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5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背景:大多数学者认为β-淀粉样蛋白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始动因素,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最重要的分子病理变化之一。目的:观察β-淀粉样蛋白25~35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方法:体外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两组:实验组中加入预诱导培养基和20 μmol/L β-淀粉样蛋白25~35,24 h后用含2%二甲基亚砜和200 μmol/L丁羟茴醚的DMEM诱导其向神经细胞分化,5 h后收取细胞。对照组诱导方法同实验组,但在诱导过程中未加入β-淀粉样蛋白25~35。结果与结论:光镜下可见纺锤状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出现长突起,呈现神经细胞样形态,但实验组突起数量和长度均少于对照组;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两组诱导后的神经元样细胞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免疫蛋白印记法证明实验组的GSK-3β、Tau[pSer262]和Tau[pSer396]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β-淀粉样蛋白25~35能够通过GSK-3β途径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相似文献   
62.
癫痫大发作脑电图的特征及痫性放电率目前国内报道的较多,而不同地区之间对比的报道较少。我们将吉林、辽宁、黑龙江、重庆、云南、四川六省市(每省36例)划分为东北、西南两地区,每区108例病人.共216例,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3.
为了解食管和贲门癌变的分子生物学发生基础,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人食管和贲门正常上皮和癌前病变组织的癌基因蛋白c-erbB2,c-myc和cyclinD1的表达状况。研究对象来自食管癌高发区河南辉县。结果:在食管,未观察到c-erbB2的阳性表达(0/54);而c-myc和cyclinD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6/24)和82%(94/115)。贲门上皮c-erbB2和c-my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16/26)和78%(31/40),均明显高于食管组织的表达。贲门组织cyclinD1的阳性表达率为78%(31/40),但是,随着贲门上皮病变加重,cyclinD1的阳性表达率呈现下降趋势。提示同一地区食管和贲门癌前病变发生存在不同的分子学改变;食管和贲门癌变的不同阶段可能由多种癌基因参与作用;c-erbB2可能是贲门癌变的重要分子学变化。  相似文献   
64.
背景:通过调节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可提高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效果。 目的:观察β-淀粉样蛋白25~35和人参皂苷Rb1对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tau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诱导第3代神经干细胞分化1周后,分别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检测Tau[pS396] 、Tau[pS262] 及GSK-3β[pTyr279,216]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正常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有Tau[pS396] 和Tau[pS262]的表达,β-淀粉样蛋白25~35可以使Tau[pS396]、Tau[pS262]和GSK-3β[pT279/216]表达上调,而人参皂苷Rb1可以逆转β-淀粉样蛋白25~35的作用。提示β-淀粉样蛋白25~35和人参皂苷Rb1通过调节GSK-3β的活性对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产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5.
采用免疫过氧化氢酶法,分析9种P53蛋白不同抗体的特性以及P53蛋白水平分析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结果提示不同的固定方法和抗体可影响P53蛋白的测定,目前尚不能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区分出野生型和突变型P53蛋白。  相似文献   
66.
为了解食管和贲门癌变的分子生物学发生基础,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人食管和贲门正常上皮和癌前病变组织的癌基因蛋白c-erb B2,c-myc和cyclin D1的研究对象来自食管癌高发区河南辉县。结果:在食管:在食管,未观察到c-erb B2的阳性表达(0/54);而c-myc和cyclin D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6/24)和82%(94/115)。贲门上皮c-erb B2和c-myc的阳性表  相似文献   
67.
