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2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2篇 |
临床医学 | 17篇 |
内科学 | 7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9篇 |
综合类 | 57篇 |
预防医学 | 13篇 |
眼科学 | 8篇 |
药学 | 23篇 |
中国医学 | 30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眼科常见致盲性疾病,治疗的关键是封闭裂孔,使视网膜复位.较大范围的脱离一般采取外路(巩膜外加压、环扎、冷冻)或内路(玻璃体切除联合激光、冷冻、硅油或气体填充)或内、外路结合的手术治疗方式.在临床实践中,将脱离范围≤3PD的非黄斑裂孔性脱离患者定义为局限性脱离,笔者采取综合保守疗法联合五苓胶囊治疗该类患者5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2.
杜仲总黄酮对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通过观察杜仲总黄酮对新生大鼠颅盖骨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杜仲防治骨质疏松的药效成分。方法乙醇分段法提取杜仲皮中总黄酮,以25μg/ml、50μg/ml、100μg/ml浓度分别加入新生Wistar大鼠颅骨分离培养的成骨细胞中,用MTT法评价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50、100μg/ml杜仲总黄酮剂量组的OD570吸光值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杜仲总黄酮能直接促进体外成骨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73.
手术治疗是白内障、青光眼、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等眼科疾病的常见治疗手段,但术后多数患者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眼干、眼涩等症状. 相似文献
174.
目的:分析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前后对肿瘤患者住院费用及费用结构的影响,调整费用结构,寻找医院管理重点,以管理促发展。方法:收集北京市某肿瘤专科医院4个临床路径病种的住院费用数据,采用t检验和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改革前后住院费用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改革前后费用的差异情况。结果:住院总费用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病种药品费用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耗材费用均明显增加且各病种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实施,使得住院总费用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合理地调整医疗费用结构、降低了药品费用、提升了总体的医疗服务能力;耗材费用的增长提示耗材费用的控制和管理成为下一步的管理重点;医院内部管理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也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途径,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5.
姜黄煎剂对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姜黄对免疫低下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的调节作用。方法 制备荷S180移植肿瘤模型和环磷酰胺制备免疫低下模型 ,用阳性对照药云芝肝泰和姜黄煎剂灌胃进行免疫治疗。采用LDH释放法检测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结果 不同浓度姜黄煎剂治疗荷瘤小鼠后 ,其NK活性分别为 2 3.5 3%± 4 .15 %和 2 0 .6 6 %± 4 .32 % ,接近于阳性对照组的 2 3.98%± 4 .0 2 % ,显著高于荷瘤对照组的 16 .32 %± 5 .1%。高浓度姜黄煎剂治疗免疫低下小鼠后 ,其NK活性为 2 5 .0 9%± 6 .4 3% ,接近阳性对照组的 2 5 .94 %± 4 .89% ,显著高于免疫低下对照组17.6 0 %± 6 .6 1% ,并均达到正常小鼠水平。结论 姜黄具有提高免疫低下小鼠NK活性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6.
目的探讨影响手术室护士工作的压力来源。方法利用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对手术室抽取51名护士进行问卷调差。结果手术室工作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护士压力水平通常高于一般人群。结论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压力严重影响了工作质量,作为当代护理管理者应该重视这一的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给予有效的应对措施,维持当代护士的心理健康,保证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7.
178.
目的通过制备键合β-环糊精琼脂凝胶微球(AG-β-CD)作为分离介质,对大豆异黄酮粗品中大豆苷元进行高效分离纯化。方法利用琼脂为原料,通过乳化、交联并键合功能基团β-环糊精(β-CD)制备AG-β-CD;将其作为一种分离介质,通过考察流动相、洗脱体积流量和微球负载量3个方面,确定AG-β-CD分离纯化大豆苷元的工艺并进行验证,质谱和核磁共振鉴定其结构;通过与其他2种黄酮类物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葛根素在C18反相柱色谱保留行为比较,结合auto DOCK4.0进行分子模拟,以及流动相乙腈体积分数变化对3种黄酮类物质在AG-β-CD固定相上的保留时间的变化曲线证明其色谱机制。结果大豆异黄酮粗品中主要成分为大豆苷元(57.14%),AG-β-CD的负载量为1.33 mg/m L(大豆异黄酮粗品总量/柱体积),体积流量为2 BV/h时,通过20%乙醇洗脱2 BV、40%乙醇洗脱1.33 BV、70%乙醇洗脱6~7 BV,得到质量分数≥95%(平均质量分数96.98%)的大豆苷元,收率为97.86%。色谱机制实验表明AG-β-CD具有亲水和反相双重保留与分离作用。结论 AG-β-CD能够高效地分离纯化大豆苷元。 相似文献
179.
摘 要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40眼)。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rhEGF滴眼液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2周、4周的干眼症状评分,两组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I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情况,评价两组疗效和药品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治疗2周、4周后,两组干眼症状评分均较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UT、SIt均较前显著上升,FL较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BUT、SIt明显高于对照组,F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rhEGF滴眼液可以显著改善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泪膜的稳定性,减少泪液分泌与角膜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0.
摘要: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1)激动药白藜芦醇对低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Notch1通路的影响。方法:120只BALB/cJ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羟苯磺酸钙,20 mg·kg-1)、白藜芦醇低(20 mg·kg-1)、中(40 mg·kg-1)、高(80 mg·kg-1)剂量组,每组2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置于低压舱,其大气压为406 mmHg,氧分压为85 mmHg,连续7 d期间阳性对照组和白藜芦醇各剂量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无任何处理措施。实验结束后,RETI-port视觉生理系统记录振荡电位(OPs)潜伏期、幅值,FACSCalibur检测小鼠视网膜细胞凋亡水平,RT-PCR法检测小鼠视网膜Sirt1、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Notch1 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小鼠视网膜Sirt1、STAT3、Notch1蛋白表达水平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及白藜芦醇组各剂量组小鼠网膜OPs幅值、Sirt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网膜细胞凋亡数目、OPs潜伏期、STAT3、Notch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VEGF、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白蔾芦醇组各组呈剂量相关性(P<0.05)。白藜芦醇低、中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t1 mRNA及蛋白与STAT3 mRNA及蛋白、Notch1 mRNA及蛋白、VEGF、IL-6、TNF-α的负相关关系明显(P<0.05)。模型组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紊乱,结构不清晰,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外核层细胞脱落神经节细胞紊乱,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阳性对照组及白藜芦醇高剂量组小鼠视网膜结构有明显改善。结论:白藜芦醇能减轻低氧诱导视网膜病理损伤,其机制与白藜芦醇通过Sirt1依赖性方式抑制STAT3、Notch1诱导的细胞因子VEGF、IL-6、TNF-α的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