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1篇 |
内科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8篇 |
综合类 | 22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8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6篇 |
2008年 | 2篇 |
2006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比较大骨瓣减压术后颞肌外与颞肌下两种不同手术方式修补额颞顶大面积颅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探讨最佳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大骨瓣减压术后大面积颅骨缺损修补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颞肌外组22例,颞肌下组26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皮下积液、术后咀嚼受限情况、切口感染、硬脑膜或脑皮层损伤情况、颅内出血、癫痫)。结果颞肌下组术后出现皮下积液、咀嚼受限情况明显少于颞肌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硬脑膜或脑皮层损伤情况、颅内出血、癫痫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骨瓣减压术后颅骨修补术中颞肌下颅骨修补术优于颞肌外颅骨修补。 相似文献
32.
孙克华 王伟民 傅华 孙康健 华长春 谭启富 徐善水 郝孔志 巩坚 王友刚 夏志学 王益龙 乔振才 吴建宏 吴云志 汪海波 刘华新 赵云飞 杨洪军 汤中华 申天喜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1,14(3):17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行颅内迷走神经减压术,对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对2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清除血肿后,即刻行迷走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结果手术后7例血压完全正常,8例在手术一周内血压接近正常,3例在手术2周内血压接近正常,4例血压无明显改善.结论颅内迷走神经血管减压可以治疗顽固性高血压,避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再出血,为原发性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33.
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不仅可获得较好的三维矫形效果,而且在减少假关节形成、避免前路松解等方面也较其他内固定系统更优.然而长期临床应用显示,昂贵的费用和有可能造成神经血管损伤是其主要缺点.手术矫正畸形的同时还需要保持躯干平衡,尽可能多地保留腰椎活动节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许多学者通过谨慎选择融合节段、适度减少置钉数量等方法对全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了优化,本文就全椎弓根螺钉治疗AIS的置钉策略优化的相关内容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34.
高血压脑出血术中行迷走神经减压术的降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行颅内迷走神经减压术对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对2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清除血肿后,即刻行迷走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结果:手术后7例血压完全正常,8例在手术1周内血压接近正常,3例在手术2周内血压接近正常,4例血压无明显改善。结论:颅内迷走神经微血管减压可以治疗顽固性高血压,避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再出血,减少两次手术和麻醉的影响,为原发性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术式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传统开颅手术治疗(开颅组)和小骨窗微创开颅(微创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预后、经济学价值。结果微创组的总有效率为68.0%,开颅组总有效率为52.0%,二者呈显著性差异(P<0.05);微创组的再出血率、生活能力及神经缺损程度方面显著优于开颅组(P<0.05)。微创组的成本-效果比较显著优于开颅组(P<0.05)。结论小骨窗微创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显著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且具有较高的经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自制经皮中心静脉置管固定保护套应用于临床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某三级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选择使用临时经皮中心静脉置管的56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经皮中心静脉置管固定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将使用传统固定方法的26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将使用固定保护套的30例病人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病人置管期间皮肤疼痛情况,记录并比较感染、出血、管道移位及滑脱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病人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穿刺点感染、出血、管道移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中心静脉置管固定保护套的设计合理,可有效减轻病人疼痛,可有效减少病人置管期间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7.
38.
39.
40.
异戊酸血症是最早明确诊断的一种有机酸血症,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该病新生儿期至成人期均可发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喂养困难、顽固性呕吐、嗜睡、昏迷、代谢性酸中毒、汗脚样体臭和智力发育迟缓等,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就异戊酸血症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