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4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215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邵毅 《眼科新进展》2017,(9):801-805
随着现代医学检测技术的发展,对眼科领域诊断要求的不断提高,许多新的测量方法开始在研究及临床中应用,并且不断推陈出新,使得眼科领域检测手段越来越精准、舒适.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种快速的、非侵入性的新型血流成像技术,具有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可量化血流等优点,不仅能够精确地定性分析眼部血管形态,更重要的是能够无创性定量测量眼部血管及血流灌注,同时还能对病变深度进行评估.目前,OCTA在眼部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将对OCTA在眼科临床的应用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2.
新型的视网膜影像学技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多种视网膜疾病的发病机制,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青光眼以及葡萄膜炎等.早期对这些疾病进行监测能够预防进行性视力丧失,同时在发展新型治疗方法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视网膜功能影像检查技术是一种独特的非损伤性的功能性影像学检查技术.与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视网膜影像检查技术不同的是,视网膜功能影像检查技术不仅能显示视网膜结构上的改变,还能动态监测视网膜的功能状态和评估血流动力学参数,如监测视网膜血液流速、血氧状态等.本文即对这项视网膜功能影像检查技术在各种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埃罗替尼对小鼠角膜上皮组织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6~8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和实验组(12只),6只不作处理为空白对照.实验组使用20 μmol·L-1埃罗替尼液滴眼,对照组采用PBS滴眼,每天4次.分别在干预后1d、7d、14 d对各组小鼠进行荧光素钠(fluorescent,FL)染色及评分.干预后14 d取小鼠眼球,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角膜上皮及细胞的结构变化.提取角膜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F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后1d、7d、14 d,实验组FL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对照组FL评分与干预前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间FL评分在干预后1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FL评分在干预后7d、14 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组小鼠角膜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层数增加;电镜下见角膜上皮表层细胞形态不规则、脱落,微绒毛减少、消失;表层上皮细胞的桥粒、半桥粒连接数目明显减少.实验组角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明显发生变化,两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埃罗替尼会引起小鼠角膜上皮的组织结构及细胞超微结构损坏.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活化来影响角膜上皮的.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段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ofprematurity,ROP)患儿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分析其与ROP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方法收集我院新生儿病房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诊治的早产儿临床资料,纳入早产儿分为1型阈值前期与阈值期ROP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出生孕周与ROP组匹配,眼底筛查未见明显ROP病变,并对两组矫正胎龄为32~33周、36~37周、40~41周、44~45周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plateletvolume,MPV)和血小板计数(plateletcounts,PC)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ROP组患儿36~37周和40~41周的MPV[(10.86±1.87)fL、(10.12±1.45)fL,(10.74±1.66)fL、(10.17±1.52)fL]显著增加(均为P<0.05);32~33周和44~45周MPV[(10.18±1.54)fL、(10.37±1.91)fL,(10.56±1.21)fL、(10.42±0.97)f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相比,ROP组患儿32~33周、36~37周、40~41周、44~45周的PC[(288.00±143.25)×109L-1、(291.00±113.27)×109L-1,(277.23±92.88)×109L-1、(265.49±102.13)×109 L-1,(306.00±171.83)×109L-1、(284.00±143.56)×109L-1,(311.43±131.24)×109 L-1、(303.62±94.55)×109L-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V与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ROP发生相关。结论 MPV的变化可能与ROP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检查时间的差异相关;MPV增高是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ROP发生的高危因素,活化的血小板在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ROP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5.
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易经血流转移,是成年人中最多见的一种恶性眼内肿瘤,其发生发展涉及到多步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包括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学改变。因此研究参与此过程的分子机制能为肿瘤的有效治疗提供有益的见解。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在各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新的研究发现,异常表达的microRNA参与了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众多的病理过程。本文综述了microRNA的发现、形成及作用机制,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中microRNA的异常表达及其可能机制,microRNA与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与增殖、侵袭和转移以及microRNA在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6.

眼底自发荧光(FAF)成像是基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中的眼内源性荧光团激发的荧光进行成像的技术,荧光激发物质主要是脂褐质(LF)和黑色素。由于该无创检查技术可通过观察LF和黑色素在眼底的空间分布来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功能状况,在诊断、鉴别和随访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上具有独特优势。本指南即对FAF在ARMD不同阶段和分类上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和解读。  相似文献   

67.
目的 应用功能裂隙灯活体显微镜(FSLB)探究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结膜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情况。 方法 采用FSLB 对18 例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结膜微血管血流动力学进行测量并将其分为两组,右眼为A 组,左眼 为B 组。球结膜经数字相机进行较高清晰度的视野成像后,形成非侵入性球结膜微循环血流灌注图(nMPMs), 同时以60 帧/s 高成像速率和×210 高放大率对血流动力学成像。应用定制软件,进一步对结膜nMPMs 进行分形 分析,进行血管密度及血流动力学测定。结果 与A 组比较,B 组结膜的微血管各方位密度、长度、直径、微动脉 及微静脉血流速度均无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B 两组上、下侧微动脉和微静脉的血流速度< 鼻、 颞侧微动及静脉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B 两组内结膜的各方位微血管密度、长度、直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膜微血管密度、长度、直径由大到小排列为:颞侧/ 鼻侧> 下方> 上方。结论 功能性裂隙灯生物显微镜能用于检测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球结膜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全氟丙烷(C3F8)填充眼复发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手术方式选择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2例(56眼)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C3F8填充眼复发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资料,寻找复发原因,并根据复发原因,进行再次手术,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结果C3F8填充眼的视网膜下方脱离占57.14%,复发原因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特别是前段PVR的发展牵引致新孔形成或原孔开放占62.50%(35/56),气体顶压不良裂孔重新开放占21.43%(12/56),单纯原裂孔未封闭或封闭不好占8.93%(5/56),其他原因占7.14%(4/56)。再次手术出院时视网膜均解剖复位,随访过程中出现复位术后视网膜再脱离5例(6眼),最终成功率为89.29%(50/56)。术后矫正视力提高28例(30眼),矫正视力不变11例(12眼),矫正视力下降13例(14眼)。结论C3F8填充眼视网膜再脱离多以下方为主,再脱离与术后PVR发展再牵引、术中未充分松解对视网膜的牵引等密切相关。要术前正确评定玻璃体状态及可能的发展方向,根据视网膜裂孔及PVR情况,彻底清除PVR增生膜,恢复视网膜活动度,选择适当的封孔方法和眼内填充物,仍可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69.
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外科治疗腹股沟疝常用的手术术式。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先后出现了多种术式。其中,经腹膜前补片植入法(TAPP)和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法(TEP)是目前腹腔镜疝修补术的两种常用术式,但在两种术式的选择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术后的复发率和并发症仍是评价腹股沟疝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应用解剖、术式及术后并发症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0.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白内障摘除联合低度数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近视度数>-6.0D40例(60只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施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低度数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指标: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并发症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6~18个月),裸眼视力术前0.01~0.1,术后80%>0.3,60%>0.6。术前眼压(14.54±2.86)mmHg,术后眼压(15.63±2.57)mmHg;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前:(3228±305)个/mm2,术后(3006±318)个/mm2,差异无显著性。术后未见视网膜脱离、青光眼、角膜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摘除联合低度数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安全可靠,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