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 1996年 8月~ 2 0 0 1年 12月 ,收治胸腰椎骨折脱位15 8例 ,无神经症状者 75例 ,其中 5 1例采用非手术治疗 ,占 6 8% ,而对其中 2 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和椎体压缩骨折伴有中后柱损伤者采用了手术治疗。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75例中男 5 4例 ,女 2 1例。致伤原因 :高处跌落 2 7例 ,交通事故 37例 ,土石方塌砸压伤 9例 ,平地滑倒 2例。非手术组 5 1例 ,男 36例 ,女 15例 ,年龄 18~6 5岁 ,平均 36 8岁。手术组共 2 4例 ,男 18例 ,女 6例 ,年龄 :2 0~ 6 5岁 ,平均 4 1 5岁。1 2 骨折发生部位 非手术组 :T91例 ,T10 2例 …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三虎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将SD大鼠24只制成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分为三虎丸组、益肾躅痹丸组、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造模第18d开始,治疗组和益肾躅痹丸组分别灌服三虎丸和益肾蠲痹丸,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灌服蒸馏水。于给药后1w腹腔注射30g/L硫代羟基乙酸盐2mL/只诱导腹腔产生巨噬细胞(M)φ,于第4天给药2h后断颈放血处死,收集血清免疫复合物(CIC)、总补体(CH50);收集腹腔Mφ检测白细胞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活性。结果三虎丸能明显降低CH50,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益肾躅痹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降低AA大鼠血清CIC含量方面,三虎丸组与益肾躅痹丸组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三虎丸在抑制脂多糖(LPS)诱导腹腔Mφ产生IL-1活性方面,与益肾躅痹丸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抑制LPS诱导腹腔Mφ产生TNFα活性方面,明显优于益肾蠲痹丸组(P<0.05)。结论三虎丸能降低AA大鼠血清CH50、CIC含量,抑制LPS诱导AA大鼠腹腔Mφ产生IL-4、TNFα的活性,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3.
<正> 例1 男,42岁。腹痛反复发作2年,每年发病1次~2次,历时4天至5天。腹痛呈阵发性绞痛,持续4至5分钟左右后缓解。曾被诊断为“阑尾炎”,经消炎治疗后不见明显好转,行阑尾切除术后又出现上述症状。先后作过胃镜、B超等检查,均系正常。查体:T36.5,P84,Bp15/9,一般状态正常。皮肤和前胸、腹部可见散在风团样和斑片样疹。腹部检查:上腹和脐周均有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不亢进。临床诊断:慢性腹型荨麻疹。例2 女,40岁。因食海餐后而出现腹痛,并有轻度腹泻,经医院确诊为“急性胃肠炎”。经治疗后不见明显好转,而腹痛加重,  相似文献   
84.
儿童原发性淋巴结隐球菌病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儿男性,43/12岁。1个月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3℃,伴有盗汗。曾在外院行MRI示腹膜后及腹腔淋巴结肿大,肝内多发异常信号。曾诊断:①肠系膜淋巴结炎;②淋巴瘤待除外。查体:体温36.2℃,右中腹见一长约3cm手术瘢痕。右睾丸缺如。B超示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WBC 10.8×109/L,L 3.6×109/L,N 0.56×109/L;谷丙转氨酶48 U/L,血清碱性磷酸酶211 U/L。患儿幼时曾行“肠套叠”和“右隐睾固定”两次手术。临床  相似文献   
85.
应用缝线固定法植入人工晶体10只眼,其中老年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术中晶体后囊破裂≥6mm7只眼,外伤性白内障术后无晶体后囊3只眼。随访观察3个月~24个月,矫正视力≥4.5。有9只眼,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对手术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6.
赵武  周爱卿 《临床儿科杂志》2002,20(11):699-700,702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临床常见的心脏疾患,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病毒的溶细胞作用及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引起VMC最常见病原体是柯萨奇B组病毒(coxsackievirusesgroup B,CVB),其次腺病毒(adenoviruses,Adv)C组亦为较常见的病原体。Lonberg-Holm等20年前已发现,尽管CVB和Adv2、Adv5属于不同的病毒科,但是可以和一共  相似文献   
87.
<正> 我国人原发性胆管结石多见,手术后常有胆石残留或复发,手术效果不够满意。为总结经验提高疗效,将我院自1961年1月~1980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300例病人进行随访及回顾分析。临床资料一般情况:300例手术病人男124例,女176例,男女之比为1:1.4.年龄自18岁~82岁,以41~65岁间最多,为179例(59.7%),多数病人有较长的胆道病史,平均8.9年,其中曾诊断为胆石病者146例(48.7%);胆道感染121例(40.3%);胆道蛔虫30例(10%).曾做过胆道手术者40例(13.3%).结石部位:胆总管结石185例;胆总管并胆囊结石44例;胆总管并肝营结石37例;胆总管、胆囊并肝管结石26例;肝管结石8例.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出生后早期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预防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队列研究设计,将2017年11月至2020年5月某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 < 32周且在出生后3 d内接受机械通气或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10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n=50)和对照组(n=52),干预组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对照组雾化吸入等量0.9%氯化钠溶液。比较2组主要结局和次要结局。结果干预组BPD或死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干预组存活者BPD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 < 0.05),2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中重度BPD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 < 0.05),2组轻度、中度、重度BPD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常压氧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 < 0.01和P < 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体质量变化值、血红蛋白、血小板、肝肾功能电解质及肺表面活性物质、枸橼酸咖啡因和地塞米松使用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生后早期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可降低机械辅助通气早产儿BPD和中重度BPD的发病率,对死亡率无明显影响,无近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及其原因,并总结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54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和护理资料。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11例次),发生率为20.4%(11/54),其中电极脱位5例次(45.4%),囊袋积血3例次(27.3%),起搏器感知功能障碍2例次(18.2%),起搏器综合征1例次(9.1%);所有并发症经相应处理后,患者均恢复正常。结论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以电极脱位和囊袋积血为多见;熟悉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相关理论知识、术后密切观察和护理,对预防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0.
2种胃管置入术对新生儿疼痛反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2种不同方式胃管置入术对新生儿疼痛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4~7月新生儿科需要行胃管置入术的47例新生儿随机分为经鼻胃管置入组28例和经口胃管置入组19例,比较2组新生儿疼痛评分及胃管置入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经鼻胃管置入组疼痛评分的平均秩次显著高于经口胃管置入组,经鼻胃管置入组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经口胃管置入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经口胃管置人组.结论 经口置入胃管对新生儿疼痛反应影响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