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7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人类热休克因子(HSF)基因HSF1、HSF2、HSF4中,HSF1最具特征性,在热休克反应中也非常重要。现已证实,HSF1的活性受HSF1的低聚状态、DNA结合能力、翻译后修饰,转录能力等多水平调控,体内外多种化合物能调节细胞中HSF1的活性与表达。HSF1在心肌细胞和其他组织器官中都有表达,它不仅在心肌细胞保护和抗凋亡、抗炎、抑制心肌纤维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在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对HSF1活性的调节及其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和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作一简单综述,为临床疾病的研究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72.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最佳时间段的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讨论心肌梗死后经冠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的最佳时间段。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观察心肌梗死后1d、1周、2周及4周心脏的组织学改变,并且分别在心肌梗死后1d(n=10)、1周(n=10)、2周(n=10)及4 周(n=10)非选择性经冠脉内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或PBS,4周后观察梗死面积大小及瘢痕厚度。超声心动图观察移植前后心功能和重构指标变化。结果:心肌梗死后1d炎症反应最严重,4周时瘢痕扩展并变薄(P<0.05)。心肌梗死后1周及2周,细胞移植组梗死面积缩小,胶原厚度增加最明显(P<0.05);2周组心功能改善最明显(P<0.05);1 周组其次(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1~2周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得益最大。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病毒性心肌炎(VMC)中髓源树突状细胞(DCs)的数量和表型功能变化。方法从小鼠骨髓中分离、诱导、培养DCs,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中DCs的标志CD11c-PE和共刺激分子CD40-FITC、CD80-FITC的表达变化;应用免疫组化鉴定心肌组织中DCs的标志S-100和CD40、CD80的表达变化。结果和正常组相比,从VMC组小鼠的骨髓中分离培养的DCs在形态学上更显成熟;FCM检测发现表达CD11c的细胞明显增多(P〈0.01),同时表达CD40或CD80的双阳性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增强(P〈0.05);VMC组心肌组织中S-100的表达量增加(P〈0.01)并且出现CD40和CD80的阳性表达。结论VMC中骨髓动员生成DCs增加,心肌组织中DCs数量增多,DCs的成熟度提高。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II(Ang II)对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DCs)免疫成熟进程及摄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免疫磁珠法分离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经含100 μg/L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50 μg/L重组人IL-4(rhIL-4)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诱导分化为未成熟DCs。经不同浓度的Ang II干预24 h,另用10 μmol/L血管紧张素II受体1拮抗剂洛沙坦预处理后再加入Ang II干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CD83和HLA-D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和IFN-γ)的浓度;通过加入10 mg/L的荧光DiI标记的Ox-LDL,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iI-Ox-LDL的摄取分数;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清道夫受体A(SR-A)、CD36和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 mRNA的表达。结果: (1) Ang II干预可上调DCs表面成熟标志物CD83和HLA-DR的表达,且分泌细胞因子IL-12和IFN-γ水平升高,10 μmol/L洛沙坦预处理可明显抑制Ang II诱导的DCs成熟。(2) Ang II干预可促进DCs对DiI-Ox-LDL的摄取,洛沙坦预处理可部分抑制DCs对DiI-Ox-LDL的摄取。(3)Ang II干预可上调LOX-1 mRNA的表达,但对SR-A和CD36的表达无明显影响,洛沙坦预处理可明显抑制LOX-1mRNA的表达,但SR-A和CD36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Ang II可促进DCs的免疫成熟,并且可能通过上调LOX-1的表达,促进DCs对Ox-LDL的摄取,这可能是Ang II促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75.
