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消化系统疾病专业性强,病情复杂,病变涉及多系统、多脏器,且专业操作技能多,操作复杂,需要拓展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临床教学效果。 方法  选择2022—2023年度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实习的医学本科生120名。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和实验组(Seminar教学法联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2组课程内容保持一致,每组60人。比较2组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病案分析成绩、临床实践综合能力等。 结果  实验组学生临床理论知识和病案分析的成绩分别为(55.03±1.74)分和(34.98±1.5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68±1.55)分、(33.37±1.46)分,均P<0.05;实验组临床实践综合能力各方面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于Seminar教学法联合翻转课堂教学法的混合教学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实验组学生的临床实践综合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学生满意度较高(P<0.05),实验组非常满意21人,满意35人,对照组非常满意16人,满意29人。 结论  Seminar教学法联合翻转课堂教学法的混合教学模式对临床医学实习生进行消化内科的临床教学,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教学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32.
目的分析胆总管结石病人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后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将行ERCP取石术的256例胆总管结石病人纳入研究,随访6个月以上。将复发的17例作为复发组,其余239例作为非复发组,回顾性分析2组病人在一般情况、胆道情况、结石情况、实验室检查、手术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2组病人在年龄、胆囊切除术史、胆总管直径、结石大小、结石数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胆囊切除术史、最大结石直径越大、结石数量≥2是ERCP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 结论对于年龄大、有胆囊切除术史、胆总管直径较宽、结石直径大、数量多的病人一定要做好术前评估,术中规范,术后预防,加强随访来减少结石复发。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全层剥离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消化科住院治疗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人197例,均接受ESD或EFR手术,统计治疗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穿孔率、术后出血率及术后病理情况。结果197例中154例起源于黏膜下层,行ESD治疗,均完整剥离病灶,ESD平均手术时间(病灶标记至完整剥离成功)为(24.0±3.6)min;所有ESD病人术后均无出血发生,术中均无穿孔,均经金属钛夹成功封闭创面。43例起源于固有肌层及与浆膜层紧密粘连,遂行EFR。42例一次完整剥离成功,均经胃镜下金属钛夹及尼龙绳荷包缝合成功封闭创面;1例因瘤体较大,病变粘连、剥离困难,改用外科手术。EFR平均手术时间为(52.0±9.7)min,术后均无出血发生,术中均主动穿孔。ESD或EFR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平滑肌瘤75例、异位胰腺43例,间质瘤39例、脂肪瘤26例,囊肿4例、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神经鞘瘤3例、腺肌瘤2例,血管瘤1例、淋巴管1例。术后随访3~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个月,均未复发。结论ESD及EFR技术可以安全完整切除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并提供完整可靠的病理诊断,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4.
目的 了解安徽中南部地区居民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探讨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风险因素,指导该地区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早期预防及干预。 方法 采用整体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桐城及歙县20~90岁居民共计1 536人进行调查。受检者在签订知情同意书后,使用统一问卷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评价感染状态,结合问卷调查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相关数据,探讨该地区影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 结果 本次共调查1 536人,结果显示安徽中南部地区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3.15%(970/1 536),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不同年龄(χ2=70.886,P<0.001)、文化教育程度(χ2=29.754,P<0.001)、睡眠质量(χ2=136.339,P<0.001)、进食豆类及制品(χ2=89.114,P<0.001)、进食瓜果蔬菜(χ2=91.919,P<0.001)、饮酒频率(χ2=266.436,P<0.001)、饮用浓茶(χ2=86.956,P<0.001)、进食腌制食品(χ2=215.677,P<0.001)等有相关性。 结论 安徽中南部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较高的文化教育、较好的睡眠质量、进食豆类及其制品、进食瓜果蔬菜、饮用浓茶等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保护性因素,而文化水平较低、睡眠差、饮酒及进食腌制食品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外科手术后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纳入577例行胃癌根治术的cⅡ~ⅣA期胃癌病人。分析临床特征、手术方式、病理特征、辅助化疗等对病人术后无疾病生存期(DFS)和总体生存期(OS)的影响。结果:577例进展期胃癌病例的中位DFS为48个月,中位OS为53个月,病例中出现转移及复发294例,死亡302例,275例存活。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Borrmann分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神经脉管侵犯、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是否化疗、化疗周期、人表皮生长因子2(HER2)是否阳性、Ki-67是否阳性是胃癌预后的相关因素,与胃癌的DFS及OS相关(P<0.05~P<0.01)。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化疗周期、HER2及Ki-67是D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P<0.01),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化疗周期、HER2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P<0.01)。HER2阳性、Ki-67阳性的复发危险分别为阴性的1.868倍、1.665倍,HER2阳性的死亡危险是阴性的1.832倍。结论:手术方式、病理特征及辅助化疗对进展期胃癌DFS及OS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无缝隙对接护理在急诊消化内镜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和特点,以期为无缝隙对接护理在急诊消化内镜诊治中的应用提供更好的依据和基础。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行急诊消化内镜治疗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9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39例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无缝隙对接护理,观察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情况、护理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前SAS、SDS评分分别为(48.3±5.1)分、(48.9±6.2)分,护理后分别为(24.1±4.9)分、(25.8±3.1)分,护理后SAS和SDS量表评分均有所下降;对照组患者护理前SAS、SDS评分分别为(49.6±4.7)分、(48.5±6.7)分,护理后分别为(37.8±5.0)分、(35.3±6.2)分,护理后SAS和SDS量表评分也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13%vs. 12.8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结论对急诊消化内镜治疗的患者实施无缝隙对接护理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37.
