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2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研究旨在探讨穿孔素(perforin)基因PRF1突变是否为获得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发病的遗传易感性基础。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31例SAA患者及15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组DNAPRF1外显子2(exon2)及外显子3(exon3);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序,与GenBank报道序列核对寻找突变位点;发现突变序列克隆入M13噬菌体载体中,对所得2条染色体相应序列分别测序,以确定不同突变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结果表明:在SAA患者,发现了2处基因突变即822位C>T纯合子突变(无义突变)及907位G>A杂合子突变(Met303Val);rs885822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布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穿孔素基因突变可能是部分SAA患者的遗传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6—2008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的93例血液病患者并发IFI的临床表现及使用伏立康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93例IFI患者中确诊4例(4.3%)、临床诊断76例(81.7%)、拟诊13例(14.0%)。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87例,占93.5%),鼻腔感染2例(2.2%),血流感染2例(2.2%)、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感染各1例。G试验阳性者74例(80.0%)。22例有真菌学依据,其中念珠菌12例(54.5%),曲霉菌7例(32.0%),隐球菌1例(4.5%),其他2例(9.0%)。出现影像学改变者71例(76.3%),以磨玻璃影最多(44例),其次为多发斑片状阴影(13例),不规则多发结节高密度影5例,有晕轮征者4例,有空洞形成者2例,其他改变3例。伏立康唑静脉用药时间平均14d,序贯伏立康唑口服平均20d,总疗程约34d。93例IFI患者治疗有效71例(76.4%),疗效不佳11例(11.8%),死亡11例(11.8%)。其中拟诊组有效率84.6%,临床诊断组有效率77.6%,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初治、27例完全缓解(CR)MM患者以及25例健康成年人外周血CD4+ T细胞、Tregs数量,并检测Tregs表面功能分子CTLA-4及其凋亡相关蛋白CD95、bcl-2、Caspase3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特点及疗效的关系。  结果  初治组CD4+ T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 < 0.05),Ⅲ期初治患者CD4+ T细胞明显低于Ⅰ、Ⅱ期患者(P < 0.05);初治MM组Tregs占CD4+ 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CR组和正常对照组(P < 0.05),初治Ⅲ期患者Tregs占CD4+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初治Ⅰ、Ⅱ期患者(P < 0.05)。初治组、CR组和正常对照组Tregs的表面CD95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初治组CTLA-4表达高于CR组(P < 0.05)和对照组(P < 0.01),CR患者CTLA-4高于对照组(P < 0.05),初治组Tregs胞浆内bcl-2水平高于CR组(P < 0.05)和对照组(P < 0.01),CR组高于对照组(P < 0.05),初治组和CR组Tregs胞内Caspase3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初治组Tregs占CD4+比例与骨髓瘤数量呈正相关(P < 0.05),且Tregs比例与治疗前后浆细胞下降值成反比(r=0.735,P < 0.05)。  结论  MM患者外周血Tregs水平升高,与瘤细胞负荷及疾病的分期呈正相关,与疗效呈负相关;Tregs水平增高与其抗凋亡能力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细胞负荷及其与病情和细胞免疫的关系。方法选取26例伴有非随机染色体异常的MDS患者,以骨髓异常染色体核型细胞数量占总分裂相细胞的百分比作为MDS患者核型异常细胞负荷。MDS患者骨髓核型异常细胞负荷与病情轻重作相关分析,病情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髓系分化指数、集丛/集落比值、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数量以及输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将MDS患者骨髓核型异常细胞负荷与细胞免疫功能作相关分析,细胞免疫功能的指标包括CD4+细胞数量、CD8+细胞数量、血清IL-2和TNF水平。根据骨髓核型异常细胞负荷将患者分为低负荷组和高负荷组(以50%为分界点)。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指标和细胞免疫指标。结果MDS患者骨髓核型异常细胞负荷为(67.4±36.2)%。骨髓核型异常细胞负荷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483,P<0.05);与血红蛋白浓度呈负相关(r=-0.445,P<0.05)。高负荷组和低负荷组骨髓原始细胞分别为0.0778±0.0551和0.0345±0.0334,红细胞计数分别为(1.82±0.48)×1012/L和(2.32±0.66)×1012/L,血红蛋白浓度分别为(56.06±14.28)g/L和(76.40±24.44)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染色体异常的MDS患者外周血CD4+细胞绝对数为(274.18±71.85)×106/L,正常对照组为(454.82±205.88)×106/L(P<0.05)。两组CD8+细胞绝对数分别为(240.45±150.01)×106/L和(305.27±145.14)×106/L(P>0.05)。伴有染色体异常的MDS患者外周血IL-2水平为(6.29±3.58)μg/L,正常对照组为(3.11±1.40)μg/L(P<0.01)。两组TNF水平分别为(2.42±1.79)μg/L和(1.68±0.69)μg/L(P>0.05)。高负荷组CD4+/CD8+细胞比值为1.90±0.52,低负荷组CD4+/CD8+细胞比值为0.97±0.44(P<0.05)。结论骨髓染色体核型异常细胞负荷是影响MDS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且与T细胞免疫功能相对不足有关,对于疾病的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5.
