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7篇
综合类   20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9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陈皮饮片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评价陈皮饮片质量优劣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Waters Symmetry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00 nm,流速1.0 mL/min,柱温为25℃。结果测定了43批陈皮饮片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建立了43批药材的总共有模式。结论利用陈皮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分析法,可较全面地反映陈皮饮片的内在质量,可用于陈皮饮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2.
目的合成槐果碱肉桂酸酯衍生物,并对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方法以槐果碱为起始原料,通过氧化、酯化、N-烷基化、还原、缩合、水解、成盐等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HeLa、Hep G2和A-549 3种肿瘤细胞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合成了11个槐果碱肉桂酸酯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及HRMS确定,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衍生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5g对3种肿瘤细胞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且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顺铂。结论部分衍生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5g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3.
蓝刺头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蓝刺头属许多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其化学成分给予了很大关注,其中国外相关研究文献居多。就该属植物的相关文献并结合本课题相关研究,对该属植物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进行综述,为蓝刺头属植物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茵陈配方颗粒抗炎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重结晶及硅胶,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波谱学方法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对茵陈配方颗粒抗炎活性部位(大孔树脂50%乙醇部位和无水乙醇部位)进行系统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乙酮(1),2,5-二羟基桂皮酸乙酯(2),槲皮素(3),木犀草素(4),7S,8R-二氢去氢双松柏醇(5),洋李素(6),7,4'-二甲氧基山柰酚(7),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8),9S,12S,13S-三羟基-反-10-十八烯酸甲酯(9),异鼠李素-4'-O-β-D-葡萄糖苷(10),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1),硬脂酸(12)和β-胡萝卜苷(13)。结论:以上1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茵陈配方颗粒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9~11为首次从蒿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5为首次从滨蒿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毛叶巴豆(Croton caudatus Geisel.var.tomentosus Hook.)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凝胶柱色谱等常规分离技术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现代波谱学技术(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毛叶巴豆茎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三十六烷酸乙酯(ethyl hexatriacontanoate,1),棕榈酸(palmic acid,2),硬脂酸(stearic acid,3),浙贝素(zheberiesinol,4),香草醛(vanillin,5),香草酸(vanillic acid,6),丁香酸(syringic acid,7),二十八烷酸(octacosanoic acid,8),琥珀酸(succinic acid,9),肌苷(inosine,10),异橙黄酮(isosinensetin,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7,9,10,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66.
目的 研究乌藤Uvaris tonkinensis var.subglabr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桂层析,Sephadex LH-20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光谱数据分析。结果 鉴定为棕榈酸(I)、硬脂酸(Ⅱ)、二十四烷酸(Ⅲ)、β-谷甾醇(Ⅳ)、β-胡萝卜苷(V)、4-烯-3-酮豆甾烷(Ⅵ)、4,22-二烯-3酮豆甾烷(Ⅶ)、甘油(Ⅷ)、4-烯-3,6-二酮豆甾烷(Ⅸ)。结论 化合物Ⅱ、Ⅲ、Ⅵ、Ⅶ、Ⅷ、Ⅸ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芍药总苷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方法。方法利用HPLC-DAD方法,梯度洗脱,测定了10批芍药总苷样品。色谱条件为:SupelcosilTM LC-18分析柱(5 μm,150 mm×4.6 mm),柱温25 ℃,流动相A为乙腈;流动相B为水(磷酸调pH为3.0),流动相A梯度洗脱(10%~45%乙腈),分析时间为50 min,时间为0,5,25,27,38,40, 50 min,A(%)为10,15,18,30,35,40, 40%。结果10批芍药总苷样品得到的色谱指纹图谱有22个共有峰,可分为3个部分:保留时间0~5 min处,出现3个小峰;保留时间5~20 min处,有8个峰,其主要特征峰5,6和7均在此区域,通过与标准品的保留时间及紫外光谱比较,5和6号峰分别鉴定为芍药内酯苷和芍药苷;保留时间20~36 min处,有11个峰,另一个主要特征峰12在此区域。最强峰为6号峰,其次为12,5和7,相对峰面积比值为5∶6∶7∶12=0.267~0.348∶1∶0.108~0.135∶0.405~0.537。相同色谱条件下测定了白芍药材的HPLC图谱,其结果与芍药总苷有很好相关性。结论芍药总苷的指纹图谱特征性及专属性强,可结合含量测定用于全面控制芍药总苷的质量,确保每批产品的均一性。  相似文献   
68.
对有关百部的植物资源、饮片炮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等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为百部饮片炮制的规范化研究及其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9.
郑大华  于猛  金朝  吴明  王平  邹忠梅 《药学学报》2023,(5):1307-1316
筛选白芍抗抑郁组分,并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鉴定。本文采用皮质酮诱导的PC12神经细胞损伤模型和小鼠行为绝望模型对白芍醇提物(Bai-Shao ethanol extract, BS-E)及其大孔树脂不同洗脱组分(BS-10E, BS-60E,BS-95E)的抗抑郁作用进行评价,筛选获得白芍抗抑郁组分。动物实验经过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SLXD-20210618051)。结果发现, BS-E、BS-10E和BS-60E对皮质酮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中组分BS-60E的保护作用最强;行为绝望小鼠行为学结果表明, BS-60E可显著缩短小鼠强迫游泳和悬尾不动时间,为白芍抗抑郁活性组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联用系统对BS-60E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对其可能的质谱裂解规律进行推导。从BS-60E中共鉴定出79个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单萜类成分36个,多酚类成分34个,寡糖类成分6个,其他类成分3个,表明单萜类及多酚类成分可能是其主要的药效成分。  相似文献   
70.
裴迪  付露  于猛  张涛  邹忠梅 《中国药学杂志》2023,(17):1547-1553
目的 研究地胆草(Elephantopus scaber Linn.)全草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HP-20大孔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对地胆草全草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及多种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共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E)-2-甲基-丁-2-烯-1,4-二醇-6′-O-咖啡酰-1-O-β-吡喃葡萄糖苷(1)、鹅掌楸树脂酚A(2)、去氢催吐萝芙叶醇(3)、3β-羟基-β-紫罗酮(4)、异夏佛塔苷(5)、东莨菪素(6)、4-羟基蜂蜜曲菌素(7)、3,5,3′,5′-四甲氧基-4-羟基(8-O-肉桂醇)-7-O-葡糖苷(8)、3β-羟基-β-紫罗兰酮3-O-β-D-吡喃葡萄糖苷(9)、myrsinionoside A(10)、正己烷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11)、(Z)-4-[3′-(β-D-吡喃葡萄糖基氧基)丁烯基]-3,5,5-三甲基-2-环己烯-1-酮(12)、对香豆酸(13)、阿魏酸(14)、对羟基苯甲醛(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