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30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6篇 |
内科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综合类 | 24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2篇 |
肿瘤学 | 9篇 |
出版年
2022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51.
人子宫颈高分化鳞癌裸鼠移植瘤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人子宫颈癌裸鼠移植瘤株,为开展宫颈癌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子宫颈高分化鳞癌手术标本移植于裸鼠皮下,生长后,于鼠间连续传代,并检测移植瘤的相关生物学特征;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和染色体分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ER、PR、Keratin、CEA、PCNA,P53、nm23、HER-2;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检测hPV16、18、HSV-Ⅱ、CMV;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NA含量;进行铂类抗癌药物敏感试验以及癌细胞的体外培养等。结果:历时17个月,传了26代,建成人子宫颈高分化鳞癌裸鼠移植瘤株,命名为hCC-94V。瘤株生长稳定,潜伏期16~20d,移植成功率92.9%,浸润转移率11.1%。光镜、电镜下形态学与患者肿瘤结构特征一致。染色体多为异倍体,总数为9~120条。免疫组化检测肿瘤标记物(TM)呈高表达,癌基因蛋白呈低表达。PCR检测hPV16(+),对铂类抗癌药物敏感。用移植瘤建成体外培养细胞系hCC-94V及其亚株。结论:hCC-94为进一步进行子宫颈癌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和瘤源 相似文献
52.
肿瘤坏死因子α及转化生长因子β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和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技术检测正常子宫组织11份和子宫腺肌病组织33份蜡封包埋切片中TNFα与TGFβ的组织定位和表达。结果:正常子宫和子宫腺肌病组织中均存在TNFα与TGFβ的表达;正常子宫内膜腺体细胞中TNF-α与TGF-β表达强度分别高于子宫肌层和间质,分泌期高于增生期,并呈周期性变化;在子宫腺肌病组织中,TNFα与TGF-β在原位内膜中的表达强度,分泌期高于增生期,并呈周期性变化;TNF-α与TGF-β在异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强度分别高于原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腺体表达强度分别高于子宫肌层和间质。结论:TNF-α和TGF-β的表达受卵巢性激素的调控;其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中的高表达可能是子宫腺肌病发生的病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利用血清肌酐(SCr)、年龄、性别估算成年住院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在肾功能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8月~11月间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患者的临床检验结果和人口学数据.包括SCr、年龄、性别。利用2005年修订的肾脏病饮食改良研究简化公式,估算成年住院患者的GFR.并根据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推荐的慢性肾脏病分期标准统计这些患者的肾功能状况。结果:2006年8月~11月.共7750例成年住院患者在院期间完成了至少1次的SCr测定,39.4%的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情况(GFR〈90ml/min),男性和女性情况类似。31.7%的患者存在隐匿性肾功能不全(SCr≤106μmol/L,GFR〈90ml/min)。结论:住院患者存在慢性肾功能不全和隐匿性肾功能不全的情况很普遍,检验科在测定SCr的同时报告GFR估算值.有利于医生评价患者的肾功能状况。检验科应充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尽早实施这一附加服务。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TGFβR)、Smad蛋白(Sma-and Mad-related protein )信号通路的状态和癌细胞TGFβR/Smads信号通路的关系,及其这一信号通路可能对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例子宫肌瘤、1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中TGFβRⅠ、TGFβRⅡ、Smad2、Smad3、Smad4、Smad7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子宫内膜细胞中均有TGFβRⅠ、TGFβRⅡ、Smad2、Smad3、Smad4、Smad7的表达,正常子宫内膜腺体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TGFβR蛋白与Smads蛋白的表达一致,两者成正相关(r=0.86, r=0.78);子宫内膜癌癌细胞和间质细胞中TGFβR/Smads蛋白的表达不一,子宫内膜癌本身的间质细胞TGFβR/Smads蛋白表达缺陷。结论正常子宫增生期/分泌期内膜细胞存在TGFβR/Smads信号表达,子宫内膜癌本身的间质细胞存在TGFβR/Smads信号缺陷;探讨内膜间质细胞TGFβR/Smads信号通路作用,为内膜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55.
