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27篇
综合类   108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25篇
  2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了解潜江市2005-2013年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为探讨新形势下结核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潜江市2005-2013年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9年来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8.47/10万,2005-2007年报告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最高以后呈现下降趋势;2010-2013年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年均总发病率为0.63/10万,各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男女性别比为2.19∶1,发病年龄有15~岁组和55~岁组两个高峰,分别占发病总数17.92%、17.26%;农民发病数最多,占发病总数59.20%;5月发病数最多,占发病总数的10.35%。结论肺结核疫情依然严峻,应因地制宜发展和推行新的结核病防治政策与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52.
53.
盐酸丁卡因粉剂用于开胸手术后硬膜外镇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盐酸丁卡因粉剂用于开胸肺叶切除术后硬膜外麻醉病人自控镇痛的镇痛效果及其对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影响。43例全麻下开胸肺叶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盐酸丁卡因(22例)和盐酸罗哌卡因(21例)两组。两组病人术后均使用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泵,分别采用0.15%丁卡因与0.3%罗哌卡因行硬膜外镇痛48h。镇痛泵设定为单次注射模式:单次剂量6mL,锁定时间1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镇痛效果。术前及术后每日测定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0),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率(FEV1.0/FVC)及呼气流量峰值(PEF)。监测并记录每次注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表明,硬膜外单次注射局麻药后两组病人VAS均显著降低。两组间术后FEV1.0/FVC和PEF改变率无显著性差异。给药后两组病人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改变率亦无显著性差异。开胸术后使用0.15%丁卡因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的镇痛效果及对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影响与0.3%罗哌卡因相似,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4.
目的:评估在超声引导下采用平面内方法,经外侧肋间入路行胸椎旁阻滞技术的可行性和成功率。方法: 选取27例择期行胸外科手术的患者,于术前进行胸椎旁阻滞。超声探头置于脊柱旁8 cm左右,平行肋骨长轴在第5肋间隙进行扫描,以肋间内肌和肋间最内肌之间的间隙作为穿刺目标进针,穿刺针到达目标区域后,推注0.5%(质量分数)罗哌卡因20 mL后置管,在超声下评估导管头端位置是否良好,记录给药后10、20、30 min冷触觉阻滞平面。术后连接镇痛泵经导管持续泵注0.2%罗哌卡因6 mL/h进行镇痛,记录术后1、6、24、48 h冷触觉阻滞平面及疼痛程度评分。结果: 1次置管成功率81.48%(22/27), 另5例患者分别在第2次置管和第3次置管后成功。给予负荷剂量给药后10、20、30 min冷触觉阻滞平面数中位数分别为2、3、4,术后1、6、24、48 h冷触觉阻滞平面数及疼痛程度评分中位数分别为5、5、5、4以及1、1、2、2,无患者发生双侧阻滞、气胸及误穿血管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上述外侧肋间入路技术进行胸椎旁阻滞具有良好的可行性,阻滞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5.
术中自体血回输(intraoperative cell salvage,IOCS)技术可以避免异体输血带来的输血反应、血源性感染以及免疫抑制反应,在骨科、心脏外科、血管外科等手术中的应用趋于成熟。由于担心肿瘤手术IOCS存在混入肿瘤细胞而导致复发和转移的风险,IOCS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存在争议。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1-3] ,IOCS联合白细胞滤器(leukocyte depletion filter,LDF)能有效去除肿瘤细胞,明显降低肿瘤细胞再回输的风险,但国内尚未见临床相关报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6年8月至11月在2例肾癌伴下腔静脉瘤栓手术中应用了IOCS联合LDF技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6.
目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的麻醉管理要点是颈动脉阻断期间维持足够的颅脑灌注,放置转流管是外科常用方法之一,分析CEA手术不同转流标准对术后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回顾收集2年内全身麻醉下接受CEA手术的443例患者,根据不同转流标准分为影像组 (以术前影像学资料作为是否转流的依据)和残端压组 (以术中残端压作为是否转流的依据)。分析患者术前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颈部血管狭窄程度、围术期各时间点血压情况、血管阻断时间、是否放置转流管、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期间脑梗死和其他不良事件,进行组间对比,在此基础上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术前、术中情况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不同转流标准对术后发生脑梗死的影响。结果:影像组患者268例、残端压组患者175例均接受全身麻醉下CEA手术,两组间基本情况和各时间点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匹配出影像组和残端压组各105例患者,两组患者的术前基本情况、各时间点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9% vs. 1.0%,P>0.999), 影像组术中转流率明显低于残端压组 (0 vs. 22.9%, P<0.001),影像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8 (7, 8) d明显长于残端压组5 (4, 6) d (P<0.001)。结论:依据术前影像学检查决定是否转流的患者组中,术中转流管使用率低于依据术中残端压决定是否转流的患者组,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脑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转流标准对患者脑梗死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7.
粒细胞缺乏是抗甲腺药物 (ATD)最严重的毒性反应。1994年 7月~ 1997年 6月 ,我院内分泌代谢病房共收治Grave’s病 2 10例 ,其中发现粒细胞减少 37例 (17 6 % ) ,粒细胞缺乏 10例 (4 7% ) ,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10例Grave’s病在抗甲状腺药物 (ATD)治疗过程中 ,发生粒细胞减少 (粒减 ) 37例 (17 6 % ) ,粒细胞缺乏 (粒缺 ) 10例 (4 7% ) ,均为服ATD所致 ,无其它服药史。10例粒缺中 ,男 1例 ,女 9例 ,年龄 18~ 5 4岁 ,平均 38 9岁 ;病程最短 1个月 ,最长 16年 ,平均 3 5年 ;7例由他巴唑所…  相似文献   
58.
59.
气道管理是临床麻醉工作的核心内容。气道管理不足会导致患者发生缺氧、低氧性脑损伤等并发症。麻醉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困难气道,充分的术前评估对发现潜在困难气道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外均缺乏稳定可靠的困难气道风险预测模型。本文主要从外观指标、外观预测模型、影像学指标三个方面阐述困难气道的研究进展,为气道管理工作以及未来搭载人工智能建立困难气道预测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
<正>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是患者在经历手术麻醉后出现的急性神经精神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下降和认知紊乱~([1])。对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有助于在病理生理学机制层面理解POD的发生发展。特异性标志物有助于POD的预测及诊断,对评估其严重程度和动态变化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神经递质、炎性因子、激素、代谢异常、电解质紊乱和基因位点6个方面对谵妄的生物标志物作一综述。POD的诊断与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