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一、特发性震颤
(一)概述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又称原发性震颤,是以震颤为惟一表现的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1/3以上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病理及发病机理
病理变化和发病机理均未明了,目的已发现两个致病基因位点,定位于3q13.(称为"FETI")和2p22~35(称为"ETM"或"ET2"). 相似文献
13.
在护理专业《健康评估》课程教学中应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教师在课程设计前到医院调研,根据护士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由教师针对问题、病例进行分析讲解,学习理论,培养技能,最后再次回到实践岗位实习、工作,把原来的"教师作为行动研究者"发展为学生也参与实践,学生是行动者,也是学习过程的研究者,至少是学习过程的参与研究者。 相似文献
14.
针对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从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入手,分析专业课教学中重视隐性知识传播的重要性,探讨隐性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9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国产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结果 75例患者按临床再通指标判断为血管再通,再通率为78.1%,其中符合2项指标的有16例(21.3%),符合3项34例(45.3%)符合4项25例(33.3%)其中发病≤3 h再通率为89.2%,发病3~6 h的再通率为84.6%,发病6~12 h的再通率为78.6%.梗死部位:前间壁33例再通率为44%,前壁29再通率为38.7%,下壁25例再通率为33.3%, 下壁+右室5例再通率为6.7%,全部病例未发现有低血压及过敏反应,无危及生命的大出血发生.结论 在不能开展介入治疗的基层医院,应用链激酶溶栓治疗心肌梗死仍然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采血车献血反应原因的正确分析,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 对大兴安岭中心血站2007年-2008年两年间发生的25例献血反应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精神紧张7例,晕针2例,疲劳3例,环境原因6例,连锁反应2例,空腹5例,经过护理后均快速恢复.结论 对献血反应的原因进行正确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可以有效的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无偿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预防及处理方法,以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和血小板产品质量,促进无偿献血者的招募和保留,满足临床需要。方法:对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在全献血过程适时实施干预。结果:无偿献血者对机采血小板捐献过程满意,成为固定的、志愿的无偿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结论:做好无偿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预防及处理工作,可大大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血小板产品质量和捐献者的安全,促进无偿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的稳定、壮大。 相似文献
18.
19.
脑卒中是多发于老年人群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国内学者研究发现脑卒中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1]。缺血性脑卒中( IS)约占脑卒中的60%~80%。青年IS指15~45岁之间青年人发生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青年IS每年的发病率在6~20/10万[2]。 相似文献
2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的综合征。[1]多数DIC患者病情严重,病程进展迅速常危及病人生命。笔者根据自己近十年来的临床经验,提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及治疗方案,仅供参考。诊断1临床表现1.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如感染性疾病(25%~40%),恶性肿瘤(24%~34%),病理产科(4%~12%),手术及创伤(6%~23%)及其他各种疾病。1.2有下列二项以上临床表现(1)多发性出血倾向;(2)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3)多发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