目的评价急诊经冠状动脉内骨髓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否可行。方法20例发病在24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骨髓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10),分别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后3h内经导管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或安慰剂至梗死相关冠状动脉。随访患者PCI术后1周及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以及心肌灌注缺损指数。结果经胸心脏超声提示移植组LVEF由术后1周53.8%±9.2%升至58.6%±9.9%(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58.2%±7.5%比56.3%±3.5%,P>0.05);随访移植组LVDd维持不变(52.5±2.8mm比52.1±3.2mm,P>0.05),而对照组LVDd由术后1周50.4±6.0mm增加至55.2±7.1mm(P<0.05)。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提示移植组心肌灌注缺损指数由21±11降低至13±10(P<0.01),而对照组变化不显著。结论急诊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心肌血流灌注,并有效防止远期左心室扩大。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型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及其亚型的变化。方法:选择17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AMI组)和14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SAP组)为研究对象,并以15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三色分析法测定3组人群外周血中DCs及其亚型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和绝对数,其中DCs以Lin1-HLA-DR+确定,髓样树突细胞(myeloid dendritic cell,mDC)以Lin1-HLA-DR+CD11c+确定,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以Lin1-HLA-DR+CD123+确定;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3组人群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其中ST段抬高型AMI患者在AMI发作7 d后进行随访。结果:AMI组患者急性期(<24 h)DCs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DCs的绝对数、mDC和p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mDC和pDC的绝对数、mDC与pDC比值均低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0.05)。发作7 d后复查,AMI组DCs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DCs的绝对数、mDC和p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mDC和pDC的绝对数、mDC与pDC比值均高于急性期(P<0.01、0.05)。SAP组与对照组外周血中DCs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DCs的绝对数、mDC和p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mDC和pDC的绝对数、mDC与pDC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急性期血清TNF-α及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5),发作7 d后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AMI时外周血中的DCs包括mDC及pDC在急性期均明显降低,发作7 d后恢复至正常水平,提示外周血中DCs在AMI急性期可能参与了不稳定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移植(BMT)对哪种程度的心力衰竭更有效。方法结扎小型猪不同部位左前降支血管,造成不同程度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2周后,将30只造模型成功动物随机分为3组,高LVEF(HLVEF,LVEF≥50%)组,中LVEF(MLVEF,50%>LVEF≥40%)组,低LVEF(LLVEF,LVEF<40%)组,每组分为两个亚组,各组随机经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或磷酸盐缓冲液(PBS),每组各5只动物。结果移植后4周,注射PBS动物LVEF呈进行性下降;而MLVEF+BMT组较移植前增加11.9%(P<0.05),明显高于HLVEF+BMT组和LLVEF+BMT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只有MLVEF+BMT组侧支循环数量较移植前有显著性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注射BMT的3组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注射PBS的3组,以MLVEF+BMT组最明显。结论经冠状动脉内自体BMT更有利于中度心力衰竭受体心脏功能恢复和血流灌注改善。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机械牵张对诱导多能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效率的影响。方法诱导多能干细胞形成拟胚体后将拟胚体分为四组:对照组(未行牵张处理),牵张组1(5-6天行24小时牵张),牵张组2(5-6天行24小时牵张,7-8天再行24小时牵张),牵张组3(5-6天行24小时牵张,7-10天再行72小时牵张),通过对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施加20%形变率的机械牵张力后,于第15天,分别计数每组跳动克隆数目从而初步在上述四组中选出诱导效率最高组,此后用荧光免疫染色、Westernblot、RT-PCR和激光共聚焦法,进一步鉴定对照组和初步筛选出的牵张组最终分化效率和细胞成熟度差异。结果机械牵张刺激下,分化15天时,牵张组2的跳动克隆数上升(P<0.05),初步筛选出牵张组2可以提高分化效率;统计α-MHC免疫荧光染色面积发现牵张组2是对照组的2.1倍(P<0.05);牵张组2TroponinI的蛋白表达量为对照组的1.7倍(P<0.05);半定量PCR结果发现,心肌细胞标志基因β-MHC,MLC-2v及心肌细胞早期转录因子Nkx2.5的表达量分别提高了6.7倍、4.4倍和11.4倍(P值均<0.05);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分化来的单个心肌细胞进行α-actinin观察发现,牵张组2有利于心肌细胞的伸展和成熟。结论初步验证机械牵张力作为一种刺激诱导因素,20%拉伸形变率,牵张组2(贴壁的拟胚体5-6天行24小时牵张,7-8天再行24小时牵张)的处理方法可以显著促进诱导多能干细胞向心肌细胞的分化效率,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G-CSF在应用于干细胞动员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16只新两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普通和高脂喂养2组,予G—CSF皮下注射5日,用药前后分别测定PLT、MPV、PDW、P—LCR、TXB2、P选择素等血小板相关指标,并采用全血CD41-FITC/CD62P、CD63-PE荧光抗体双标流式分析法进行验证。结果用药后普通喂养组除PLT计数外上述各项指标与基础状态相比均增高。但高脂喂养组除P—LCR外,其他指标无显著变化。而用药前后者的P-LCR、TXB,高于前者。结论G—CSF在作用高峰能引发血小板功能的活化,其机制可能与应激反应有关。高血脂本身就有激活血小板的作用。全血细胞流式分析是检测血小板活化的较灵敏方法。  相似文献   
80.
冠心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36例CHD患者及28例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腰臀比、空腹血糖及血脂等指标相匹配的对照者,检测血清瘦素水平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CHD组患者瘦素水平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高于对照组,胰岛素敏感指数低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偏相关分析发现CHD组血清瘦素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呈正相关(r=0.523,P<0.05)。结论:血清瘦素与CHD关系密切,瘦素可能通过增强血小板聚集功能参与CHD的形成及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