麻醉。肿胀麻醉液配方 :2 %利多卡因 2 0ml,肾上腺素 0 5mg,加生理盐… 相似文献
19.
额部扩张皮瓣的手术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额部扩张皮瓣的手术设计。方法 对121例额、颞部瘢痕、斑痣、血管瘤等皮肤病变切除后的患者采用额部扩张皮瓣进行修复,并比较滑行皮瓣、易位皮瓣及旋转皮瓣的手术效果。结果 115例患者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修复后皮肤弹性良好、颜色较理想、瘢痕较细小;4例患者扩张皮瓣的远端有0.5~1.0cm的坏死,行Ⅱ期瘢痕切除缝合术;2例患者有单侧眉上提,半年后好转。结论 易位皮瓣术后瘢痕明显,尽量少用或不用;旋转皮瓣可以充分利用扩张后“过剩”的皮肤。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额部皮瓣设计方法。对皮瓣的周密设计并了解不同皮瓣的优缺点。对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