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21.
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艾滋病感染人群每年递增.我国发病情况也一样,据卫生部门报告截至2005年底,我国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人群约65万人,人群感染率达0.05%,高发地区艾滋病母婴传播已达35%[1].浙江省虽然属于低发病省份,但也是全国较早报道HIV感染省份之一,1985年首次在血友病患者中检出HIV感染者[2],我省首例孕妇HIV感染者于2002年首次发现.随着HIV感染者的增加,我省在中国妇幼保健中心两个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示范区工作基础上,于2004年开展了全省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本文就4年来全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进行分析,为今后工作开展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孕产妇不同时期确诊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2016年浙江省孕产妇梅毒监测系统报告病例,根据确诊梅毒感染时期,将感染孕产妇分为孕期确诊和产时确诊,分析感染孕产妇确诊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时期确诊梅毒感染孕产妇民族、户籍、文化程度、职业、产次、子女数、梅毒分期、性伴感染和报告年份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汉族(OR=0.75,95%CI:0.60~0.94);浙江省户籍(OR=0.82,95%CI:0.72~0.94)是降低产时确诊的保护因素。2014年(OR=0.81,95%CI:0.68~0.96);2015年(OR=0.65,95%CI:0.54~0.78);2016年(OR=0.62,95%CI:0.52~0.74)均较2013年产时确诊风险降低。产次1次(OR=3.05,95%CI:2.25~4.15);产次≥2次(OR=4.46,95%CI:2.94~6.79);子女数≥2个(OR=1.79,95%CI:1.18~2.72);一期梅毒(OR=1.54,95%CI:1.16~2.05)和性伴感染(OR=1.76,95%CI:1.60~1.94)均增加了产时确诊风险。结论应加强低文化程度、多次分娩、性伴感染的孕产妇孕产期保健,促进妊娠梅毒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23.
[目的]了解杭州市常住人口中产妇在住院期间的母乳喂养情况及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2005年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分娩的产妇628人,对其母乳喂养行为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同卷调查. [结果]纯母乳喂养者227人,占36.15%,基本纯母乳喂养222人,占35.35%.单因素分析8个因素与母乳喂养率有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娩方式、出生后婴儿未进监护病房、产后早吸吮、开奶时间早是提高母乳喂养率的保护因素. [结论]住院期间的母乳喂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多环节提供产妇和其亲属母乳喂养知识,降低剖腹产率,医院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产妇早吸吮,母要同室可以促进住院期间的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再生育对盆底肌的影响和产后盆底康复干预最佳时间。方法:通过对门诊产后42天常规健康检查的女性进行问卷调查、盆底功能检查,产后3月、6月、1年盆底肌力随诊,共入组产妇426例,其中初产妇325例为初产组,二次分娩的经产妇101例为再生育组,观察比较两组盆底肌力受损情况(≤Ⅱ级),分析再生育与初产之间差异。结果:1产后42天,再生育组盆底肌Ⅰ类肌力受损率低于初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类肌力受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产后3月、6月、1年两组盆底肌力受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再生育组盆底肌力受损率各相邻时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天与产后6月盆底肌力受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初产组盆底肌力受损率产后42天、3月、6月3个时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月和产后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产对盆底Ⅰ类肌纤维近期损伤比再生育大,再生育盆底肌的恢复过程相对初产妇缓慢。需重视产后6月内盆底肌的康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