氧氟沙星对大鼠结肠上皮细胞分泌Cl-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氧氟沙星对大鼠结肠上皮细胞分泌Cl-的影响,探讨氧氟沙星引起腹泻的机制.方法在结肠黏膜上皮基底侧膜侧分别加入O.1 mmol/L~6 mmol/L OFLX,观察OFLX对大鼠结肠黏膜短路电流的影响;运用多种工具药或改变溶液中相关离子的浓度研究氧氟沙星对结肠上皮细胞离子转运的影响.结果在结肠黏膜的基底侧膜侧加入氧氟沙星(0.1~6 mmol/L),引起剂量依赖性的短路电流升高,EC50=2.024 mmol/L(每一浓度点的n=6).在结肠黏膜的顶端膜侧加入Na+通道阻断剂阿米洛利(10 μmol/L),对氧氟沙星引起的短路电流变化无影响(n=6,P>0.05);加入Cl-通道阻断剂diphenylamine-2-carboxylic acid(1 mmol/L)可完全阻断氧氟沙星引起的短路电流升高(n=6,P<0.001);将Cl-从溶液中替换掉,抑制了该短路电流变化的45%(n=4,P<0.05);将HCO3-从溶液中替换掉,氧氟沙星引起的短路电流变化无明显改变(n=6,P>0.05);结肠黏膜的两侧预先加入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1 mmol/L),对氧氟沙星在结肠上皮产生的效应无显著影响(n=5,P>0.05);在结肠上皮的基底侧膜侧加入Na+-K+-2Cl-共转运体的阻断剂布美他尼(100 μmol/L),氧氟沙星引起的短路电流变化被抑制了60%(n=5,P<0.05),加入非选择性K+通道阻断剂Ba2+(1 mmol/L)则完全抑制了氧氟沙星在结肠黏膜产生的短路电流变化(n=6,P<0.01).结论氧氟沙星具有促进大鼠结肠黏膜分泌Cl-的作用.提示氧氟沙星导致腹泻的机制可能与其引起的结肠黏膜分泌Cl-有关.  相似文献   
68.
背景:已有较多的研究证明脐血细胞能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且成功的运用脐血治疗脑卒中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已有报道,能否应用脐血干细胞治疗神经变性疾病尚未可知。目的:探讨应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帕金森病的可行性及其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18只,清洁级,体质量220~260g。脐血标本取自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每个标本60~120mL。干预:制备6-羟多巴胺帕金森病偏侧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n=6)。②PBS组(n=6):在每只大鼠右侧纹状体移植10μL的PBS。③间充质干细胞组(n=6):将3&;#215;10^6个用BrdU标记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植入大鼠右侧纹状体,4周后用阿朴吗啡诱发旋转试验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植入细胞的存活情况及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主要观察指标:①移植前后各组大鼠旋转圈数。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果: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存活,与对照组相比,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阿朴吗啡诱发的旋转行为[每30钟大鼠旋转圈数为212&;#177;60比340&;#177;30]显著改善(P&;lt;0.05),但右侧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gt;0.05)。结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能改善帕金森大鼠的行为缺陷,可作为治疗神经变性疾病的一种潜在细胞资源。  相似文献   
69.
背景: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高度增殖能力和多种分化潜能的较原始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干细胞可以分化成机体内的多种功能细胞。胰岛干细胞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治疗相应系统的疾病,但是目前有关这两类干细胞的培养仍有困难。目的:探讨胰岛干细胞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和培养的方法,并观察在培养过程中两类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重复测量实验。单位: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干细胞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4-04/2005-01在郑州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中心完成。选用鼠龄1~3d新生SD大鼠10~15只进行胰岛干细胞培养,采集年龄24~35岁的足月妊娠健康产妇(经过产妇知情同意)新鲜脐带血进行脐血间充质细胞的培养。方法:取新生SD大鼠,无菌条件下剖腹取胰,眼科剪反复剪切后V型胶原酶消化分离胰岛。连续转瓶法纯化胰岛。取新鲜采集脐带血,用1.077g/cm3的淋巴细胞分层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将胰岛细胞和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37℃,体积分数0.05CO2培养箱内培养。于不同时间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胰岛干细胞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以及在细胞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结果:①培养中可见梭形胰岛祖细胞贴壁呈极性生长,并且不断增殖,约12~14d长满瓶底,可连续多次传代。撤去生长因子和血清后有圆形细胞团开始形成。②从脐血中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培养中先出现大量的造血细胞集落,瑞士染色显示这些细胞大多数为粒系的集落,7d后出现贴壁的扁平状的上皮样细胞和长梭形的成纤维样细胞,同时有大量的破骨样细胞混杂。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数目不断增加。结论:胰岛干细胞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分离和培养,用于进一步相关实验工作。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及不同细胞因子对其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1在郑州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完成。从正常人骨髓中分离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漕、纯化后,分3组对其进行诱导分化:①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组。②表皮生长因子组。③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组。诱导后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培养及诱导前后的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增殖培养3d即可见细胞分裂像和克隆单位.细胞可保持较高的增殖生长能力。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组和联合诱导组微管相关蛋白-2mRNA的表达高于表皮生长因子组,而表皮生长因子组比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组有较多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mRNA的表达。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扩增、培养,并可向神经干细胞方向诱导。表皮生长因子能促进干细胞向胶质细胞方向分化.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