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38篇
妇产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63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1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研究北京市颗粒物污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的影响,并分析颗粒物污染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影响差异。方法:从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获取北京市2014年至2015年三甲医院AECOPD患者的住院资料,从中国空气质量监测平台获取同期大气污染资料,从中国气象局获取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Poisson回归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周效应、节假日效应、气象条件等混杂因素后,评估PM2.5、PM10对AECOPD住院人次的影响。根据患者不同特征(性别、年龄)进行亚组分析,确定颗粒物污染的高危人群。结果:纳入15家医院,共7 884例住院患者,男女比例2.3 ∶1,65~79岁患者最多(45.5%)、≥80岁(37.1%)次之、<65岁(17.4%)最少。PM2.5、PM10日均浓度分别为(77.1±66.6) μg/m3、(111.9±75.8) μg/m3,两者均在移动平均滞后4 d时对AECOPD的影响最大,即PM2.5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AECOPD住院人次增加0.53%(95%CI:0.01%~1.06%,P=0.0478), 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AECOPD住院人次增加0.53%(95%CI:0.07%~1.00%,P=0.025 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PM2.5、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女性患者住院人次分别增加1.13%(95%CI:0.19%~2.07%,P=0.018 3)、1.06%(95%CI:0.22%~1.91%,P=0.013 6);≥80岁患者住院人次分别增加1.25%(95%CI:0.40%~2.11%,P=0.004 0)、1.18%(95%CI:0.42%~1.95%,P=0.002 4);而男性、<65岁、65~79岁患者中,PM2.5、PM10与AECOPD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女性、≥80岁患者对颗粒物污染更敏感。结论:颗粒物污染会增加AECOPD住院风险,且女性、年老者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32.
近些年,医疗产品监管机构开始重新审视真实世界证据(RWE)对监管决策的潜在价值。RWE能否代替金标准随机对照试验(RCT)产生的证据尚不确定。哈佛大学研究团队于2018年发起了RCT DUPLICATE项目,旨在利用医疗索赔数据库模拟30个RCT,以探索效力-效果差距的量化方法并解释其潜在来源,增强RWE的可信度。本文回顾了RCT DUPLICATE项目的产生背景,重点介绍RCT DUPLICATE项目的研究目的、研究设计和实施流程,以期帮助国内学者更好地理解RWE的适用范围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3.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观察性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残余混杂的控制与评估是其中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总结了多中心场景下开展关联分析的残余混杂统计学调整和敏感性分析方法。基于个体水平数据,可由各分中心使用断点回归等多种方法调整残余混杂,然后加权合并得到效应估计值;基于Meta水平数据,可采用贝叶斯Meta分析的方法获得调整后的合并效应值,也可开展残余混杂的敏感性分析,计算E值、p(q)、T(r,q)和G(r,q)。上述方法应根据适用条件及优缺点进行合理选择,如利用分中心个体数据进行残余混杂调整,通常要求严格的研究设计,并面临较高的协调成本;贝叶斯Meta分析基于部分强假设;E值等敏感性分析结果仍需经过专业的判断,以评估残余混杂风险大小。因此,利用多中心数据库开展观察性关联分析时,残余混杂的控制与评估方法仍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基于宁波市鄞州区域健康信息平台,使用巢式病例对照的研究设计构建宫颈癌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2018年10月31日前建档的25~75岁无宫颈癌史的常住女性中,至少随访3年的过程中新发生的宫颈癌患者纳入病例组,以1∶10的比例匹配对照组,预测因子提取时间限制在结局发生前。变量选择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选择β不为0的变量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并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模型的区分度用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ROC)评价,校准度用校准曲线图和Hosmer-Lemeshow检验来评价。结果 最终模型纳入的预测因子包括年龄、吸烟状况、宫颈炎史、HPV检测情况和液基薄层细胞检查情况。内部验证500次Bootstrap的AUROC为0.740(95%CI:0.739~0.740),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几乎重合,Hosmer-Lemeshow检验P=0.991,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均较好。结论 本研究开发了一个简便且实用的宫颈癌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模型的可解释性强,内部验证区分度良好,校准度良好,可以用于一般人群,为个人对自身宫颈癌发病风险的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联合应用在血栓性疾病检测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0—2011年住院患者60例,基础疾病为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均为发病初期;另选择同时期门诊患者30例,基础疾病为非血栓性疾病。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浓度和FDPs浓度,观察两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对疾病检测的敏感性。[结果]D-二聚体在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和非血栓性疾病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93.3%、86.7%和3.3%;FDPs在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和非血栓性疾病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100%、96.7%、40.0%;D-二聚体和FDP s联合检测在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和非血栓性疾病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100%、96.7%和3.3%。两项指标联合检测与D-二聚体、FDPs单独检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D-二聚体和FDPs联合检测较二者单独检测意义更大,能够明显的避免漏检及假阳性结果的产生,能够更加准确地为临床提供阳性数据及排除阴性疾病。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家兔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新方法——微创法的可行性。[方法]用3%戊巴比妥钠30mg/kg麻醉家兔,采用钝性分离左侧第3~4肋间肌暴露心脏,不剪断肋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阻断冠状动脉血流,造成家兔心肌梗死与临床上单支冠脉阻塞形成的心肌梗死相似。[结果]家兔术后20 min,心电图肢体导联ST段明显弓背向上抬高,心电图R波降低;术后2周M型超声观察室壁运动明显减弱且僵硬。大体观察缺血心肌萎缩变薄,室壁塌陷,颜色明显较周围正常心肌组织浅。[结论]该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构建方法简单,创伤轻,成功率高,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37.
38.
摘 要 目的:探讨分析头孢哌酮/舒巴坦(2∶1)致凝血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 方法:对2017年6月~2018年7月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2∶1)治疗的患者13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凝血功能异常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引起头孢哌酮/舒巴坦致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 结果:39例(29.1%)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头孢哌酮/舒巴坦给药剂量、血清白蛋白含量、胃肠道疾病、饮食情况以及营养情况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头孢哌酮/舒巴坦给药剂量、患者营养情况、饮食情况为患者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较高的用药剂量、营养中重度不良和禁食可增加头孢哌酮/舒巴坦引起凝血功能异常的风险,此类人群在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时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39.
目的:建立并动态观察小鼠梗阻型黄疸模型。方法选取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32只)和对照组(8只),实验组结扎胆总管。于结扎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和第7天动态观察胆总管直径、小鼠肝脏病理变化、血常规及肝功能变化。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小鼠随着胆总管结扎时间的延长,其胆总管的直径增宽, ALT,AST, TBIL,DBIL,ALP,CHOL,中间细胞总数百分数升高,均在术后第3天到达高峰,然后其数值有所下降。白细胞总数在术后第1天升高,第3天降到最低点,之后有所恢复至平稳,但是仍低于正常。淋巴细胞百分比术后下降,到第5天降到最低点。肝细胞坏死随术后时间长而加重。结论 Balb/c小鼠在通过结扎胆总管造成梗阻型黄疸时,其变化的规律与人类相似,并且造模时间短,是研究梗阻型黄疸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的可靠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40.
近年来,复杂性疾病(例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疾病负担,并造成巨大的健康和经济损失[1]。复杂性疾病的发生是基于生活方式、环境、遗传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探讨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已经成为现代病因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队列研究是流行病学最基本的分析性研究设计之一,在病因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当检验病因假说时,队列研究可以探讨有害暴露的致病作用,而基于人群构建的队列(population based cohort)可以用来研究多种暴露因素和多种健康结局的关系,且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外推性[2],不仅是解决现代医学一些迫切问题的重要研究手段,也是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