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0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比较50rag和100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的差别。方法入选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50mg组35例,100mg组43例。两组患者都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和肝素等药物,分别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50mg和100mg。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的冠状动脉开通率(根据临床判定),发病30d左室射血分数和死亡率。结果冠状动脉开通率50mg组为77.1%(27例),100mg组为81.4%(35例);30d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48.7±7.2)%,(50.0±7.6)%;30d病死率分别为5.7%(2例),4.7%(2例),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00mg和50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于国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32.
目的: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腹脂素水平和其他危险因素,探讨血清腹脂素与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129例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96例)和对照组(33例),冠心病组根据患者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进一步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27例(STEMI组)及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32例(UA/NSTEMI组),稳定性心绞痛组37例(SAP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清腹脂素水平,同时检测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100、脂蛋白(a)、空腹血糖、肌酐水平。结果:在冠心病各组中腹脂素水平STEMI组〉UA/NSTEMI组〉SAP组〉对照组(26.96±5.30ng.dL-1比24.20±6.88ng.dL-1比20.84±4.63ng.dL-1比19.85±8.08ng.dL-1)。其中STEMI组和UA/NSTEMI组腹脂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SAP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腹脂素水平与空腹血糖相关,与冠心病其他危险因素不相关。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腹脂素水平升高与冠心病独立相关。结论:血清腹脂素水平升高与冠心病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植入心脏植入式电子器械(CIED)患者选择社区随访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心内科CIED门诊及其签约的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随访的植入了CIED的患者。在CIED门诊进行随访的患者纳入常规门诊随访组, 有1次及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经历的患者纳入社区随访组。社区随访组与常规门诊随访组按照1∶3的比例进行匹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入选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 问卷由基本情况、随访情况、社区医疗情况3方面内容组成。通过CarelinkExpress电子随访平台及同仁医院CIED门诊信息系统提取患者随访相关数据。随访时调整了治疗方案或CIED参数定义为采取行动的随访(VWA), 社区随访时发生了转诊也定义为VWA。随访终点为发生主要不良事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选择社区随访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选患者132例, 其中社区随访组33例, 男性16例(48.5%), 年龄(79.5±8.0)岁;常规门诊随访组99例, 男性48例(48.5%), 年龄(80.8±7.2)岁。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34.
高龄心房颤动患者抗血小板与抗凝策略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高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与抗凝治疗现状及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根据高龄房颤患者住院时的治疗情况分为华法林抗凝组(15例)和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组(52例)进行分析.每组分别测定用药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时间(AC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活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 结果抗血小板组平均治疗时间(44.2±37.5)个月.抗凝组平均治疗时间(39.0±61.5)个月.抗血小板组有6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发生急性右下肢动脉栓塞,3例发生消化道出血.抗血小板组用药前后PT、ACT、INR、APTT、FIB、TT、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活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抗凝组共发生2例消化道出血及2例致死性出血性脑卒中.抗凝组华法林用药后PT延长(8.4±7.5)s,ACT下降(0.49±0.22)s.INR升高0.93±0.83,凝血因子Ⅱ、Ⅶ、Ⅸ及Ⅹ活性均较用药前有显著降低(均P<0.05). 结论 抗凝治疗能够有效预防高龄房颤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但出血事件发生率可能增多,总体不良事件发生并未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35.