目的:基于四维(4D)CBCT探讨肺部肿瘤在放疗中呼吸运动模式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5例患者的4DCT及125次CBCT图像,通过双匹配(Clipbox和Mask)功能匹配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取CBCT图像中的每次图像上吸气与呼气所占时间权重的比值变化表示呼吸模式的变化,取Mask配准时的极值之差表示呼吸运动范围的变化。结果:随着治疗分次进展,吸气呼气时相所占时间权重比均值为1.10±0.12,且变化与治疗分次及不同患者之间存在相关(F=3.890,P=0.000),吸气相与呼气相所占的时间权重:吸气相为(52±3)%,呼气相为(47±3)%。肿瘤相对位移在各方向的变化为X:0.20 cm,Y:0.39 cm,Z:0.19 cm,且在Y方向具有显著差异(F=2.070,P=0.040)。呼吸运动范围的变化与肿瘤的位移变化是一致的:头脚方向大于其他方向。呼吸运动范围与治疗分次不明显相关(F=0.498,P=0.790),与呼吸运动范围变化相关的是肿瘤大小(r=0.720,P=0.000)及肿瘤位置(r=0.360,P=0.018)。结论:4DCBCT实时监测引导的PTV外放合理,对于呼吸运动幅度较大及肿瘤相对位移变化较大的患者价值更大。呼吸模式的变化对靶区外扩的影响较大,计划制定及治疗应依据呼吸模式变化进行。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置入胆管支架治疗恶性胆管狭窄所致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筛选胆管支架引流效果预测指标。方法采用ERCP技术对106例不能手术切除的恶性胆管狭窄病人行胆管支架置入治疗。根据分析目的不同分为:恶性胆管狭窄肝门部与远端组;恶性肝门部胆管狭窄BismuthⅠ型与Ⅱ~Ⅳ型组;恶性肝门部胆管狭窄BismuthⅡ~Ⅳ型中单侧支架与双侧支架组;恶性远端胆管狭窄中塑料支架与金属支架组;支架引流有效与无效组。记录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比较术前术后及各组引流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筛选可能影响支架引流效果的相关指标。结果106例病人术后1周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 < 0.05),引流有效率70.8%。Bismuth Ⅰ型组、金属支架组引流有效率分别明显高于BismuthⅡ~Ⅳ型组、塑料支架组(P < 0.05)。恶性肝门部胆管狭窄较远端胆管狭窄的术后急性胰腺炎及急性胆管炎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 < 0.05)。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及术中回抽淤积胆汁量与引流效果呈明显正相关(P < 0.05)。结论经ERCP置入胆管支架的姑息性减黄治疗安全有效,但对于引流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相对风险较高之BismuthⅡ~Ⅳ型组应谨慎对待。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及术中回抽胆汁量可预测支架引流效果。  相似文献   
39.
目的系统评价康莱特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h e 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9期)、CBM、CNKI、VIP和WanFang Data,查找康莱特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3年9月。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个RCT,共计50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在有效性方面,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吉西他滨化疗方案能有效提高晚期NSCLC患者的近期治疗有效率[OR=1.85,95%CI(1.29,2.65),P=0.000 8]、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OR=3.02,95%CI(1.90,4.78),P<0.000 1]及免疫功能[MD=0.64,95%CI(0.31,0.97),P=0.000 1];在安全性方面,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吉西他滨化疗方案能减少白细胞下降[OR=0.30,95%CI(0.19,0.47),P<0.000 01]、恶心呕吐[OR=0.49,95%CI(0.34,0.73),P=0.000 3]、骨髓抑制[OR=0.27,95%CI(0.16,0.45),P<0.000 01]及肝肾功能损害[OR=0.43,95%CI(0.28,0.68),P=0.000 3]的发生率,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在改善晚期NSCLC患者血小板下降方面无明显差异[OR=0.67,95%CI(0.40,1.14),P=0.14]。结论应用康莱特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NSCLC可提高患者近期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在减少血小板下降方面无明显优势。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有赖于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RCT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结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9(TLR9)、核因子-κB(NF-κB)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SPF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氧化苦参碱组、美沙拉嗪组、氧化苦参碱+美沙拉嗪组和空白对照组各15只。实验1周后每组各取3只大鼠结肠组织进行大体形态学及组织学观察,第16天剩余的大鼠处死取结肠组织,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各组TLR9、NF-κB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结肠组织中TLR9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氧化苦参碱+美沙拉嗪组中NF-κB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氧化苦参碱组和美沙拉嗪组(P<0.05~P<0.01),氧化苦参碱组和美沙拉嗪组2项指标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化苦参碱可干预TLR9、NF-κB mRNA在炎症性结肠组织中的表达,进而抑制溃疡性结肠炎炎症反应;氧化苦参碱联合美沙拉嗪比单用氧化苦参碱或美沙拉嗪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