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早期2型DN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8例采用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62例采用吡格列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血糖、肾功能指标检测。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3个月FBG、2hPG和HbA_(1c)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UAER、Scr、β_2-MG、BUN及TC、TG、LDL-C等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DN,可显著降低血糖,改善肾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心脏黏液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2005年8月收治的51例心脏黏液瘤病例。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诊,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黏液瘤摘除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1例,室缺修补术1例。结果:体外循环转机26~6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1~48min,1例死亡(1·9%)。随访46例,时间9个月~11年,心功能(NYHA分级):Ⅰ3例,Ⅱ31例,Ⅲ17例,2例复发,复发率3·9%。结论:在体外循环下经右房房间隔切口行心脏黏液瘤摘除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应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进行,应注意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53.
目的总结外伤性脾破裂行脾部分切除的手术操作经验。方法回顾1999年3月至2005年7月因外伤性脾破裂行脾部分切除术的2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病人的一般情况、手术方式,对其中6例手术失败的病人总结经验,改进手术操作技巧。结果6例中转改脾脏全切术,18例顺利完成了脾部分切除术,在出院前行彩超检查,提示全部病例残脾动静脉血流通畅,无脾坏死。结论在熟悉脾脏血管解剖,熟练掌握手术技巧后,可以增加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大鼠胰腺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 应用4~6周龄雄性SD大鼠常规方法提取、培养、鉴定BMSCs。6~8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移植组、每组20只。模型组逆行胆管注射牛磺胆酸钠制备SAP动物模型,移植组在造模成功后6h尾静脉注射BMSCs,对照组注射等量PBS。3d后提取胰腺组织和血清,检测胰腺组织丙二醛、超氧化物岐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活性氧簇水平,分别检测血中炎症因子水平和淀粉酶活性,通过病理评分评估胰腺的损伤。结果 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病理评分、血淀粉酶、MDA和ROS水平明显增高(P<0.01),CAT和SOD活性降低(均P<0.01)。经BMSCs治疗后,病理评分、血清淀粉酶、MDA和ROS水平均较SAP模型组降低(均P<0.05),SOD和CAT活性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 BMSC能明显改善SAP大鼠胰腺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55.
一般资料 老年男尸 ,行胸部局部解剖时发现 :主动脉弓延续为胸主动脉处自T5处渐移向右侧 ,并沿脊柱右前方下行至T9处渐转向左侧 ,胸导管自膈主动脉裂孔处向上行走 ,于T10 -12 走行于脊柱右前方 ,食管右侧 ,奇静脉左侧。于T5-9段走行于主动脉前方及食管右侧 ,向上出胸廓上口 ,经右侧锁骨下动脉前方注入右静脉角 ,解剖左侧 ,未发现有胸导管。讨 论 胸导管以单干型多见 ,约占 84 6 6 % ,其中以注入左静脉角最为恒定 ,但也有双干型、分叉型等 ,于左、右位型时胸导管可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本例为单干型 ,且直接注入右静脉角 ,较少见。…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配体3(CCL3)水平是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方法 82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76例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症妇女,80例育龄健康妇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全髋、股骨颈和腰椎L1-L4骨密度;使用商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血清CCL3水平;同时检测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1型交联的羧基末端端肽(CTX-1)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视觉模拟评分和OSwestry残疾指数评分用于评估临床严重程度。结果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组患者血清CCL3水平明显高于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症组[(40.9±15.1) pg/mL vs (24.2±8.7) pg/mL,P<0.001]和对照组[(40.9±15.1) pg/mL vs (23.9±9.1) pg/mL,P<0.001]。血清CCL3水平与全髋(r=-0.345,P=0.002)、股骨颈(r=-0.329,P=0.003)和腰椎L1-L4(r=-0.354,P =0.001)的骨密度呈负相关,与视觉模拟评分(r=0.413,P<0.001)和OSwestry残疾指数(r=0.360,P<0.001)呈正相关。此外,血清CCL3水平与肿瘤坏死因子-α(r=0.305,P=0.005)、白细胞介素-6(r=0.288,P=0.008)、CTX-1(r=0.371,P<0.001)和TRACP-5b(r=0.317,P=0.004)密切相关。在调整了体重指数和年龄后,所有的相关性仍然显著。