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NII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神经元和体细胞中出现嗜酸性透明核内包涵体,NIID复杂的临床表现使其生前诊断较为困难[1-3]。,近年来发现皮肤活检及基因检测为NIID的诊断提供了依据。本文报告1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意识障碍的患者,经皮肤活检及基因检测确诊为NIID,以探讨本例NIID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及诊断方法。1病历资料患者男性,60岁,初中学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微量元素和氧自由基水平变化对脑组织损害程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03/10大连市友谊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4例,测定其急性期血清中的微量元素(锰、铜、锌、铁)及氧自由基(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皮质醇)的水平,与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对照。将脑梗死患者按梗死体积分为小梗死组(&;lt;5cm^3),中梗死组(5~15cm^3),大梗死组(&;gt;15cm^3);根据改良爱丁堡与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为轻度损伤(0~15分),中度损伤(16~30分),重度损伤(31~45分),比较梗死体积和损伤程度不同时以上各项指标的变化,并进行微量元素与自由基间的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114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患者血清锰、铜、总超氧化物歧化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皮质醇显著高于对照组(P&;lt;0.01),血清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及发锌、铜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lt;0.01),血清铁水平较对照组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gt;0.05)。②脑梗死体积越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锰、铜、总超氧化物歧化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越高(F=5.33~24.14,P&;lt;0.01),血清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越低(F=26.02,7.22,P&;lt;0.01。③损伤程度越重,脑梗死患者血清中锰、铜、总超氧化物歧化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越高(F=4.12~26.39,P&;lt;0.05或0.01),血清锌、铜一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越低(F=16.45,5.46,P&;lt;0.01)。④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表明总超氧化物歧化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与丙二醛呈显著正相关(r=0.57,0.676,P&;lt;0.001)。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与丙二醛呈显著负相关(r=-0.52),血清铜、锰与皮质醇呈显著正相关(r=0.79.0.93,P均&;lt;0.001)。结论:①脑梗死面积越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血清锰含量越高,提示血清锰的升高可加重缺血性脑损害。②脑梗死患者锰、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越高,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越低则脑梗死体积越大。神经功能缺损越重,表明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变化对脑组织损伤程度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价值。③脑梗死患者体内微量元素的失衡可加重缺血性脑损害,尤其可加剧脑缺血后自由基的产生,加重发病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3.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2008年10月新的<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专家共识(更新版)>(简称<专家共识>)公布之后脑卒中患者在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情况.并初步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诊断明确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68例,调查其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个月的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新的<专家共识>公布之后,住院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率明显提高,为85.71%(144/168).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与患者的性别、文化程度无相关性.相对低龄的患者、与伴侣同住者及有较高的人均月收入者遵医嘱用药情况较好.结论 医务人员对<专家共识>的掌握程度,及对患者进行用药宣教可能对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6月到2011年4月间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按照危险分层应用立普妥,调控血压、血糖、血脂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250mL日2次静脉滴注14d,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5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进行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并对治疗组进行TOAST分型。结果依达拉奉组以及对照组在治疗15d后NIHSS评分均有改善,Barthel指数有所升高,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这种优势TOAST分型中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更为突出。结论依达拉奉在脑梗死的早期即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其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特点,以及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确诊为急性肺栓塞合并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45例,诊断符合肺栓塞患者诊断标准,确诊主要通过肺动脉CT;同时伴有其他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肺气肿、肥厚性心肌病及肾功能不全等,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肺栓塞病史<1年有22例患者,占48.89%,有2例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占14.29;肺部感染治愈9例治愈率为20.00%;好转24例好转率为53.33%;死亡12例病死率为26.67%。结论急性肺栓塞合并肺部感染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慢性基础疾病及制动为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做到早期诊断与治疗是降低老年急性肺栓塞病死率及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肘管综合征中尺神经的卡压因素,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解剖学方法对16具(32侧)成人尸体上肢标本进行解剖,观测造成尺神经卡压的Struthers弓形组织、内侧肌间隔和肘管,测量肘管内尺神经的面积、肘管的面积和肘管的长度,测量弓状韧带的长、宽和厚度.观测尺神经的营养血管及伴行长度,观测尺神经的尺侧腕屈肌肌支.结果 32侧上肢标本中12侧存在腱性Struthers弓形组织,10侧有肌性Struthers弓形组织,存在率为68.8%.尺神经在内上髁上方[(11.02±1.16)cm,小x±s.下同]处穿内侧肌间隔,尺神经肘管内面积与肘管面积之比为1:3.86,肘管长度为(1.96±0.18)cm.尺神经伴行血管有尺侧上副动脉和尺侧返动脉后支,尺神经在内上髁下方1cm左右发出尺侧腕屈肌肌支.结论 尺神经在肘管处最容易受压,手术治疗肘管综合征时向上的切口长度约为11.02cm,同时切除Struthers弓形组织和内侧肌间隔;尺神经前置手术时,注意保留与神经伴行的尺侧返动脉后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线栓大鼠模型脑损伤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分为MCAO组(生理盐水)、补阳还五汤组(灌胃补阳还五汤)、血塞通组(尾静脉注射血塞通)及联合组(补阳还五汤+血塞通),另设假手术组(生理盐水)。评估大鼠行为学,检测血清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脑组织伊文思蓝(EB)含量、Wnt3a、β-连环蛋白(β-catenin)、水通道蛋白-4(AQP-4)、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5)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MCAO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血塞通组及联合组神经功能评分、贴纸去除时间及S-100β、NSE、EB含量、AQP-4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降低,且联合组最低,Wnt3a、β-catenin、Claudin-5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升高,且联合组最高(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可减轻MCAO大鼠脑损伤,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清铁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erumferritin,SF),肿瘤坏死因子(tumotnectosisfactor,TNF)与自由基在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变化与患者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为脑梗死的康复干预提供参考数据。方法:84例脑梗死患者为2002-03/10大连市友谊医院收治,年龄32~75岁,在发病48h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84例脑梗死患者及30例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对照组的血清SF,TNF和自由基水平的变化。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SF,TNF,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及皮质醇水平,脑梗死组数据分别为:(96.33±53.49),(2.16±0.18)μmol/L,(114.84±14.55),(17.16±16.28),(253.25±97.93)mg/L,对照组以上指标分别为(46.58±53.49),(0.93±0.16)μmol/L,(94.37±8.79),(125.01±85.77),(125.01±85.77)m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不同梗死体积,不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时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结论:SF的升高可能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参与了脑梗死后的脑组织病理损伤过程,SF浓度越高,脑梗死体积越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高。TNF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也起了重要作用,它们均可促进自由基的释放,加剧缺血后脑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治疗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3-01/2004-12大连市友谊医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70例(发病72h以内),将2003-01/12未成立卒中单元时住院的8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进行传统神经内科治疗,2004-01/12住院进入卒中单元治疗的88例患者设为卒中单元组,分别于入院时,治疗15d和1个月时评估3次,评估内容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Barthel指数越高,提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强。结果17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入院时两组评分比较无差异,治疗15d时,卒中单元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至治疗1个月时差距更大(18.77±9.68,23.22±16.33,P<0.05;11.24±7.63,18.32±10.23,P<0.01)。②Barthel指数:入院时两组比较无差异,治疗15d和1个月时,卒中单元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5d:50.23±38.66,42.33±34.26;1个月:66.23±36.66,51.36±34.33,P<0.01)。结论卒中单元治疗能促进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