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43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压缩骨折后老年女性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选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老年女性胸腰段脊柱压缩骨折患者12例为研究对象,手术前后分别测量肺功能、VAS评分,统计分析患者术前、术后的变化。[结果]椎体后凸成形术后5d患者肺功能显著提高,VAS评分降低,与术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女性胸腰段脊柱压缩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后5d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同时肺功能亦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2.
20世纪后期,骨科在创伤治疗、骨肿瘤诊断、脊柱外科、人工关节、关节镜及脊柱内窥镜等手术技术方面有了极大的发展,尤其脊柱外科在矫形内固定技术、高新技术设备及微创手术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更好地研究、推广新技术,不断满足病人的需要,美国骨科学会、北美关节镜协会早在1993年,就建成了一个规模庞大、设备先进的骨科训练中心,并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固定网址,作全球性广泛  相似文献   
93.
94.
早期减压Window钢板内固定治疗外伤性颈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减压和Window钢板内固定治疗外伤性颈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Window钢板对38例颈脊髓损伤患者行颈前路减压、取髂骨植骨内固定。本组在伤后24h内手术者12例,伤后24~72h手术者20例,伤后72h~1月手术者6例。患者神经功能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损伤系统分级法,其中7例患者为完全性脊髓损伤,31例为不完全性损伤。患者平均年龄是35.5岁(16~69岁),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12~60个月)。结果手术后12个月随访发现38例患者中36例颈前路减压植骨获骨性愈合,植骨融合率是94.7%。术后椎间高度及生理弯曲维持满意,无1例发生内固定器械并发症。24h减压组Frankel分级平均改善1.56级,24~72h减压组Frankel分级平均改善0.82级,72h~1月延迟减压组Frankel分级平均改善0.64级;24h减压组与24~72h减压组和72h~1月延迟减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19〈0.05)。结论采用Window钢板对颈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患者行颈椎间融合,能充分保证固定节段的稳定性,植骨愈合率高,有效地维护了伤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手术减压将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延期减压同样也能获得较好的神经功能结果。我们建议对于颈脊髓不完全损伤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应急诊手术减压治疗。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在椎体成形后老年骨质疏松椎体的终板应力分布作用.方法 4具新鲜老年性骨质疏松胸腰段脊柱标本(T12~L4).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椎体成形组.在终板中心,按顺时钟座标方向,距离皮质骨7mm,取9个点,用直径2.3mm的半球形压头以0.03mm/s的速度,下压3mm.终板不同位点的最大压缩力及刚度分布差异,2组内椎体终板在相同点最大压缩力及刚度进行比较.结果 最大压缩力时位移,正常对照组1.33±0.44mm,在椎体成形组1.51±0.48mm,在终板中心0点区域最小,成形组终板各点区域最大压缩力、刚度比较中存在差异;2组对应点最大压缩力在6点、7点没有差别,其他各点对应均有差别.结论 老年性椎体终板在中心区域其力学最低点.成形后终板在中心区域抗压缩力和刚度明显增强,在后侧和后外测成为最薄弱地方,中心最强.  相似文献   
96.
 目的 经体外细胞毒性测试初步筛选一类新型的聚醚型聚氨酯作为可注射型人工髓核材料。方法设置5个实验组:即样品1、2、3组为加入不同配比催化剂合成的软硬段配比不同的聚醚型聚氨酯;样品4组是不加催化剂,在37℃下经缓慢聚合而成的聚醚型聚氨酯;样品5组为单体有毒基团完全反应的聚醚型聚氨酯。另设1个对照组为不含材料浸提液的培养基。称取每组实验材料各0.6mg,经消毒后分别制成浸提液,经稀释50%后培养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分别培养至第3天、4天、5天,使用3-(4,5-二甲基- 2-噻唑)-2,5-二苯基溴化四唑(MTT)比色法比较材料组与对照组间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得的490nm处的O D值,计算细胞相对增殖率,来评价材料的细胞毒性。结果样品4组和样品5组与对照组相比,L929细胞相对增殖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细胞毒性分级属于0~1级;样品1~3组与对照组L 929细胞相对增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胞毒性1~2级,但细胞形态正常。结论未加催化剂的体内聚合聚氨酯材料没有细胞毒性,具有作为髓核替代材料的应用潜力。加入催化剂后快速聚合的材料毒性有待进一步测试。  相似文献   
97.
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ACDF)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常用方法,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坚强固定和脊柱融合后存在诸多并发症,如继发邻近节段退变,导致症状复发甚至需要再次手术治疗。近年来,外科手术治疗的理念逐渐转移到非融合技术上,应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颈胸交界处病变的颈前路治疗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自1997年8月~2008年11月期间22例颈胸交界处病变的患者,采用经颈前路不劈开胸骨的手术路径,暴露病变的颈胸椎交界处(C6-T5),对病变进行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22例病人,其中椎体结核5例,椎管狭窄8例,椎体发育不良1例,肿瘤5例,创伤3例,年龄在13~74岁,平均32.3岁.术前通过X线和MRI进行评估,所有入选的病例其胸骨切迹水平所对的椎体位于病椎以远.[结果]全部患者安全完成手术,病灶清除和减压彻底,植骨融合或骨水泥填充,钢板内固定.11例多节段病变(大于3个节段)或者有后凸的病人需要行前后路联合的内固定治疗.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12~74个月,平均28.5个月,除2例肿瘤患者死亡外,其余患者全部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颈胸交界处病变,术前进行仔细评估胸骨切迹所对椎体,如果位于病椎以远,采用颈前路延长切口,能够获得良好的显露,能够进行良好的减压和固定.对于多节段的病例或者有后凸的病例行后路的固定稳定脊柱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9.
由于颈椎椎节活动度大,稳定性差,颈椎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术后都面临着植骨及固定问题。传统的椎间自体髂骨块植骨以及颈椎前路钢板固定都存在许多并发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应用各种颈椎椎间融合器进行椎间融合固定,取得了一定疗效,自2002年6月到2003年12月,我们对22例颈椎病患者共44个椎间隙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加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手术治疗,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0.
腰椎间小关节螺旋CT三维测量、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腰椎间小关节关节面的三维解剖学形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60例螺旋CT扫描腰部阴性正常人,行三维重建后处理.在横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观察关节面形态.结果:关节突关节面的标准形态,横轴面,腰1/2节段上、下关节突关节面为曲度相同的"C"形;腰2/3、3/4、4/5节段上、下关节突关节面为曲度不相同的"C"形,下关节突关节面曲度较小,上关节突关节面曲度较大;腰5/骶1节段男性下关节突关节面"l"形,上关节突关节面"C"形,女性上、下关节突关节面均为"l"形.冠状面,腰1/2、2/3节段为椭圆形.腰3/4节段男性为椭圆形;女性为长方形.腰4/5节段男性为椭圆形;女性为椭圆形或长方形.腰5/骶1节段男女均可为圆形;或男性为方形女性为长方形.矢状面,为"l"形.结论:腰椎间小关节关节面形态在诸节段及横轴面、冠状面及男、女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