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2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96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大小及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浓度所占百分比(浓度比)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的冠心病患者60例为冠心病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Lipoprint脂蛋白分析仪对LDL颗粒大小及亚组分进行分类,并计算sd-LDL浓度比,探讨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大小及sd-LDL浓度比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Gensini积分法及病变支数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  (1)冠心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平均直径小于对照组(265.0±4.2比267.9±3.9,P<0.05),而B型比例和sd-LDL浓度比高于对照组(43.3%比20.0%,15.36%±10.74%比9.57%±7.55%,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sd-LDL与冠心病密切相关。(3)多支病变组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平均直径小于单支病变组(264.1±3.3比265.7±3.5,P<0.05),而sd-LDL浓度比高于单支病变组(16.80%±10.87%比11.50%±8.38%,P<0.05)。(4)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大小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r=-0.430,P<0.01),与甘油三酯呈负相关(r=-0.408,P<0.01)。结论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与冠心病明显相关,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直径减小、sd-LDL浓度比增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3.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血管钙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6组:对照组、糖尿病组、钙化组、糖尿病+钙化组、钙化+吡格列酮组、糖尿病+钙化+吡格列酮组;建立大鼠血管钙化模型(维生素D3+华法林)和糖尿病模型(链尿佐菌素);并对血管组织进行Von Kossa染色、钙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qRT-PCR检测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保护素蛋白表达。结果钙化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其间质内有大量黑色颗粒沉积;糖尿病+钙化组较糖尿病组和钙化组血管组织钙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升高3.63倍、1.35倍和3.69倍、1.30倍(P<0.05),骨保护素mRNA含量及其蛋白表达降低(P<0.05);糖尿病+钙化+吡格列酮组较糖尿病+钙化组钙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下调13.70%、18.04%(P<0.05),骨保护素mRNA含量及其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以减轻血管钙化程度并上调骨保护素mRNA含量及蛋白表达,骨保护素可能是抑制血管钙化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冠脉病变及心肌酶学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6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7例,另设对照组28例。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各组血浆TNF-α浓度,用免疫标记法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肌钙蛋白I(cTnI)浓度;Gensini积分法对冠脉狭窄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并分析TNF-α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血浆TNF-α、CK-MB、LDH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TNF-α、CK-MB、LDH、cTn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A组和UA组(P<0.01);UA组TNF-α、CK-M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组(P<0.05),LDH水平明显高于SA组(P<0.01),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D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SA组CK-M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ensini积分与TNF-α呈正相关(P<0.01);AMI组TNF-α与CK-MB、LDH、cTnI呈正相关(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TNF-α炎症因子的水平明显升高,随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增高而增高,提示冠心病患者体内已存在炎症反应,TNF-α在其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可作为冠心病炎症活性的独立指标。CK-MB、LDH、cTnI反映心肌损伤及坏死的程度,联合评估两种指标的水平对于临床估计冠心病的危险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5.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乳鼠心肌细胞凋亡率及内质网应激作用的影响。方法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确定β受体阻滞剂的饱和浓度,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72h后给予β受体阻滞剂溶液和衣霉素溶液干预,实验分4组:空白对照组、50μg/ml美托洛尔组、10μg/ml衣霉素组、10μg/ml衣霉素+50μg/ml美托洛尔组。确定美托洛尔的饱和浓度;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内质网应激指标GRP78、内质网应激致凋亡指标Caspase12,流式细胞术检测实验各组乳鼠心肌细胞凋亡率,确定美托洛尔对内质网应激致凋亡途径的影响作用。结果①美托洛尔的浓度为50μg/ml时,对内质网应激的影响已达最大。