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29篇 |
内科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15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5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3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1.
巨块型肝细胞癌内血供的螺旋CT和超声征象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巨块型肝细胞癌内血供的螺旋CT征象和超声征象进行对照研究。资料与方法分析对照经本院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6l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细胞癌内血供的螺旋CT和超声征象,并选取29个病理点进行影像征象与病理的点对点对照。结果(1)61例病灶中,CT显示肿瘤血管粗多者26例,其中超声显示为血供丰富者20例,较丰富者5例,稀少者1例;CT显示肿瘤血管细多者26例,其中超声显示血供丰富者13例,较丰富者9例,稀少者4例。(2)CT显示肿瘤血管粗多者26例中,超声显示19例为低回声;CT显示肿瘤血管细多者26例中,超声显示11例为高回声。结论巨块型肝细胞癌瘤内血供的螺旋CT和超声征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小肝细胞癌边缘强化的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小肝细胞癌边缘强化的螺旋CT双期表现及其与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为边缘强化的小肝细胞癌病人17例、共18个病灶的CT征象,并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动脉期17个病灶边缘部的强化环不完整、环壁厚薄不一,环壁附近出现小结节状强化,只有1个病灶边缘部的强化环完整、环壁厚薄一致。门静脉期边缘部的强化环和壁上小结节的密度降至低于或等于正常肝的密度。病理分型:16个病灶是梁索型,2个病灶是硬化型。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是:I级者2个病灶,Ⅱ级者14个病灶,Ⅲ级和Ⅳ级者各有1个病灶。病灶边缘部血管多于中央部者12个病灶,病灶边缘部和中央部血管均较少者有6个病灶。3个病灶边缘部有假包膜,10个病灶有小灶性坏死。结论 小肝细胞癌边缘强化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可以与肝脏其他表现为边缘强化的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扭转(sigmoid volvulus,SV)的CT征象,以提高术前CT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的6例SV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其CT征象.结果:乙状结肠扩张、积气,呈倒"U"形肠袢共6例;5例肠壁明显变薄,肠腔含有少量液体,1例肠壁密度增高,肠腔含有大量液体;倒"U"形肠袢最高点位于肝下缘以上水平者6例,位于横结肠上方者2例.双鸟嘴征6例.X征6例,输入端位于输出端上方者5例,下方者1例.漩涡征6例,其中逆时针5例,顺时针1例.结论:倒"U"型肠袢结合X征及双鸟嘴征是诊断SV可靠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高、低翻转角(FA)对Gd-EOB-DTPA增强MRI肝细胞期病灶对比度及检出率的影响。方法 对59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均行T1W和T2W平扫、Gd-EOB-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肝细胞期扫描,其中肝细胞期分别采用低FA(10°)、高FA(35°)扫描。将病灶分为总病灶组、大病灶(直径≥10 mm)组和小病灶(3 mm≤直径<10 mm)组。比较两种FA时病灶检出评分、病灶检出率及病灶-肝脏CNR。结果 Gd-EOB-DTPA增强扫描肝细胞期高FA T1WI病灶检出评分高于低FA T1WI病灶检出评分,其中高、低FA时,总病灶组与小病灶组的检出病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大病灶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FA T1WI病灶检出率高于低FA T1WI病灶检出率,其中总病灶组与小病灶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大病灶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高FA的肝脏-病灶CNR分别为75.24±10.33、147.81±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Gd-EOB-DTPA增强肝细胞期扫描时,采用高FA可获得高质量的图像,有利于病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小肝癌的CT表现。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115例共122个病灶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CT表现。结果 ①平扫瘤内密度均匀者有93个病灶,瘤内密度不均匀者有29个病灶;增强后瘤内密度均匀者只有54个病灶,瘤内密度不均匀者有68个病灶。②平扫病灶边界清楚者有42个病灶,边界模糊者有80个病灶;增强后病灶边界清楚者有8S个病灶,边界模糊者只有37个病灶。③双期增强扫描瘤灶的强化形式有:①76个病灶动脉期呈全瘤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强化,门脉期病灶的强化密度迅速下降至低于或等于肝实质;②19个病灶动脉期病灶呈边缘性环形强化,强化环不完整,环壁厚薄不一并有壁结节,门脉期强化环的密度降至低于或等于肝实质;③27个病灶动脉期和门脉期强化密度都低于肝实质。结论 小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根据此特点可以与肝脏其他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6.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是世界第三大常见肿瘤,在肿瘤疾病中的病死率排第4;每年有超过120万人被诊断为CRC,其中60万患者因该病而死[1]。近年来CR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而且中青年患者占的比例逐渐增加。CRC已经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CRC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化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胆管癌Gd-EOB-DTPA增强磁共振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胆管癌的影像征象。每位患者均行T1WI、T2WI平扫、Gd-EOB-DTPA动态增强扫描、肝细胞期及胆管期扫描(CE-MRC)。从肿瘤形态、位置、胆管扩张程度、管壁增厚程度、信号强度、强化方式等各方面分析图像,并记录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结果①外生型胆管癌10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肿块,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Gd-EOB-DTPA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肝细胞期及胆管期呈不均匀低信号,CE-MRC可清晰显示胆道系统;②浸润型胆管癌10例,表现为胆管内浸润生长的肿块,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Gd-EOB-DTPA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肝细胞期及胆管期呈不均匀低信号,CE-MRC不能显示胆管系统;③息肉型胆管癌2例,表现为胆管内单发或多发息肉状肿块,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Gd-EOB-DTPA动态增强扫描呈全瘤较均匀强化,肝细胞期及胆管期呈均匀低信号,CE-MRC延迟显影;④混合型胆管癌3例,同时具有2种或2种以上前述类型的表现。结论Gd-EOB-DTPA增强磁共振可用于不同类型胆管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CE-MRC的成像效果受总胆红素水平影响,并与胆管癌类型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特征,从而指导临床合理地制订治疗方案和进行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胃癌全阴组和全阳组淋巴结的影像资料,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螺旋CT检出病理诊断为全阳组和全阴组的各组淋巴结共267个,其中阳性淋巴结有123个,阴性淋巴结有144个.如以平扫CT值≥25Hu或动脉期CT值≥70Hu或静脉期CT值≥80Hu为诊断阳性淋巴结标准,则阳性淋巴结的敏感性高达98.4%,阳性预测值为70.0%;特异性为69.3%,阴性预测值为97.9%.结论:螺旋CT对判断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作用.如以平扫CT值≥25Hu或动脉期CT值≥70Hu或静脉期CT值≥80Hu为诊断阳性淋巴结标准,则将大大提高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四大恶性肿瘤之一犤1犦,5年生存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主要影响因素为肿瘤的分期犤2犦。因此准确的术前分期,对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评估手术切除的可能性、估计预后等有重要意义。而胃癌的术前诊断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上消化道钡餐及纤维胃镜检查,上述影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大肠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仿真结肠镜(VC)、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DD)和透明法(Raysum)重建,并与电子结肠镜(EC)和手术病理对照。结果CT仿真结肠镜结合MPR、SSD和Raysum技术能对大肠癌病变准确定位,并有利于观察肿瘤的形态及特征。但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显示结肠外形、肠腔内外情况、病变的形态、范围及浸润程度等细节方面各有不同。结论多层螺旋CT是一种无创的、快捷、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对大肠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