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43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摘要 背景:不同聚氨酯材料的生物稳定性差异巨大,研究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的生物稳定性有利于评估其用于人工髓核外囊材料的可行性。 目的:观察聚醚型聚氨酯和具有不同硬段含量的聚碳酸酯型聚氨酯材料的体外和体内降解性能。 方法:用模拟环境进行聚氨酯的体外水解、氧化降解和酶解实验。分别置于37 ℃恒温的PBS缓冲液和“H2O2/CoCl2预氧化-Papain酶解体系”进行体外降解实验。将聚氨酯植入大耳白兔背部肌肉进行体内降解实验。 结果与结论:聚碳酸酯型聚氨酯耐降解性远优于聚醚型聚氨酯,且材料硬段含量越大,耐降解性越强。所有研究结果表明聚碳酸酯型聚氨酯具有比聚醚型聚氨酯更加优越的生物稳定性,可用作较长期人工植入生物材料。 关键词:聚碳酸酯型聚氨酯;聚醚型聚氨酯;生物稳定性;降解性;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7.022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硬膜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式,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讨论.方法 对5例硬膜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男3例,女2例,年龄28~52岁,平均42岁,并经CT、MRI和手术证实,手术中采用半椎板切除或全椎板切除术,切开硬脊膜和蛛网膜,显露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并仔细予以摘除,缝合硬脊膜切口,用脂肪、肌肉、或纤维蛋白凝胶覆盖.结果 尽管患者术前都有明显的神经症状,术后患者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病人进行了1~5年的随访,术前腰痛、下肢痛均缓解,明显改善了工作和生活质量.3例患者效果良好,恢复了原工作,其他2例患者术前出现了马尾综合征,仍残留一些神经症状,尿频尿急,会阴部感觉丧失,肌肉萎缩.结论 硬脊膜腹侧与后纵韧带粘连是造成硬膜内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因素,硬膜内腰椎间盘突出术前很难诊断,通常诊断是在术中确定的,术前诊断应强调MRI的重要性,患者多需要紧急手术,因为神经预后与神经症状出现的时间有关,早期诊断和适当的手术治疗对于取得良好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3.
腰痛的管理     
腰痛是全球导致工作能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无法工作的最常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和生活中更多的采取坐姿,这种情况不太可能改变。我们的目的就是为基层医生提供一个腰痛的概况描述。  相似文献   
54.
目的 研究C3 ~ C6与C3 ~ C7节段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后临床疗效及轴性疼痛的差异.方法 对笔者医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48例接受C3 ~ C6(A组)与C3 ~ C7(B组)节段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钉棒内固定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时间至少1年.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按照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颈椎X线片颈椎曲度角度(Cobb's角)进行评估.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的发生率,并按照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两组病例术后随访各时段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完全缓解所需时间.结果 两组病例术前及术后JOA评分及颈椎曲度角度(Cobb's)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轴性疼痛(AS)的发生率为25.0%(6/24),B组为41.6%(10/24),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轴性疼痛VAS 2.8±0.9分,B组为5.1±1.1分,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轴性症状缓解时间A组为98.3±10.7天,B组为181.8±9.2天,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传统C3~C7颈后路减压手术相比,保留C7棘突、椎板及其后方附着颈后肌群并不影响脊髓功能及颈椎曲度的改变,且可以减轻术后轴性症状(AS)的发生率及程度,并减少缓解所需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5.
张强  邹德威 《山东医药》2009,49(48):1-3
椎间盘源性腰痛是慢性腰痛主要原因,手术摘除突出的髓核或采用椎间融合是标准的手术方式,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受到普遍肯定。近年研究表明,脊柱融合手术作为治疗腰痛的主要方法,其并发症发生率高,临床结果并不十分满意。摘除突出变性髓核后,用人工髓核(PDN)植入来代替并重建脊椎的稳定和力学特性,即保留运动节段的非融合技术——PDN技术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显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6.
目的评估后路经椎弓根顶椎截骨凸侧悬臂梁技术治疗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09年6月经椎弓根顶椎截骨凸侧悬臂梁技术治疗的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8例,平均年龄17岁(13~25岁).入组病例均为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术中经椎弓根顶椎截骨技术截骨,并保留凹侧结构不完全离断作为门轴,在凸侧采用悬臂梁技术压棒矫正侧后凸畸形.通过术前术后X线片对矫形效果进行评价,并对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254min (220-42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280ml (850~3200ml),平均随访28个月(18-40个月),术前主弯侧凸Cobb's角86.0°±16.5° (78°~135°),后凸角82.0°±13.6° (78°~110°),术前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1.51±0.32cm;术后侧凸Cobb's角矫正至26.8°±15.0° (矫正率69%);后凸Cobb's角25.1°±10.5° (矫正率70%);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0.50±0.16cm.所有手术顺利安全实施,无截瘫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坚固融合,没有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顶椎截骨凸侧悬臂梁压棒技术治疗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矫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7.
编者的话     
王辰  ;邹德威 《英国医学杂志》2008,(6):M0003-M0003
本刊于1998年创刊,今年迎来了她创刊10周年生日。11月5-7日在北京BMJ中文版编委会及编辑部举办了庆祝BMJ中文版创刊10N年的纪念活动。与此同时,第二届编委会任期届满,并顺利地将接力棒传递给了新一届编委会。  相似文献   
58.
放射立体照相测量分析及其在骨科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立体照相测量分析(radiostereometric analysis,RSA)是一种利用X线测量骨骼系统空间位置和运动的方法。它通过对校准装置和带有标记点的研究对象同时进行放射照相,对获得的影像进行精确的测量,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分析两次照相标记点的位置差异,对目标进行三维运动分析。该技术比传统的X线片精度高,可以进行精确的三维空间测量和精细运动的研究。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及评价脊柱侧凸再次手术的原因、方法和疗效。方法1996~2002年,36例脊柱侧凸手术后患者接受再手术治疗。其畸形程度为侧凸52°~108°,平均76.2°;其中合并11例后凸36°~79°,平均53°。手术方法包括:内固定拆除、原融合松解或截骨、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融合。结果手术均安全完成,手术时间平均3.8h(2.8~5.1h),出血量平均817ml(630~1800ml),侧凸矫正平均48°(56%);后凸矫正平均47°(72%)。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脊柱侧凸翻修手术具有难度和危险大的特点,对每1例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检查和评价,针对每1例患者的畸形特点周密设计手术方案,是获得满意矫正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0.
脊柱胸腰段骨折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脊柱胸腰段骨折最常见的部位是中下段颈椎和胸腰段,其中10%~20%有第二椎体的骨折,而其中10%常在首诊时误漏诊。1解剖学稳定性及生物力学机制脊柱胸腰段(解剖交界区),上方是呈后凸的胸椎且被相对无动而稳定19981116收稿,1990212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