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50μg/ml美托洛尔组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致凋亡指标Caspase12表达及心肌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μg/ml衣霉素组、50μg/ml美托洛尔+10μg/ml衣霉素组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致凋亡指标Caspase12及心肌细胞凋亡率较空白对照组均明显增加(均P<0.05),且在衣霉素组时心肌细胞中内质网应激致凋亡指标Caspase12及心肌细胞凋亡率均最高,而50μg/ml美托洛尔+10μg/ml衣霉素组与10μg/ml衣霉素组比较,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致凋亡指标Casepase12及心肌细胞凋亡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美托洛尔浓度在50μg/ml时为内质网应激保护的饱和浓度,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轻内质网应激所致的凋亡途径。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分化在心肌梗死后心脏重构中的作用。方法 34只雄性C57BL/6J野生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6只)和心肌梗死组(28只),心肌梗死组结扎小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构建心肌梗死模型,对照组只穿线不结扎。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心肌梗死术后1、3、7 d巨噬细胞浸润、分化及炎症因子分泌,马松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心肌梗死28 d后心脏重构情况。结果术后1 d超声结果示造模成功,心肌梗死7 d存活率为64%(18/28),HE染色示心肌梗死后炎症细胞浸润增多,免疫组织化学半乳糖凝集素-2(MAC-2)、精氨酸酶-1(Arg-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染色及RT-PCR结果示心肌梗死后Mac-2+细胞、iNOS+细胞、Arg-1+细胞在1、3、7 d均升高,其中iNOS+细胞数目在第7天最高,Arg-1+细胞数目在第3天最高,趋化因子、炎症因子分泌均增加,其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第3天最高,转化生长因子(TGF)-β、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第7天最高,马松染色、免疫组织化学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提示心肌梗死28 d发生心脏重构(均P<0.01)。结论心肌梗死后发生炎症反应,巨噬细胞浸润逐渐增多,炎症早期以经典活化型为主,炎症晚期以替代活化型为主,炎症因子分泌逐渐增多,促进α-SMA+肌成纤维细胞形成,引起晚期心脏重构。  相似文献   
67.
68.
目的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对高糖所致乳鼠心室肌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并探讨PI3K-Akt通路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将酶消化法经α-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法鉴定的原代培养72~96 h的心室肌细胞分为5组:正常组、高糖组、高糖+GLP-1组(HG组)、高糖+GLP-1+LY294002组(HGL组)和高渗对照组。采用PCR凝胶电泳检测NADPH P47phox亚基mR-NA的变化,采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心室肌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心室肌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NADPHP47phox亚基mRNA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分析发现,各组内参基因条带的亮度基本一致;NADPHP47phox亚基高糖组条带比正常组亮,HG组条带较高糖组暗,HGL组条带较HG组亮度有所增加,高渗对照组条带亮度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荧光显微镜下见ROS阳性细胞内呈绿色荧光;正常组与高渗对照组几乎无绿色荧光的细胞;高糖组可见明显的绿色荧光细胞;HG组可见绿色荧光细胞,但细胞数较高糖组减少,且荧光的强度较高糖组下降;HGL组细胞的荧光强度较HG组增强,但较...  相似文献   
69.
目的: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并构建聚乙二醇(PEG)化壳聚糖质粒纳米粒,研究其对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转染能力及细胞毒性.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应用喷金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壳聚糖纳米粒粒径的分布与形态;通过静电吸附作用连接上pGenesil-1质粒(报告基岗);对壳聚糖质粒纳米粒进行PEG化的修饰;应用PEG化壳聚糖质粒纳米粒转染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壳聚糖纳米粒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喷金扫描电镜检测显示壳聚糖纳米粒呈均匀分散的球形颗粒,平均直径为5 nm;PEG化壳聚糖质粒纳米粒能转染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MTT结果显示壳聚糖纳米粒对细胞无毒性作用;壳聚糖质粒纳米粒对内皮细胞的转染效率为26%,PEG修饰壳聚糖质粒纳米粒转染细胞,转染率为63.4%.结论:对壳聚糖质粒纳米粒进行化学修饰不仅能提高其转染效率,且对细胞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0.
目的: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并构建聚乙二醇(PEG)化壳聚糖质粒纳米粒,研究其对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转染能力及细胞毒性.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应用喷金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壳聚糖纳米粒粒径的分布与形态;通过静电吸附作用连接上pGenesil-1质粒(报告基岗);对壳聚糖质粒纳米粒进行PEG化的修饰;应用PEG化壳聚糖质粒纳米粒转染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壳聚糖纳米粒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喷金扫描电镜检测显示壳聚糖纳米粒呈均匀分散的球形颗粒,平均直径为5 nm;PEG化壳聚糖质粒纳米粒能转染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MTT结果显示壳聚糖纳米粒对细胞无毒性作用;壳聚糖质粒纳米粒对内皮细胞的转染效率为26%,PEG修饰壳聚糖质粒纳米粒转染细胞,转染率为63.4%.结论:对壳聚糖质粒纳米粒进行化学修饰不仅能提高其转染效率,且对细胞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