我们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5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及8名健康对照的血清EPO水平,并分析PV患者血清EPO水平与临床表现、血常规结果和干细胞培养结果等多项指标的相关性,探讨PV发病机制及血清EPO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染色体异常核型数量与疾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71例MDS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了解MDS患者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计数20个核分裂相,根据染色体异常核型数量,将患者分为染色体核型正常组、染色体异常核型分裂相≤5个组和染色体异常核型分裂相〉5个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7.0(6~83),22.5(5~90),13.5(1~48)个月,比较各组患者的白血病转化率、死亡率和生存时间。结果 71例MDS患者中44例(62.0%)患者出现染色体异常核型,其中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RA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出现染色体异常核型频率分别为76.9%、55.8%、75.0%。各亚型染色体异常核型出现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染色体异常核型类型中复杂核型(两种以上核型异常)最多,为21例(占异常染色体组的47.7%),其次为+8,-7,20q-,分别为8例、2例和2例,其他异常核型均为1例;染色体异常核型分裂相≤5个组的患者有28例(63.6%),〉5个组的患者有16例(36.4%)。71例MDS患者中有18例(25.4%)转化为白血病,其中染色体核型正常组的27例患者有5例(18.5%)转化为白血病;染色体异常核型分裂相≤5组的28例患者有7例(25.0%)转化为白血病,25%患者白血病转化中位时间为42个月;染色体异常核型分裂相〉5个组的16例患者有6例(37.5%)转化为白血病,25%患者白血病转化中位时间为6个月。71例MDS患者中死亡29例(40.8%)。存活42例(59.9%)。染色体核型正常组MDS患者中有8例(29.6%)死亡,染色体异常核型分裂相≤5个组患者中有12例(42.9%)死亡,染色体异常核型分裂相〉5个组患者中有9例(56.3%)死亡。3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大干60个月、47个月和24个月。结论 染色体异常核型数量是影响MDS患者病情进展和预后的重要指标,提示陔指标反映MDS异常克隆负荷。  相似文献   
67.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RSL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RSLE3例,先给予血浆置换,环磷酰胺(CTX)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然后用环磷酰胺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HSC),多功能加强型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86℃超低温冻存,环磷酰胺预处理,经静脉回输干细胞,最后应用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TG)行体内去T淋巴细胞。观察移植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和免疫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APBSCT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缓解,异常免疫学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抗体全部转阴。结论 APBSCT对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明显的疗效。尤其适用对各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远期疗效还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树突细胞(DC)亚群和淋巴细胞转录因子T-bet、GATA-3表达在获得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免疫失衡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9例SAA患者及16名健康人外周血DCI(HLA-DR+Lin-CD11c+)、DC2(HLA-DR+Lin-CD123+)数值及比例,半定量RT-PCR检测外周血T-bet mRNA和GATA-3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血浆IFNγ、IL-4水平.结果 SAA初治组、恢复组DC1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例分别为(0.44±0.24)%、(0.73±0.3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29±0.10)%,P<0.05].三组DC2分别为(0.18±0.14)%、(0.28±0.20)%、(0.29±0.13)%,初治组低于对照组(P<0.05).SAA初治组、恢复组DC1/DC2比值分别为3.45±2.71、2.90±0.95,明显高于对照组(1.15±0.56),初治组与恢复组DC1/DC2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A初治组、恢复组及对照组T-bet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7±0.07、0.20±0.07、0.17±0.05,初治组明显高于恢复组和对照组(P<0.05).三组中GATA-3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T-bet/GATA-3比值为0.72±0.13,明显高于恢复组(0.33±0.08)和对照组(0.35±0.11).初治组血浆IFNγ/为(50.9±1.1)ng/L,明显高于恢复组[(49.7±0.9)ng/L]和正常对照组[(49.7±0.7)ng/L].T-bet表达与DC1/DC2比值、IFNγ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45和r=0.402,P<0.01).结论 DC1/DC2和T-bet/GATA-3比值失衡可作为判断SAA患者免疫状态的指标.T-bet的相对表达量与SAA患者的病情有关,病情好转后T-bet/GATA-3恢复平衡.SAA患者DC亚群恢复迟于血常规恢复,因此不可过早停用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69.
目的建立多指标综合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标准。方法以前瞻性方法验证从回顾性研究中得出的综合诊断MDS的8项指标。观察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住院MDS患者,其中多指标诊断组38例,同期对照组79例,既往对照组123例,对比分析3组患者转化为白血病的情况。结果随访期间多指标诊断组18例转化为白血病,转白率为47.37%,中位转白时间6(1~33)个月。同期对照组18例转化为白血病,转白率为22.78%(与多指标诊断组相比,P<0.01),中位转白时间6(1~33)个月。既往对照组16例转化为白血病,转白率为13.01%(与多指标诊断组相比P<0.01),中位转白时间5(1~23)个月。多指标转白的相对危险度:骨髓原始粒细胞和单核细胞≥0.020的相对危险度(RR)为9.11,髓系细胞分化指数≥1.8的RR为6.50,有淋巴样微巨核RR=4.55,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粒、单核细胞RR=4.40,骨髓有核红细胞糖原染色阳性RR=4.26,染色体核型异常RR=2.87,骨髓细胞体外培养粒、单核细胞系集簇与集落比值≥4.0的RR为2.14。结论多指标综合诊断较全面反映MDS恶性造血克隆的生物学本质,能更准确地诊断MDS患者。  相似文献   
70.
多发性骨髓瘤存活期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长期存活的相关因素。方法统计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983年1月-2007年9月MM患者存活期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