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探讨叶酸、维生素B12调控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治疗老年性骨折时的影响。方法将160例老年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8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护理,A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服用叶酸及维生素B12,测量2组血清Hcy水平,并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骨折发生率。结果治疗后A组血清Hcy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无明显变化。A组骨折愈合率高于B组,平均愈合时间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新增骨折数A组少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叶酸、维生素B12可有效降低血清Hcy水平,提高老年性骨折的治疗效果,血清Hcy水平与老年性骨折的发生和愈合相关。  相似文献   
42.
[目的]了解单纯血浆置换治疗病人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情况。[方法]对我院2010年5月—2012年2月126例进行血浆置换治疗的病人家属采用自设问卷进行调查,涉及对血浆置换治疗的了解程度以及健康教育的方式、内容、人文关怀等10项内容。[结果]52.4%病人家属对单纯血浆置换治疗已有所了解,81.7%家属认为在血浆置换治疗前仍需要进一步了解;关于宣教时机,73.8%家属希望在治疗前1d进行有关治疗的宣教,62.0%家属希望宣教所用时间在15min~30min;69.0%家属希望宣教人员由医生进行,47.6%对宣教人员的年龄没有要求,63.4%希望医生或参与治疗的护士能给自己和病人同时进行宣教,62.7%希望能与医生进行一对一咨询,77.8%最需要获得的健康教育内容是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对策,73.0%希望在已经确定治疗时间的情况下,在治疗前1d医生或参与治疗的护士能去病房再次探望自己和病人。[结论]单纯血浆置换病人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家属需求和特点进行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病人治疗和护理依从性。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究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常规治疗肠道病毒71(EV71)型感染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疗效及对炎症因子、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进行治疗的EV71型感染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对比2组治疗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7(IL-17)、白介素-10(IL-10)、生长转化因子β1(TGF-β1)]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观察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30%,高于对照组的69.84%(P<0.05);观察组体温复常时间、皮疹及口腔溃疡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RP、IL-6、TNF-α、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IL-10、TGF-β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在治疗期间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常规治疗EV71型感染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能够促进症状恢复,可能与降低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合肛周封闭治疗肛周瘙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2例肛周瘙痒症行肛周封闭加中药外洗治疗。结果:治愈119例,好转13例,治愈率90.2%,有效率100%。结论:中药外洗加封闭治疗肛周瘙痒症,术后恢复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选取2005年3月至2008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手术及活检标本的存档蜡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5例子宫内膜腺癌、49例子宫内膜增殖症及1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GPER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子宫内膜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增殖症组织和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GPE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67.3%和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778,P<0.001)。子宫内膜增殖症中,简单型增生、复杂型增生及不典型增生内膜组织中GPE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70.0%和8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64,P=0.012)。绝经后和未绝经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GPE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7%和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77,P=0.046)。高分化和中、低分化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GPE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和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96,P=0.023)。临床分期Ⅰ期和(Ⅱ+Ⅲ)期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GPE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0%和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68,P=0.039)。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GPE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和8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0,P=0.646)。在肌层浸润深度<1/2和≥1/2的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GPE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57,P=0.080)。结论 GPER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6.
目的 研究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筛查的方法并对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7年于笔者所在医院产科门诊行产前检查的728例孕妇进行常规妊娠期糖尿病(GDM)筛查,并对GDM、GIGT孕妇与GCT正常孕妇的分娩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0 g GCT阳性者142例(19.5%);进一步行OGTT发现GDM 16例(2.2%)、GIGT 37例(5.1%).16例GDM与37例GIGT患者早产率、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等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筛查应成为产前常规检查项目,这对于保证母婴平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和磷酸化AKT(P-AKT)在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49例子宫内膜增殖症,55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GPR30和P-AKT的表达。结果:GPR30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增殖症的阳性表达率(81.8%、67.3%)均明显高于增生期子宫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20.0%);子宫内膜增殖症中GPR30蛋白在单纯型增生子宫内膜(SH)、复杂型增生子宫内膜(CH)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AH)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3/10),70.0%(14/20)和84.2%(16/19),AH和S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AKT在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增殖症的阳性表达率(78.2%、71.4%)均显著高于增生期子宫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20.0%);子宫内膜增殖症中P-AKT蛋白在SH、CH、AH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0%(4/10),65.0%(13/20)和94.7%(18/19),AH与S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子宫内膜腺癌GPR30、P-AKT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分化程度、FIGO分期及患者是否绝经有关,在中、低分化组(P=0.023;P=0.009)、FIGOⅡ~Ⅲ期(P=0.039;P=0.017)及绝经后(P=0.046;P=0.031)较高。肌层浸润较深的子宫内膜腺癌P-AKT蛋白表达水平高于肌层浸润较浅者(P=0.042)。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GPR30与P-AKT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01)。结论:GPR30和P-AKT活化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48.
目的 观察5例经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病人的治疗效果,探讨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5例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病人(急性重型3例和急性重型2例)各行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1次,时间为10-12h,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4个不同时段取血分别测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内毒素水平,并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 3例治疗前伴肝性脑病病人昏迷程度减轻。与治疗前比较,病人血清总胆红素及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碱脂酶显著升高(P<0.01和P<0.05)。2例病人痊愈,1例1周后成功实施肝移植,其余2例分别存活8d和21d,存活率为60%。结论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可能是治疗急性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有效方法,并作为判断病人能否自然恢复或必须进行肝移植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降低肝病内科高危跌倒风险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预防跌倒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对肝病内科高危跌倒风险住院患者运用PDCA程序找出跌倒常见原因并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成立跌倒管理小组;制作相关的健康宣教材料;在病房的重点区域张贴警示标识;对住院患者进行跌到风险筛查;对有高危跌倒风险的患者及家属进行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高危跌倒风险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及时评价效果。结果实行PDCA循环管理后,肝病内科高危跌倒风险住院患者跌倒的人数由2014年的17例,降至2015年的1例,风险发生率仅为0.064‰,患者安全得到保障。结论执行PDCA循环管理可以减少肝病内科高危跌倒风险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风险。  相似文献   
50.
王绍伟  郭会敏  安静霞  杨志家  刘津军  范卫泽   《四川医学》2021,42(11):1117-1121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10月就诊我院急诊行PCI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试验组32例。对照组单纯行PCI治疗,试验组术前10 min给予rhBNP负荷剂量,术中冠脉内应用山莨菪碱,术后维持rhBNP静脉注射5 d。观察两组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术后校正的TIMI血流计帧数(C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7 d血浆人脑利钠肽(NT-proBNP)、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术后1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术后两组冠脉血流较术前均有改善,但较对照组,试验组TIMI血流3级及TMPG 3级水平有显著提高,CTFC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 d试验组NT-proBNP、CRP、TNF-α、IL-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LVEDV及LVEF改善情况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山莨菪碱联合rhBNP可显著增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术后心肌组织灌注,抑制炎性因子,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