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目的:探讨硅橡胶和聚氯乙烯吸痰管在吸痰时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颅内压的影响。方法选取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行气管切开治疗的患者2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0例,由培训合格的护士分别在吸痰管规格、吸痰深度、时间、压力、湿化液及其滴速均相同的条件下予材质为聚氯乙烯、硅橡胶的吸痰管吸痰,由2名护士共同评估吸痰效果,并记录患者出现气道黏膜出血情况以及吸痰前1 min和吸痰后1 min、10 min的血氧浓度、血压、颅内压变化情况。结果与吸痰前1 min比较,A、B组吸痰后1 min血氧饱和度均显著下降(P<0.05),血压及颅内压显著升高(P<0.05),而吸痰后10 min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P<0.05),血压及颅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吸痰后1 min相比,吸痰后10 min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P<0.05),但血压及颅内压回落。与B组比较,A组吸痰前1 min和吸痰后10 min,血氧饱和度、血压及颅内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A组的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硅橡胶吸痰管对患者的黏膜损伤、血氧、血压、颅内压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2.
探讨运动试验对慢性阻塞性肺癌(COPD)患者并发肺心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COPD组20例和健康对照组20名进行运动肺功能测试,运动前后分别测定肺动脉压,肺循环阻力及心排指数(CI)等(阻抗法)。结果:运动前两组肺循环动力学参数无差异。运动后,COPD组的mPAP、PVR均显著增高(P〈0.01),CI无明显变化;对照组mPAP、PVR下降,CI增加(P均〈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运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急诊与危重病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价值作用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科开展纤支镜工作 0 5a间 ,纤支镜检查治疗在急诊与危重病人中的作用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共进行了 2 7例次纤支镜检查与治疗 ,其中年龄 >75岁者 1 2例 ,有各种高危因素者 1 6例 ,需急诊纤支镜检查者 8例次。在加强监护与防范措施下均顺利完成检查与治疗 ,无影响预后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过对急诊与高危病人检查中的安全性和并发症进行分析 ,我们认为急诊与危重病人纤支镜检查与治疗后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急诊科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4.
25.
26.
目的观察孕期夫妻共同参加体操并配合盆底功能锻炼促进产后康复的效果。方法将197例健康初产妇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95例由专人负责进行孕期夫妻体操和盆底功能锻炼的指导。对照组102例常规参加孕妇学校盆底功能健康宣教。结果产后42 d、3个月随访比较2组产后康复的优良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孕期夫妻共同参加体操并配合盆底功能锻炼可促进女性产后盆底功能的康复,降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并且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是积极有效的。 相似文献
27.
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 ,72岁。因咳嗽半年余、发热 2周来我院。胸X线片示右中下肺片状影 ;半年前胸CT见右胸腔包裹性积液、右中叶外段炎性实变及轻度肺收缩 ,支气管狭窄 ,予抗炎治疗及门诊随访。复查胸部CT ,胸腔积液消退 ,右中叶肺实变范围扩大 ,仍可见支气管征。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术中见右肺中叶呈三段分支变异 ,前外段支气管黏膜肿胀 ,管腔狭窄 ,活检钳进入受阻。其余各叶段支气管腔通畅 ,无明显异常分泌物。于右中叶前外段管口将活检钳伸出活检孔约4cm ,于远端受阻处进行活检 ,活检后出血明显 ,经局部处理后出血停止 ,再行刷检后亦未再出血。活检… 相似文献
28.
29.
目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和妊娠期糖耐量减低(GIGT)孕妇给予合理的饮食控制,以期降低围生期并发症。方法:选择石家庄市第四医院2008年1~7月产前检查确诊为GDM孕妇62例(其中GDM32例,GIGT30例)为饮食干预组,选择同期正常分娩孕妇62例作为对照组。饮食干预组由"孕期营养分析与指导系统"评估膳食结构及营养代谢状况,然后由产科医生和围产营养门诊医生、专职护士进行饮食指导,两组孕妇均由产科医生和围产营养医生、护士进行定期随访,比较饮食干预组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情况和围生结局。结果:饮食干预后孕妇血糖控制满意58例,占93.55%(58/62),其中GDM孕妇4例,需加用胰岛素治疗;GIGT孕妇全部单纯饮食控制满意;干预组剖宫产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子痫前期、羊水过多、巨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强饮食干预可有效地改善血糖水平,减少围生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以供临床用药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2年1月收治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45例,均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并观察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ALT、AST、TBIL等指标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