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26篇
  免费   1614篇
  国内免费   930篇
耳鼻咽喉   186篇
儿科学   140篇
妇产科学   149篇
基础医学   1214篇
口腔科学   387篇
临床医学   4059篇
内科学   2195篇
皮肤病学   222篇
神经病学   578篇
特种医学   920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964篇
综合类   7864篇
预防医学   3326篇
眼科学   318篇
药学   3200篇
  63篇
中国医学   3495篇
肿瘤学   788篇
  2024年   389篇
  2023年   702篇
  2022年   840篇
  2021年   1042篇
  2020年   924篇
  2019年   713篇
  2018年   727篇
  2017年   484篇
  2016年   619篇
  2015年   667篇
  2014年   1361篇
  2013年   1362篇
  2012年   1485篇
  2011年   1635篇
  2010年   1517篇
  2009年   1436篇
  2008年   1460篇
  2007年   1383篇
  2006年   1269篇
  2005年   1212篇
  2004年   1138篇
  2003年   1037篇
  2002年   988篇
  2001年   953篇
  2000年   750篇
  1999年   577篇
  1998年   530篇
  1997年   493篇
  1996年   496篇
  1995年   436篇
  1994年   397篇
  1993年   295篇
  1992年   263篇
  1991年   201篇
  1990年   180篇
  1989年   145篇
  1988年   135篇
  1987年   127篇
  1986年   112篇
  1985年   114篇
  1984年   73篇
  1983年   69篇
  1982年   67篇
  1981年   66篇
  1980年   55篇
  1979年   33篇
  1978年   10篇
  1965年   12篇
  1964年   12篇
  195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桡动脉穿刺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桡动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方法:将48例需桡动脉采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桡动脉穿刺215例次,其中采用常规方法穿刺135例次(垂直法80例次、斜刺法55例次)和新方法穿刺80例次。比较桡动脉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常规方法中垂直进针法穿刺成功率为75.00%,斜刺法穿刺成功率为78.18%;新方法穿刺成功率为92.50%。结论:采用新方法桡动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方法,可使血气分析化验结果及时回报,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942.
【目的】探讨心理指导对缓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焦虑状态的作用。【方法】对128例AMI住院的患者,按住院登记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指导干预,采用状态-特质性焦虑调查表(STAI)进行测评。【结果】实施心理干预前(入院24 h内)两组病人焦虑水平分值、血压和脉搏情况无显著差异,两组干预后焦虑水平分值和脉搏次数、收缩期血压明显分别低于干预前,但观察组病人的以上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常规护理能一定程度降低病人的焦虑水平,但加用心理指导后焦虑下降幅度显著增加,其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43.
1 98 1年Siegel[1] 首先提出红细胞免疫功能 (EIF)的概念 ,认为红细胞不仅具有呼吸功能 ,还具有与白细胞相似的免疫功能。我们对不同病期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患者的EIF进行检测 ,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检测对象分别对初发AML患者 ,化疗缓解及缓解后 1年的AML患者外  相似文献   
944.
目的初步筛查安徽地区299例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患者中耳聋基因热点突变,初步了解该地区CI患者中耳聋基因热点突变谱系及发生频率。方法我们收集299例CI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临床资料和病历,利用基因芯片检测4种常见耳聋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GJB2(c.35delG、c.176del16、c.235delC、c.299delAT),GJB3(c.538C>T),SLC26A4(c.2168A>G、c.IVS7-2A>G)和mtDNA 12S rRNA(c.1494C>T、c.1555A>G)。结果(1)299例CI患者中,148例(49.50%)携带不同的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其中GJB2突变96例(64.86%),SLC26A4突变51例(34.46%),GJB3基因突变2例(1.35%),mtDNA 12S rRNA突变6例(4.05%);(2)在50例(16.72%)前庭导水管扩大(EVA)患者中,32例(64.00%)检测出基因突变,其中20例(62.50%)存在单杂合突变;且17例(34.00%)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过程中伴有声诱发短潜伏期反应的患者中,11例也存在基因突变。结论GJB2和SLC26A4是安徽地区CI患者最重要的致病基因,其中,c.235delC突变是最常见的突变,其次是c.IVS7-2A>G突变。对于许多伴有EVA的CI患者,4个常见耳聋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并非全部为纯合或双杂合。EVA的诊断包括基因检测、听力学、影像学和许多其他结合使用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45.
