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7篇 |
免费 | 46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51篇 |
内科学 | 41篇 |
神经病学 | 196篇 |
特种医学 | 11篇 |
外科学 | 40篇 |
综合类 | 271篇 |
预防医学 | 16篇 |
药学 | 9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39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52篇 |
2004年 | 68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64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41.
破裂和未破裂脑动脉瘤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动脉瘤可因患者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眼神经和视神经等脑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头痛头晕等症状而被发现,而有些病例却是因其他原因进行体检时偶然被发现。前者为破裂动脉瘤,后者为未破裂脑动脉瘤,二者不仅在诊断发现上不同,而且在其病变结构、临床特性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42.
643.
背景目前已有大量国内外研究显示亚低温能够改善脑缺血和脑创伤后的神经功能预后,然而其脑保护作用的机制尚未明确,尤其尚未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目的探讨亚低温对脑创伤的治疗作用,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其可能的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检验科、神经外科.地点和对象实验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对42只Wistar大鼠进行研究.42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3组常温组15只,亚低温组15只和假手术对照组12只.干预常温组和亚低温组用液压装置制成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侧方打击模型,伤后早期(5 min)脑温分别维持在37~38℃和33~34℃,假手术对照组除不损伤外处理同常温组.控温1
h后每组5只立即灌注固定取脑,冷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显示c-fos的表达产物Fos蛋白.其余放回动物房,观察24
h死亡率并进行运动功能评分.主要观察指标①运动功能评分.②c-fos的表达产物Fos蛋白表达情况.③24
h死亡率.结果亚低温组与损伤有关的24 h死亡率(10%)较常温组(60%)明显降低(x2=5.495,P<0.05),亚低温组前肢肌力、侧方推力、爬坡能力[(3.0±0.7)分,(2.7±0.7)分,(3.0±0.7)分]较常温组[(1.8±1.0)分,(1.5±0.6)分,(1.8±0.5)分]明显改善(t=-2.655,-2.88,3.165,P<0.05),亚低温组损伤侧皮质Fos的表达(3.0±0.7)较常温组(1.2±0.4)明显增加(t=-4.811,P<0.01).结论亚低温对TBI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Fos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644.
77例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急诊期及发病第4天行血清IL-6、TNF-α、INF-γ、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血红素氧和酶l(HO-1)水平检测及颅脑CT检查计算水肿指数,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水肿指数与上述血清检测指标的关系.结果发病第4天患者血清HO-1、MMP-9、IL-6水平与脑水肿指数密切相关,TNF-α、INF-γ、MMP-3水平与水肿发生程度无明显关系.认为检测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血清HO-1、MMP-9、IL-6水平变化对预测继发脑水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5.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烧伤后肉芽组织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在烧伤创面肉芽组织和烧伤后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中的动态变化 ,探讨VEGF在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作用。方法选择临床手术切除的新鲜烧伤创面肉芽及各个时期的增生性瘢痕 ,制成匀浆液 ,应用ELISA方法检测匀浆液中VEGF的变化。结果VEGF可在烧伤创面肉芽组织中有一定的表达 ,随着增生性瘢痕的发展 ,其表达量进一步增加 ,在 4— 6个月的增生性瘢痕中 ,表达量达到峰值。瘢痕成熟后 ,VEGF的组织表达逐渐下降。结论VEGF的表达量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血管丰富程度以及成熟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46.
647.
我们对43年前应用大剂量X线照射治疗头癣导致的永久性脱发11例患者进行了追踪观察,其中发现3例由此而诱发的脑膜瘤。一、对象与方法11例患者,男6例,女5例。均因患头癣于43年前在某医院行头皮放射脱癣治疗。放疗时年龄4~6岁,平均5.2岁。均采用X线机... 相似文献
648.
载脂蛋白E多态性和脑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载脂蛋白E等位基因具有多态性(ε2、ε3和ε4),ε4可能与卒中的发生和预后有关,并且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ε2可能是淀粉样血管病脑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49.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易患因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慢性脑积水的易患因素。方法 本组9l例患者均由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并有CT证实的SAH存在,应用出血后3周的CT评价SAH后慢性脑积水。先将可能危险因素与脑积水发生之间进行显著性检验,再用多元逐步回归加以明确,得到回归方程。结果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慢性脑积水的总体发生率为13.2%,其易患因素依次是:①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H-H分级);②出血破入脑室;③既往高血压病史;④多次出血。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存在明确的危险因素,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50.
神经导航在后颅凹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系统在后颅凹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结克服脑漂移的技术操作体会。方法 在36例后颅凹手术中 ,应用美国枢法莫 丹历公司的Stealthstation导航系统进行病灶定位。结果 成功切除后颅凹肿瘤 2 8例 ,夹闭动脉瘤 3例 ,切除AVM 2例 ,切除静脉畸形、进行活检和取颅内金属异物各 1例。效果满意 ,无手术死亡者 ,除 6例听神经瘤患者术后出现面瘫外 ,无其他手术并发症。结论 应用导航技术进行后颅凹病变手术 ,可以完成术中病灶的精确定位和最佳手术入路的选择 ,并可降低术中医源性损伤 ,减少术后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