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4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变化及以天麻和钩藤为主的中药制剂——抗呆Ⅰ号对其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2-03/2004-04在科学实验中心完成。先分别进行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分离纯化培养及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然后分别进行下列实验: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传代后培养5d的星形胶质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和缺血用药组(应用抗呆Ⅰ号),在体外模拟脑缺血4h和再灌注3h,18h,24h,36h,48h和72h后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②用再灌注18h后收集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经抗呆Ⅰ号作用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及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与抗呆Ⅰ号联合应用以1:5的浓度来培养损伤后的神经元。再对其培养的神经元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①体外培养大鼠的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在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时相点分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能力均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除再灌注72h外,其余各时相点缺血用药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显高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5—0.01)。②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组、经抗呆Ⅰ号作用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组和联合应用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时相点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水平大多显高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5-0.01),均在再灌注18h时达到高峰,其作用强度为经抗呆Ⅰ号作用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联合应用〉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 结论: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使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能力增强,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能促进受损神经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抗呆Ⅰ号可增强受损神经组织的分泌功能,促进其损伤后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正>糖尿病发病率在逐年增加[1]。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其发病中占有重要作用。糖尿病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与许多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3/4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因此,糖尿病被国际学术组织定义为"冠心病等危症"[2]。尽管积极的血糖控制降低了如视网膜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但其对大血管并发症降低不明显。STENO研究[3]表明,进行全面的危险因素控制,平均随访年限为7.8年,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应用5F引导导管经桡动脉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探讨其应用策略.方法应用5F引导导管对141例患者的177处冠状动脉病变和2处静脉旁路血管病变进行直接支架置入治疗.在107例患者的129处左冠状动脉病变中有71例应用Judkins左冠导管,19例应用EBU导管,17例应用Amplatz左冠导管.在48例右冠状动脉病变中有32例应用Judkins右冠导管,11例应用Amplatz左冠导管,5例应用Amplatz右冠导管.2例静脉旁路血管病变均应用Judkins右冠导管.结果141例患者179处病变血管中174处(97.2%)直接支架置入成功,支架直径2.5~4.0 mm,长度8~33 mm;5处(2.8%)病变支架置入未成功,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141例患者病变血管平均狭窄程度治疗前为(86.3±6.8)%,治疗后为(5.6±2.6)%.仅有1例(0.7%)出现桡动脉闭塞,但并未影响手部供血.结论应用5F引导导管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置入术具有可行性和较高的安全性;但需掌握导管的选择,以增加导管的后坐力和同轴性,提高成功率;严格筛选合适的靶病变是成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与传统支架置入术 (CS)随机对比研究的方法 ,评价冠状动脉 (冠脉 )内直接支架置入术 (DS)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将 15 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DS组和CS组 ,两组的基本临床特征和造影特征及术前治疗无显著差异。实验第一终点是影像学的成功 :支架置入后靶病变残余狭窄 <2 0 % ,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 (TIMI) 3级血流 ,“无再流或慢血流现象”的减少 ;第二终点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操作时间及花费的评价。  结果 :DS组和CS组组间手术成功率无差异 (DS组为 94 7% ,CS组为 96 0 % )。无再流或慢血流现象发生率DS组为 5例 (6 7% ) ,CS组为 4例 (5 3 % ) ,两组间亦无差异 (P =NS)。手术时间、球囊导管及造影剂用量DS组均低于CS组 ,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住院期间效果及严重并发症两组间无差异 ;6个月随访结果两组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本随机研究证实了一些回顾性研究的结果 ,DS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病变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与CS相比较 ,这一策略的突出优点是显著增加效益费用比 ,而对急性并发症特别是“无再流或慢血流”现象的发生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非糖尿病人群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冠心病(CHD)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非糖尿病拟诊CHD患者386例,按WHO诊断标准分为:非CHD组90例,CHD组296例。