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细胞凋亡与神经系统疾病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士福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6,(3)
近年,随着对细胞凋亡检测技术发展和调节机制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细胞凋亡参与多种神经疾病的发生。本文简要综述了神经细胞凋亡的调节及其在脑老化、Alzheimer病、脑缺血和变态反应性脑炎等疾病发生中作用。 相似文献
42.
背景:脑缺血时一氧化氮合成增加,参与脑缺血时脑血管扩张反应,但其释放规律及其与脑血管管径的相关性尚需深入研究。目的:探讨脑缺血时微血管管径与一氧化氮释放的关系。设计:随机自身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实施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成年蒙古沙土鼠8只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制定全脑缺血模型。方法:采用激光多普勒和电化学方法,测量沙土鼠软脑膜微血管管径和一氧化氮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微血管管径和一氧化氮的变化。结果:脑缺血时,软脑膜细动脉立即收缩成线状,5min后开始舒张,缺血(40&;#177;10)min时,软脑膜细动脉扩张至最大值(56&;#177;16)μm,而后缓慢收缩;细动脉内的一氧化氮于缺血始合成增加,呈周期间断性释放,周期间隔为5~8min,持续时间3~5min,缺血10~40min,一氧化氮增至最大值(302&;#177;88)pA,而后逐渐减少,二者变化具有正相关性(r=0.886,P&;lt;0.001)。结论:脑缺血时一氧化氮分泌调控脑微血管舒缩功能。 相似文献
43.
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对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细胞凋亡是缺血再灌注损害的重要形式之一,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是细胞凋亡关键调节因子,其激活可导致蛋白降解引起细胞凋亡.目的观察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基因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其在调控脑缺血后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试验.材料实验于1996-03/2000-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神经科学中心完成.选择成年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2组,脑缺血再灌注组采用四血管阻塞全脑缺血模型,缺血30 min后再灌注,根据处死时间分为再灌注3,6,12,24,48,72 h和7 d共7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假手术组8只,仅分离,未夹闭双侧颈总动脉.方法假手术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后每个时间点随机选取4只大鼠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其余4只用于原位末端标记检测.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蛋白和mRNA的表达.②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6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mRNA和蛋白的表达假手术组脑组织多数脑区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mRNA和蛋白有少量表达,脑缺血组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mRNA和蛋白在神经元内及小胶质细胞均有表达,分布在大脑皮质、小脑蒲肯野细胞、海马及皮质下白质.在缺血再灌注12 h后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基因表达增加,48~72 h为表达高峰,第7天表达下降.②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凋亡在缺血再灌注12 h出现[(49.4±6.8)个/切片],高峰时间在72 h[(228.6±29.8)个/切片],且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蛋白和mRNA的表达在分布上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r=0.89,0.68,P<0.05).结论①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蛋白和mRNA的表达增加,与缺血后细胞凋亡有显著相关性,从时间上支持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表达是导致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②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大脑皮质、海马及基底节区是凋亡细胞的多发部位,而这些部位也是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表达增高的区域,进一步证明缺血后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的表达参与神经细胞凋亡的调节.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观察慢性脑灌流不足(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老年大鼠脑组织Caspr2表达的变化。方法 建立老年大鼠CCH模型,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与Western blot法,对大鼠CCH后2周及1、3个月脑组织Caspr2的表达变化进行组织定位与半定量分析。结果 脑内Caspr2主要表达于皮质下白质,特别是胼胝体等神经纤维束密集区域,皮质表达较弱;CCH后Caspr2表达数量及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且其定位模式在白质纤维结构中出现分布紊乱;CCH后2周及1、3个月时其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缺血缺氧导致Caspr2表达显著降低与定位改变,可能是白质结构损害及相关功能减退的重要环节和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45.
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早期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及其细胞来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缺血性损伤后脑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的变化并确定NO的细胞来源。方法 采用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NO生化检测、NADPH-黄递酶组化、免疫荧光双标技术及图像分析等方法。结果 ①脑内NO的浓度于缺血再灌注后12h后即升高,1~3d达高峰并持续至第5天,此后逐步下降。②NDP阳性细胞数在缺血再灌注后1d即达高峰,以颞叶皮质、海马与室周区明显;再灌注14d后阳性细胞减少或消失。③脑缺血早期(1~3d)NDP阳性细胞与GFAP免疫荧光阳性细胞少数有共存,仅占10%~15%。结论 缺血性脑损伤早期NO的浓度增高,合成NO的细胞以神经元为主。 相似文献
46.
47.
病例男,15岁,因“双下肢僵硬2年,握拳后放松困难1年”入院。入院前2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僵硬、强直,起步行走困难,休息数秒钟后症状消失。1年后出现双手用力握拳后不能立即伸开,上肢伸屈不灵活,需重复活动后才能放松,未引起重视。以后逐渐感四肢无力、僵直、不能持重物。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查体:面部表情少,颞肌及咀嚼肌轻度萎缩,颧骨突出,似“斧头状”,双侧肱三头肌、双侧股四头肌萎缩,叩击时可诱发肌肉痉挛,出现肌球,双上肢肌力Ⅳ+级,双下肢肌力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腱反射未引出,双下肢腱反射减弱,病理征(一)。 相似文献
48.
Changesof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andsciaticnerveconductivityinchronicrenalfailureinratsGuangLixia(光丽霞);YuanFahuan(袁发焕);L... 相似文献
49.
目的:已有研究认为血管性认知损害以执行功能损害为突出特点,其病理基础是皮质下缺血;文中拟考察以缺血性脑白质损害为病理基础的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特征,为血管性认知损害的评估提供电生理证据. 方法:招募12名头颅磁共振扫描未见异常老年人为对照组,13名经头颅磁共振证实为轻度缺血性白质损害者,11名中重度缺血性白质损害者,完成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的ERP试验. 结果:在记忆延迟阶段,识别出3个波:N330、P420和晚期负成分.2球记忆负荷下,中额叶、右额叶、枕叶的N330波幅,对照组>轻度缺血性脑白质损害组(均为P<0.01)和中重度缺血性脑白质损害组(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额叶(P<0.05)、中央区(P<0.05)、顶叶(P<0.01)、左颞叶(P<0.05)N330波幅,对照组>轻度缺血性脑白质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项指标中,均未发现对于缺血性脑白质损害组与对照组有甄别意义的ERP. 结论:2球记忆负荷下,中额叶、右额叶和枕叶N330波幅的显著降低是缺血性脑白质损害患者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的ERP特征. 相似文献
50.
目的 筛选靶向沉默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短链干扰RNA(short interfering RNA,siRNA).方法 建立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模型,根据siRNA原理设计、构建、合成、纯化和定量4种靶向大鼠VEGF的siRNA(T1,T2,T3,T4),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其纯度.将合成的4种siRNA转染至星形胶质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星形胶质细胞VEGF mRNA含量,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及Western蛋白印迹法半定量星形胶质细胞VEGF的表达.结果 合成的4种siRNA纯度高.转染T1、T2、T3后,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VEGF mRNA含量、VEGF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转染T4 siRNA的星形胶质细胞其VEGF mRNA、VEGF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1).结论 筛选出的T4 siRNA对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VEGF的表达起特异性抑制作用,其机制与T4 siRNA 使VEGFmRNA的含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