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18篇 |
免费 | 233篇 |
国内免费 | 22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5篇 |
儿科学 | 35篇 |
妇产科学 | 7篇 |
基础医学 | 170篇 |
口腔科学 | 27篇 |
临床医学 | 579篇 |
内科学 | 698篇 |
皮肤病学 | 20篇 |
神经病学 | 63篇 |
特种医学 | 9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313篇 |
综合类 | 892篇 |
预防医学 | 327篇 |
眼科学 | 34篇 |
药学 | 379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329篇 |
肿瘤学 | 1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96篇 |
2022年 | 106篇 |
2021年 | 124篇 |
2020年 | 98篇 |
2019年 | 81篇 |
2018年 | 99篇 |
2017年 | 63篇 |
2016年 | 93篇 |
2015年 | 102篇 |
2014年 | 263篇 |
2013年 | 147篇 |
2012年 | 177篇 |
2011年 | 205篇 |
2010年 | 186篇 |
2009年 | 188篇 |
2008年 | 161篇 |
2007年 | 190篇 |
2006年 | 179篇 |
2005年 | 323篇 |
2004年 | 336篇 |
2003年 | 207篇 |
2002年 | 152篇 |
2001年 | 72篇 |
2000年 | 76篇 |
1999年 | 90篇 |
1998年 | 72篇 |
1997年 | 59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比较改良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n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传统PLIF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使用改良PLIF术和传统PLIF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各5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改良PLIF术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8~72岁,平均55.5岁。传统PLIF术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7~70岁,平均53.0岁。结果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的效果。术后随访12~50个月,平均26.5个月。改良PLIF组和传统PLIF组JOA评分术前分别为(6.5±1.3)分、(6.5±1.2)分;术后3个月分别为(12.6±2.3)分、(12.4±2.1)分;末次随访分别为(13.1±1.7)分、(13.2±1.6)分。手术前与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个月与末次随访之间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VAS评分术前分别为(7.9±1.6)分、(7.8±1.6)分;术后3个月分别为(2.5±1.2)分、(2.5±1.1)分;末次随访分别为(1.2±0.1)分、(1.2±0.2)分;术前和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之间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之间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住院日无差异性,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有差异性。影像学检查内固定均无松动和折断,椎间融合良好。2例改良PLIF术病例和3例传统PLIF术病例并发脑脊液漏,对症引流治愈。结论改良PLIF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以获得传统PLIF术相同的临床效果,但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2.
63.
兔髂骨生长板细胞的培养及体内成软骨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大量生产髂骨生长板软骨细胞的培养及保存方法,观察髂骨生长板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软骨作用,为生长板组织工程提供种子细胞。方法 取二周龄兔髂骨生长板软骨,经机械剪切和化学消化作用后,接种、培养及液氮保存,通过显微镜观察其生物学表现,并通过甲苯胺兰、碱性磷酸酶染色及Ⅱ型胶原染色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签定。将生长良好的第二代细胞注入裸鼠背部,于第四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细胞可在体外大量增殖并在六代内无明显反分化,但缺乏向肥大细胞进一步分化的能力。冷冻复苏细胞存活率为92%。注射的细胞悬液可在裸鼠体内形成软骨组织,并进一步向肥大细胞转化。结论 成功建立了髂骨生长板细胞的培养及冻存方法,证明髂骨生长板细胞可在体内进一步形成软骨组织并向肥大期细胞转化。 相似文献
64.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亦称咳嗽型哮喘,2001年4月-2007年12月我们收治46例,经用帮备(班布特罗),葆乐辉(茶碱控释剂)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5.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因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患者遭受颈椎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0例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5~75岁(53.6±13.6岁)。根据术前颈椎MRI T2加权相中矢状位上目标节段纤维性椎管最小矢状径分为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32例)和非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18例),两组间年龄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狭窄组随访25.6±7.4个月,非狭窄组27.4±8.3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的总分、感觉评分、运动评分,计算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和末次随访时的手术改善率,记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SIA评分总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上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下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感觉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个月狭窄组与非狭窄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37.3%和55.9%,术后1年分别为61.3%和73.6%,末次随访分别为77.3%和91.1%,上述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狭窄组手术改善率为88%(28/32),非狭窄组为(94%)(1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出现4例颈部轴性疼痛;狭窄组13例、非狭窄组11例术后出现吞咽疼痛或吞咽异物感,行对症治疗后改善;狭窄组出现1例椎前血肿和2例C5神经根麻痹,经神经营养、消肿等对症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摔倒等意外突发事件。结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但外伤前合并有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的患者术后短期疗效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66.