结论 CCL3可能是一种有用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全身麻醉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循环、应激、炎症反应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80例于全身麻醉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分为腹横肌组和硬膜外组,各40例。腹横肌组给予全身麻醉+腹横肌平面阻滞,硬膜外组给予全身麻醉+硬膜外阻滞。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不同时刻[入室即刻(T1)、气管插管5 min(T2)、建立气腹5 min(T3)、术毕(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情况,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及术后24 h舒芬太尼的用量,术后不同时刻[麻醉复苏时(T5)、术后6 h(T6)、术后24 h(T7)、术后48 h(T8)]的疼痛和镇静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2、T3、T4时刻的MAP、HR、Cor、NE水平与本组T,时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横肌组T3、T4时刻的MAP、HR、Cor、NE水平均低于硬膜外组(P<0.05)。两组患者T4时刻的血清CRP、IL-6含量均高于本组T,时刻(P<0.05)。腹横肌组患者术中的丙泊酚、瑞芬太尼使用量及术后24 h的舒芬太尼使用量均明显少于硬膜外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刻的Ramsay镇静评分(R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横肌组患者术后T5、T6、T7时刻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均低于硬膜外组(P<0.05)。术后24 h内,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横肌平面阻滞辅助全身麻醉在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硬膜外阻滞,其能保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对术中循环、应激、炎症反应的影响相对较小,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感,对术后舒适度的影响较小,且未增加术后24 h内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8.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并发胃瘫的诊疗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胃瘫是食管癌、贲门癌术后的早期并发症之一,以胃排空时间延长为临床特征。近年来有关胃瘫的报道呈增多趋势。我院胸外科自2001年1月~2004年1月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768例,术后发生胃瘫31例,行非手术治疗后均治愈。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临床资料31例胃瘫中,男性20例,女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虎杖苷(PD)相关单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小鼠肝脏脂质沉积的作用。方法 2021年1月至6月,采用高脂高糖喂养将SPF级昆明雄性小鼠(4~6周龄,15~19 g)构建NAFLD小鼠模型,并以常规饲养作为对照(NC组),将小鼠模型分为高剂量组(HFD+200PD组)[200 mg/(kg·d)]、中剂量组(HFD+100PD组)[100 mg/(kg·d)]、低剂量组(HFD+50PD组)[50 mg/(kg·d)]和模型组。模型组和NC组均采用等剂量生理盐水进行灌胃,均连续给药4周。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检测肝脏形态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SREBP-1c、ACC、FAS、Akt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AMPK、AMP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并常规检查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表达水平。结果 HFD+200PD组P-AMPK、AMPK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HFD+100PD组、HFD+50PD组和模型组[(0.89±0.02)比(0.78±0.02)、(0.68±0.03)、(0.53±0.12)和(0.84±0.02)比(0.67±0.03)、(0.58±0.04)、(0.47±0.06),均P<0.05],且HFD+100PD组显著高于HFD+50PD和模型组,但4组均显著低于NC组(均P<0.05)。HFD+200PD组SREBP-1c、ACC、FAS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HFD+100PD组、HFD+50PD组和模型组,而Akt mRNA显著高于HFD+100PD组、HFD+50PD组和模型组(均P<0.05)。HFD+200PD组TC、TG和LDL-C表达量显著低于HFD+100PD组、HFD+50PD组和模型组(均P<0.05),且HFD+100PD组显著低于HFD+50PD组和模型组,但4组均显著高于NC组(均P<0.05)。结论 PD可通过调控AMPK信号通路和抑制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善NAFLD小鼠肝脏脂质沉积情况。  相似文献   
60.
细支气管肺泡癌临床治疗效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carcinomaBAC)外科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85例BAC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除性别及吸烟外,症状(χ2=21.04)、X线表现(χ2=18.34)、手术方式(χ2=19.21)、切除程度(χ2=11.62)、T分期(χ2=37.58)和淋巴结转移情况(χ2=70.44)等均对5年生存率有显著影响,P<0.001。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只有症状、切除程度和淋巴结分期影响手术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P<0.05。结论:没有症状、淋巴结分期早及根治性手术切除的BAC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