CHD组再分为单支病变组128例,两支病变组85例,3支病变组83例。按HbA1c水平分为HbA1c〈5%者131例,HbA1c5%~5,9%者167例,HbAlc6%~6.9%者88例。结果(1)CHD组HbAlC、Fins、FPG、2hPG、尿酸(UA)、HDL-C等与非C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2)多支病变组HbA1c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1);(3)HbA,c6%~6.9%时,CHD发生率93.2%,显著增高(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HbA。c、HDL-C是CHD独立危险因素(P〈0.05);(5)HbAlc、吸烟、LDL-C、HDL-C与CHD病变程度相关(P〈0.05)。结论在非糖尿病人群中,HbA1c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CHD病变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3]。冠状动脉钙化是指钙盐在冠状动脉血管壁的异味沉积,常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标志。冠状动脉钙化可导致血管僵硬度增加,顺应性降低,心肌灌注受损。临床研究显示,冠状动脉钙化与更高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CT成像(CCTA)预测可疑冠心病(CAD)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I.ibrary数据库。采用Statall.0分析数据,合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诊断比值比(DOR)及其95%可信区间,绘制总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合计3815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中位随访期25个月。阴性CCTA患者中,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死亡、心肌梗塞(MI)和血管再通发生率分别为0.48%、0.34%、0.05%和0.02%;阳性CCTA患者中,相应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68%、1.59%、0.89%和1.39%。MACE的合并敏感度、特异度、+LR、-LR和DOR分别为0.99(95%CI:0.97~1.00)、0.43(95%CI:0.37~0.49)、1.74(95%CI:1.56~1_93)、0.01(95%CI:0.00~0.08)和118.27(95%Cj:20.69~676.06)。结论CCTA时可疑CAD患者具有极好的预后价值,阴性CCTA可基本排除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脑听觉系统微血管密度年龄变化与听觉发育的关系及其规律。方法 应用碱性磷酸酶 (AKP)组织化学染色法 ,对 7例新生儿和婴幼儿脑听觉系统微血管密度进行观察拍片及定量分析。结果 微血管密度存在着年龄、区域差异。随年龄增长微血管管径增粗 ,数量增加 ,密度增大 ,形态由简而繁 ,由稀疏到密集 ,形成复杂的网络。结论 人脑听觉系统微血管密度的年龄变化与生后听觉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快速发育密切相关 ,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联合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和CT血管造影检查,比较~(18)F-氟化钠(~(18)F-NaF)和~(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微钙化的检测价值。方法选择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8只,采用球囊拉伤的方法制作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术前2周及术后高脂饲料喂养。手术过程由于球囊拉伤血管破裂或术后感染死亡4只,共14只在第16周末接受PET/CT显像、病理及血液采集,其中2只未发现明显粥样硬化斑块及微钙化形成。取病变部位和邻近部位做钙化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2种显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分析钙化和炎症与PET显像的关系。结果病变部位与对照部位~(18)F-FDG的SUV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部位比较,病变部位~(18)F-NaF的SUVmax明显升高(P0.05)。病变部位~(18)F-NaF的SUVmax与Von kossa及茜素红阳性面积百分比呈正相关(r=0.865,P0.01;r=0.880,P0.01),病变部位~(18)F-FDG的SUVmax与Von kossa及茜素红不相关(r=-0.272,P0.05;r=-0.085,P0.05)。~(18)F-NaF的SUVmax与病变部位CD68阳性面积百分比相关(r=0.714,P0.01),但~(18)F-FDG的SUVmax与病变部位CD68阳性面积百分比不相关(r=-0.405,P0.05)。结论 ~(18)F-NaF较~(18)F-FDG能够更准确地用于检测微钙化,并进一步发现易损斑块,可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和预防。  相似文献   
20.
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术123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介入材料的选择.方法选择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的123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88处左冠状动脉病变中,56例使用了Judkins左冠导管,16例使用了Voda左冠导管,14例使用了Amplatz左冠导管,另2例分别使用了Amplatz左冠导管和MAC导管.45处右冠状动脉病变中,26例使用了Judkins右冠导管,12例使用了Amplatz右冠导管,6例使用了Amplatz左冠导管,1例使用了MAC指引导管.结果共对123例患者的138处病变(左主干1例,左前降支53例,左回旋支34例,右冠状动脉4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5例)进行了治疗.其中,对4处病变进行了单纯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65处进行了直接支架术,69处进行了PTCA加支架术.123例中119例获得成功(96.7%).支架置入前后血管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83.4%和5.8%.共置入支架131枚,其中2.5mm的11枚,2.75 mm的5枚,3.0 mm的50枚,3.5 mm的51枚,4.0mm的13枚,5mm的1枚.结论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而成功率高的方法,是介入治疗的一种新路径,且具有止血容易、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和易于接受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