目的 了解2株从人分离出的H9N2亚型毒株内部基因特性,并弄清其来源。方法 用RT-PCR扩增目的基因,用P^CEM-T Vector(美国Promega公司),4℃过夜连接,重组质粒转入dH5a细菌,筛选阳性菌落,酶切鉴定,送六合通公司自动测序。然后进行进化树分析。结果 2株测定毒株内部基因均为G9基因系,它们相互间除PA基因有差异外,其余5个基因均相同。结论 2株测定毒株的基因组均为G9基因系,它们是由携带不同基因特性H9N2毒株的禽群分别直接感染人,而不是来自同一禽的H9N2亚型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946.
穿膜肽-EGFP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EGFP-CPPs融合基因载体,表达、纯化并鉴定EGFP-CPPs融合蛋白。方法 通过碱基合成的方法合成含有CPPs基因序列的EGFP上游引物,PCR扩增后收集CPPs-EGFP融合基因片段并电泳鉴定,将融合基因表达载体转染大肠杆菌并扩增表达,收集表达蛋白后过层析柱纯化,蛋白电泳检测表达蛋白分子量,蛋白飞行质谱分析检测蛋白序列,体外细胞实验验证其穿膜功能。结果 电泳检测可见与CPPs-EGFP分子量对应的电泳条带,构建质粒测序含有目的基因序列。蛋白电泳检测到纯度较高的融合蛋白,其蛋白序列与目的序列一致。体外细胞实验证实了融合蛋白的穿膜功能。结论 成功制备了具有穿膜功能的CPPs-EGFP融合蛋白,为其促进抗体-蛋白微球偶联物进入肿瘤细胞发挥治疗作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47.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滑膜组织侵蚀样增生为病理特点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种细胞因子形成的免疫网络在滑膜细胞增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8.
白细胞介素(IL)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等所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均为小分子多肤或糖蛋白类物质.作为一个家族,在机体炎症反应中,作用于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或其他细胞,参与炎症反应的部分过程或全过程.在免疫激活免疫趋化,免疫应答,炎症放大或炎症抑制方面起重要作用.已知,大多数白介素在免疫反应中都发挥免疫增强作用,只有少数几种白介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其中,IL-4,IL-10,IL-13最为典型.多项研究显示,该组因子水平在一些感染性炎症(感染性休克)及自身免疫类炎症时均有不同变化[1-2].IL-4、IL-10、IL-13作为抗炎因子,主要由Th2细胞产生,参与炎症反应的整个过程中,影响炎症的发展及结局.我们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女性生殖道感染后IL-1的水平.  相似文献   
949.
目的了解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以更好地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年从临床住院患者分离出来的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 2253株阳性菌株中,G-杆菌有1598株,占70.93%,以铜绿假单胞菌(21.88%)、鲍曼不动杆菌(12.16%)、肺炎克雷伯菌(9.19%)为主;G+球菌有448株,占19.8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8.06%)为主;真菌有207株,占9.19%,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7.81%)。几种主要病原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程度各不相同,但大部分菌株均呈现多重耐药的现象。结论应加强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做好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隔离治疗,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和督查,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950.
乳腺微浸润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微浸润癌(microinvasive carcinoma,MI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和其病理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研究40例MIC,按文献报道诊断标准分为两个亚型,并对病理学特征、分子生物学指标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MIC占同期乳腺癌的1.5%,乳腺钼靶拍片85.0%的病例(34例/40例)显示不同程度的泥沙样钙化。粉刺型和高核分级的导管内癌更易形成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2.5%(1例/40例)。31例平均8个月随访显示无复发及转移。两亚型各指标比较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MIC是一种少见、淋巴结转移率低、预后较好的恶性肿瘤。建议诊断标准:单个浸润灶时,最大径应〈2mm;出现几个浸润灶时,其中单个浸润灶的最大径应〈1mm,且几个浸润灶面积总和不应超过整个肿瘤组织面积的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