女性14岁无月经来潮、也无第二性征发育, 16岁有第二性征发育但无月经来潮,或以前有月经来潮,已停经超过3个以上自然月经周期时间称为闭经.闭经是妇科就诊患者的常见主诉,也是较为复杂和难以诊治的妇科疾病.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miR1290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的关系, miR1290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0年10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手术切除的3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10例癌旁组织和23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miR1290的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敲低子宫内膜癌细胞KLE和Ishikawa中miR1290的表达, 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 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 Western blot法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和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1290的相对表达量为5.40±3.20, 为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1.55倍(P<0.01), 为癌旁组织的1.75倍(P<0.01)。17例增生期和6例分泌期子宫正常内膜组织中miR1290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00±1.08和4.97±0.5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KLE细胞和Ishikawa细胞中, 相对于Sh-NC组, Sh-miR1290组细胞的miR1290表达降低, CCK-8法检测的吸光度、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的集落形成率升高, Transwell实验检测的穿膜细胞数、划痕实验检测的划痕愈合率降低(均P<0.05)。敲低miR1290, 可导致KLE细胞中EMT相关蛋白N-cadherin、Vimentin、Snail和Slug表达降低(均P<0.05), PI3K和P-Akt/Akt的表达降低(均P<0.05), Wnt和β-catenin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均P>0.05);而Ishikawa细胞中EMT相关蛋白N-cadherin、Snail和Slug表达降低, E-cadherin表达升高(均P<0.05), Wnt和β-catenin的表达降低(均P<0.05), 而PI3K和P-Akt/Akt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1290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敲低miR1290的表达可以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 但抑制细胞的侵袭、迁移及EMT能力, 可能通过PI3K/Akt和Wnt/β-catenin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7.
米非司酮诱导子宫内膜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作用机理。方法 :2 3例经诊断性刮宫、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 ,口服米非司酮 10 0mg d ,3~ 5d ,停药后次日行手术治疗。用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SP法检测米非司酮对细胞凋亡、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 :服用米非司酮前后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变化 ;服用米非司酮后出现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凋亡率为 2 .10 1± 1.6 6 3,P <0 .0 0 0 1。用药后子宫内膜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由 1.4 76± 0 .6 79降至 0 .5 6 3± 0 .5 12 ,P <0 .0 0 0 1;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由 30 .6 7± 8.0 84降至 18.74± 5 .76 3,P <0 .0 0 0 1;用米非司酮后VEGF、MVD值的下降均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呈正相关。结论 :米非司酮通过下调VEGF ,诱导子宫内膜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抑制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 ,提示米非司酮可能在抑制子宫内膜癌生长、转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建立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株,为开展子宫内膜癌的实验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3例了 内膜癌手术标本移植于裸鼠皮下,生长后行鼠间连续传代,对移植瘤进行相关的生物学。结果:3例标本1全获得生长并行鼠间传代,房时24个月建成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株EnCa-95V,瘤株生长稳定,已传代21代,移植成瘤率100%,光镜、电镜、免疫级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与患者原始肿瘤特征基本一致;染色体分析显示人类肿 相似文献
59.
米非司酮和利洛司酮诱导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Fas及Annexin V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抗孕激素米非司酮和利洛司酮在不同浓度和作用时间下 ,对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Fas和钙磷脂结合蛋白V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培养基上清液中Fas蛋白的浓度。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nnexinV表达。结果 :抗孕激素各药物浓度组Fas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Fas浓度呈时间 剂量依赖性升高。抗孕激素10 - 6 mol/L和 10 - 5mol/L浓度组异位间质细胞AnnexinV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并呈时间 剂量依赖性增加。抗孕激素 10 - 5mol/L时培养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 4 8h和 72h ,利洛司酮组AnnexinV表达显著高于米非司酮组 (P <0 .0 5 )。结论 :米非司酮和利洛司酮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方式促进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凋亡。这两种药物可能通过上调Fas蛋白表达促进异位间质细胞凋亡。利洛司酮诱导异位内膜细胞凋亡的作用高于米非司酮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Akt和NF-κB在子宫腺肌病病灶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腺肌病病灶(30例)、在位内膜(27例)、正常子宫内膜(20例)标本中Akt、P-Akt及NF-κB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Akt、P-Akt蛋白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的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在位内膜(P<0.05)和正常子宫内膜(P<0.01),其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1);间质细胞中Akt、P-Akt蛋白的表达,异位和在位内膜明显高于正常内膜,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中两者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NF-κB蛋白表达于胞核和胞浆中,在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异位内膜显著高于在位内膜,在位内膜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间质细胞中,NF-κB蛋白的表达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NF-κB与P-Akt在子宫腺肌病病灶、在位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626,P<0.01)。结论:NF-κB与Akt在子宫腺肌病病灶中呈高表达,其可能参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