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钟洪秀  路红 《吉林医学》2007,28(12):1397-1397
肢体浅表动、静脉穿刺采血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一项常规的技术操作.在为患者采集血液标本时,对于大多数患者,护士习惯于上肢浅表血管穿刺,特点是直观清楚,易于触摸.  相似文献   
42.
随着磁共振波谱技术的发展,在活体无创地显示乳腺良恶性肿瘤及正常组织代谢和生化信息已成为可能,与其他MR技术相结合,可提高乳腺肿瘤诊断的准确率.就磁共振波谱技术的研究背景、成像原理、技术以及在乳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3.
路红  冯爱华  赵方芳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4):764-764,769
产妇分娩是一个正常、自然、健康的生理过程,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是每一个产妇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产妇一方面她们需求临床传统的普通护理,另一方面,她们不是一般概念、范畴的病人,她们具有特殊的需求。为此笔者将自己从事多年的助产经验及护理策略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4.
米振慧  路红  李筠  曹圣琴 《当代医学》2011,17(31):47-48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孕妇待产期间有效的排尿体位,既能最大限度预防脐带脱垂又能有效地排尿,防止尿储留的发生。方法将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分别采取仰卧位排尿和跪卧式排尿,比较两组产妇尿储留发生率、脐带脱垂率、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产妇尿储留发生率、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脐带脱垂率与新生儿窒息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跪卧式是胎膜早破产妇待产期间安全有效的排尿姿势。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30例RAML患者采用超声诊断仪进行二维超声和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结果:25例为单发,5例为多发;病变部位左侧13例,右侧13例,双侧4例,其中最小者1.0cm×1.5cm,最大者15cm×12cm;高回声型24例,低回声型2例,混合型回声4例;30个瘤体中有5个瘤体内未显示血流信号,肿瘤内部血流参数RI〈0.620例,0.6~0.71例,〉0.74例;动脉峰速≤55cm/s20例,〉55cm/s5例。结论:二维超声与多普勒超声联合应用,可提高检出率,超声对该病的定位有重要价值,而最终定性诊断还应依靠病理组织学诊断。  相似文献   
47.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500ml,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2%~3%〔1〕,目前仍是我国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积极寻找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48.
结缔组织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叶冬青,张丽华,朱雪梅,马俊勤,戴苡,路红,郑惠玲,王玉琴本次研究目的是对结缔组织病(CTD)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提供病因线索。1材料与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院和省立医院两所省级医院近5年来诊断为CTD的55例现存病人,采用...  相似文献   
49.
静脉留置针技术以其众多的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产妇临产后由于受宫缩的刺激导致烦躁不安、躁动,运用腹压等原因,使用一般输液针头输液易出现渗漏、堵塞、脱出等情况。2003年6月起,我科将静脉留置针应用于分娩时输液,避免了上述缺陷,保证了药物的顺利应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0.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有相当一部分IBD患者会出现肠外表现(EIMs)。目前,EIMs发生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EIMs发生相关的因素与IBD相同或相似,是遗传、免疫、环境、感染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肠道菌群在EIMs发生机制中的潜在作用备受关注。目前认为,分子拟态、肠黏膜屏障损伤导致肠道微生物移位、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及衍生因子改变等,均参与EIMs的发生、发展。因此,深入探索肠道菌群在EIMs发生中的具体机制及作用靶点,将为EIMs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