该文通过荟萃分析43篇已发表的有关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ⅡA)治疗高血压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比较所有上市的AⅡA,包括氯沙坦、缬沙坦、伊贝沙坦和坎地沙坦,评判不同AⅡA的降压疗效是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C 反应蛋白 (CRP)与不稳定型心绞痛 (UA)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其对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定 75例BraunwaldⅢBUA患者入院时的CRP ,按CRP≥ 10mg/dl(30例 )和CRP <10mg/dl(45例 )分为两组 ,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 ,以累积计分法评定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 ,并对其进行比较。随访 3个月 ,观察终点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心脏性死亡。结果 CRP≥ 10mg/dl组的病变血管数(1.77± 1.10 )多于CRP <10mg/dl组 (1.0 7± 1.10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两组的狭窄累积计分分别为6 .6 7± 3.84和 4.6 0± 4.41(P <0 .0 5 )。随访 3个月 ,CRP≥ 10mg/dl组中发生AMI 7例 ,心脏性死亡 2例 ,共 9例 ;CRP <10mg/dl组AMI 2例 ,无死亡 (χ2 =7.46 ,P <0 .0 5 )。部分患者为多支病变被建议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但由于患者高龄大都不愿接受手术 ,故两组行血运重建术分别仅为 13和 11例 (χ2 =2 .95 ,P <0 .0 5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CRP≥ 10mg/dl和狭窄累积计分是预测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 5 )。结论 UA患者急性期CRP增高 ,可能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CRP能预测UA患者近期的心脏事件和血运重建 ,是临床指导UA治疗及评估预后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37.
目前全国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10个成年人中至少有2人患高血压。更令人忧心的是,约有1.3亿高血压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在已知自己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约有3千万人没有接受治疗。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年龄≥85岁高龄老年人起搏器治疗的安全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首次安装永久起搏器,资料完整的老年患者142例,分为高龄组(≥85岁)69例和普通老年组(65~84岁)73例,比较2组术中起搏阈值、阻抗、感知、平均生存时间及5年生存率。结果高龄组与普通老年组在术中起搏阈值、阻抗、感知及平均生存时间、5年生存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2例患者中,房室全能型5年生存率为71%,心室按需型5年生存率为47%,房室全能型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心室按需型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要术前充分准备,术中谨慎操作,高龄老年患者行永久起搏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有房室全能型起搏器适应证的患者,仍应首选房室全能型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39.
血小板是血液循环内最小的无核细胞成分,具有丰富的胞内颗粒,当受到物理或生理刺激因子作用时,血小板发生活化,伸出伪足并释放胞内颗粒内容物,参与生理性止血和病理性血栓形成。GMP-140是血小板活化依赖的颗粒膜外显蛋白(PADGEM)犤1犦,在缺血损伤病理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就几年来GMP-140的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在缺血性脑损伤病理过程中的作用综述如下。1GMP-140结构特点GMP-140是一个富含半胱氨酸,高度糖化的整合蛋白质,分子骨架由一条多肽链构成,SPS-PAGE分析示GMP-140的分子量为14万kD,还原后分子量不变犤2犦。…  相似文献   
40.
目的本研究旨在采用体积法血管内超声波(IVUS)来观察常规降压剂量坎地沙坦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作用。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安慰剂对照、随机分组研究,47例病人共计52处病变分为对照和坎地沙坦组,坎地沙坦组在介入治疗前至少3天按照血压水平给与4或8mg坎地沙坦,分别分析支架后和6个月随访时支架段的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增生内膜面积定义为支架面积减去管腔面积,以Simpson法则计算体积值,并以体积值除以支架长度作为平均体积值。结果两组病人和病变特征均相似,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两组在随访时的最小管腔直径(对照组2.17±0.72mm,坎地沙坦组2.25±0.73mm,P=ns)和百分直径狭窄率(对照组25.2±16.5%,坎地沙坦组25.7±16.3%,P=ns)均无差异。IVUS分析,支架后平均管腔体积相等(对照组10.3±2.5,坎地沙坦组10.7±2.3mm3/mm,P=ns),随访时两组的平均内膜体积为3.1±1.3和3.3±1.0mm3/mm,平均管腔体积为7.9±3.0和8.2±2.3mm3/mm,均无显著性差异,6个月的靶病变血管重建率两组也相似,分别为15.6%和10.0%(P=ns)。结论在6个月随访期内,常规剂量的坎地沙坦可能对于预防支架内新生内膜增生无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