38岁男性患者, 15年前因心力衰竭行心脏移植, 术后规律服用抗排斥药, 3年前再次出现胸闷、气促等心衰症状, 诊断为移植心脏血管病变。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血管狭窄, 行支架置入后症状仍未缓解。入院前查群体反应性抗体示Ⅰ类0, Ⅱ类91%, 经筛选评估, 拟行再次心脏移植。2022年2月5日采用双腔静脉法行再次心脏移植, 术后无心衰症状, 无明显排斥反应, 术后1个月出院。出院后定期随访至今, 患者依从性良好, 按时服用抗排斥药, 无明显胸闷、气促, 无双下肢水肿等症状, 恢复可。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和彩超对乳腺疾病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 对来笔者医院诊治的40例乳腺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结果 本组40例中,29例病理阳性,11例病理阴性;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27例阳性,13例阴性,阳性诊断符合率为93.1%;彩超检查17例阳性,23例阴性,阳性符合率为58.6%,全数字化乳腺摄影阳性诊断符合率高于彩超(P<0.01).29例年龄>40岁患者中,病理诊断阳性22例,阴性7例;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阳性符合率为90.9%(20/22),高于彩超检查的阳性符合率(54.5%,12/22) (P< 0.01);11例年龄≤40岁患者中,病理诊断8例阳性,3例阴性;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阳性符合率87.5%(7/8),高于彩超检查的阳性符合率(62.5%,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对乳腺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比彩超高,应作为乳腺疾病的常规诊断方法.但其对于≤40岁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不高,需要结合其他方法诊断. 相似文献
68.
目的 加深对导管内癌(DCIS)的认识,以提高其诊断率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23例DCI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临床表现、体检特征、超声和钼靶检查、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手术方式.结果 (1)该组发病的平均年龄为(47.7±9.3)岁.(2)体检特点以乳腺肿块79例,乳头溢液19例,乳房疼痛伴腺体增厚30例等为主要表现.(3)超声、钼靶45例,可能为恶性者分别为27例(60%),30例(66.7%),方法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合2种方法后,诊断可能恶性者37例(82.2%).(4)65例超声表现为实质性肿见块43例(66%);血流信号41例(63%);可见导管扩张52例(80%)和导管内点状强光团33例(50.7%).(5)52例钼靶摄影主要表现有泥沙样钙化,肿物伴簇状钙化,腺体局限性致密和乳腺肿物.(6)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包括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和c-erbB-2.DCIS与DCISMI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行乳腺癌标准根治术6例(其中3例为DCIS-MI).共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86例,包括59例DCIS,27例DCIS-MI.DCIS伴有淋巴结转移者2例,DCIS-MI有淋巴结转移者5例.结论 乳腺超声检查和钼靶摄像联合诊断可提高DCIS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69.
70.
马来酸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微量尿白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马来酸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及对照组14例,治疗组加用马来酸罗格列酮4mg/d,共治疗12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尿微量白蛋白(UAE)、血脂、血压等。结果患者用马来酸罗格列酮后UAE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治疗前后FIG、HbA1c、FINS、IRI均下降(P〈0.05),血脂水平变化不明显。马来酸罗格列酮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无明显肝肾毒性。结论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除有效降低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以外,能明显降低尿白蛋白的排泄,可达到改善糖尿病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