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4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细胞凋亡会导致斑块易损,检测凋亡部位有助于确定易损斑块的存在.本实验将99锝(99Tcm)-膜联蛋白Ⅴ(annexin Ⅴ)用于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凋亡检测,探讨此方法 用于体外无创检测斑块和评价斑块稳定性的方法 学及可行性.方法 11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分为2组,实验组8只给予2%高胆固醇饲料,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3只给予普通饲料.将99Tcmannexin Ⅴ经耳缘静脉注射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体内.使用伽马照相机摄取左侧位二维全身照片.成像后处死实验组动物,取出腹主动脉进行离体伽马照相.将动脉按病变分布分成若干部分称重,测量计算单位放射量,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 注射99Tc-annexin Ⅴ 2 h后,活体伽马摄像显示实验组腹主动脉内放射标记的清晰轮廓.取出主动脉后,离体γ摄像显示膈下腹主动脉摄取放射标记物明显,与活体成像一致.离体成像与离体标本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布区域一致.腹主动脉标本按病变分为18个片段,除1~4段为AHA Ⅰ型或Ⅱ型病变外,其余14个片段为AHA Ⅳ型和Ⅴ型病变(易损病变).斑块纤维帽厚度以及帽/核厚度比值与单位放射量呈负相关,帽/核厚度比值与单位放射计数的相关性(r=-0.904,P<0.01)强于纤维帽厚度与单位放射计数的相关性(r=-0.8,P<0.01).凋亡检测显示,斑块annexin Ⅴ的摄取与凋亡指数呈正相关(r=0.651,P=0.012).结论 放射标记的annexin Ⅴ是良好的凋亡示踪剂,99Tcm-annexin Ⅴ核素成像可能成为无创检测易损斑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2.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采取不同策略血运重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8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且符合STEMI合并多支病变(病变血管≥2支)、年龄≥60岁的281例患者,按冠脉血运重建情况分为直接完全血运重建组(77例),分次血运重建组(204例)。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高血压、糖尿病、冠脉病变情况等均无明显差异;住院期间直接完全血运重建组急性血栓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分次血运重建组(6.5%vs.1.5%,P=0.032),但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心衰发生率(1.0%vs. 1.3%,P=0.329)、心脏压塞(0 vs.0,P=1.000)、出血并发症(2.5%vs. 2.6%,P=0.840)、外周血管血栓事件发生率(1.0%vs. 1.3%,P=0.329)无明显差别;平均随访24.9±5.8月,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心源性死亡发生率(1.8%vs. 2.0%,P=0.811)、再梗死发生率(5.4%vs. 5.2%,P=0.442)、卒中(4.4%vs. 3.9%,P=0.643)、再次血运重建比例(7.8%vs. 6.5%,P=0.589)和再住院率(48.0%vs. 50.6%,P=0.529)无显著差别。结论与分次血运重建组相比,直接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预后无显著改善,而且有增加术后急性血栓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83.
84.
目的:分析比较腰椎64排螺旋CT在三种采集模式设置下的扫描剂量大小,确定腰椎64排螺旋CT的最佳采集模式。方法以水模模拟人体腰椎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设定3组采集模式:A组(128×0.625)mm、B组(48×0.625)mm、C组(40×0.625)mm。每组采集模式对水模进行40次CT扫描,记录每次扫描的容积剂量指数,计算其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剂量,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个均数比较。结果三组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的比较均为A组(128×0.625 mm)〈B组(48×0.625 mm)〈C组(40×0.625 mm);C组有效剂量比A和B组平均容积剂量的分别降低17.45%、10.32%。结论腰椎64排MDCT检查时以40×0.625 mm模式进行扫描辐射剂量最小。  相似文献   
85.
多模式成像技术检测易损斑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易损斑块的早期检测对预防其严重并发症(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至关重要。斑块的易损性主要取决于斑块的炎症状态。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反映斑块形态学特征又能体现斑块炎症程度的影像学手段。PET/CT和PET/MRI作为多模式成像技术,能够评价动脉粥样斑块炎症程度。本文就CT、MRI、PET/CT、PET/MRI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实验分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bFGF组。测定血浆丙二醛、肌酸磷酸激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含量。测定脊髓标本丙二醛、内皮素、细胞线粒体钙含量和组织湿/干重比值。结果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和脊髓的各项生化指标显著增高(P〈0.05);使用bFGF后,血浆及脊髓各项测定指标较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bFGF可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脊髓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7.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极大推动了心脏病学的发展[1-4],近40年经历了数次跨越式发展。1977年世界上首例经皮冠状动脉(冠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由Gruentzig教授完成,10年后,Sigwart教授于1986年完成了世界首例冠脉支架置入术,随后金属裸支架、药物洗脱支架等相继应用于临床。近年来研究发现,药物支架存在增加患者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这些  相似文献   
88.
假性动脉瘤是导管介入治疗后常见的局部并发症之一,我们对3例治疗效果不佳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进行了凝血酶注射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及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危险评分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关系。方法 ACS患者317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49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测定血浆BNP水平,并进行GRACE危险评分,分析不同组别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血浆BNP水平及GRACE危险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GRACE危险评分低、中、高危患者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GRACE危险评分高危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中、低危组(P<0.01)。GRACE危险评分与血浆BNP水平呈正相关(r=0.26,P<0.01)。结论 GRACE危险评分和血浆BNP水平对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的MRI表现差异。方法选取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以高脂饲料喂养加球囊拉伤主动脉的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药物诱发斑块破裂前、后各进行1次MR扫描,之后处死动物,获得主动脉病理资料。对扫描所得数据与病理所见进行对比。结果 11只实验兔存活,MRI显示主动脉均呈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改变。其中7只成功诱发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共检出75个斑块,其中14个为易损斑块,61个为稳定斑块。MRI表现与病理学所见在纤维帽厚度、斑块面积、脂核面积方面相关度较高。与稳定斑块相比,易损斑块具有薄纤维帽、大脂核以及高脂核/斑块面积比等特点。脂核/斑块面积比是斑块易损性的较强预测因子。结论 MRI能够区分兔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可作为无创检测易损斑块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