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目的观察自制可移动垂直悬吊系统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收治的13例股骨干骨折患儿均采用自制可移动垂直悬吊系统牵引复位,二期改用支具外固定治疗。随访患儿患肢功能,观察患儿术后恢复效果。结果 13例患儿均获随访,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患儿随访时间为5~13个月,平均8.2个月;住院时间2~5 d,平均3.1 d。X线片提示患儿在骨折后44~68 d达到临床愈合,平均55.2 d。13例患儿中,因皮牵引出现张力性水泡1例,健侧肢体皮肤牵引脱落1例。末次随访时患儿患肢功能良好,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均为优。结论自制可移动垂直悬吊系统联合支具对儿童股骨干骨折治疗效果较好,可缩短患儿住院时间,且舒适方便。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不同植骨融合材料在兔腰椎椎体间脊柱融合的愈合情况,探讨不同的植骨材料替代自体骨用于腰椎椎体间融合的可能性。方法试验组分5组:空白对照组、自体骨组、同种异体骨组、生物陶瓷+自体骨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复合体组。椎体间移植后4、8、12周,通过大体观察、手法检测、影像学、生物力学和组织学方法评价脊柱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2周,大体及手法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不能自行达到脊柱融合,融合率为0%(0/12);自体骨组脊柱融合率为83.3%(10/12);同种异体骨组为66.7%(8/12);生物陶瓷+自体骨组融合率为66.7%(8/12);rhBMP-2复合体组为100%(12/12),组织学显示成骨早,新骨形成量大,降解快,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自体骨组与同种异体骨组和生物陶瓷+自体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BMP-2复合体组优于其它组(P<0.05)。结论同种异体骨、生物陶瓷+自体骨、rhBMP-2复合体均能替代自体骨行脊柱椎体间融合,rhBMP-2复合体更能促进脊柱愈合,提高脊柱愈合的生物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34.
研究长时间大强度游泳训练对大鼠大脑皮质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大脑皮质微循环变化与VEGF表达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为深入研究大脑微循环与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发生机制提供基础实验资料.采用VEGF免疫组化染色和Ⅶ因子免疫荧光染色用Nikon&Spot计算机图像自动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长时间大强度游泳训练可以加强大鼠大脑皮质特异部位的VEGF表达;(2)内皮细胞VEGF阳性表达和神经元的阳性表达以及微血管面积三者之间存在同步关系;(3)VEGF在大脑皮质微血管的作用可能以改变内皮细胞通透性功能为主,而在神经元表达的VEGF可能具有某种神经内分泌功能,参与了改变大脑皮质局部微循环的过程.  相似文献   
35.
陈国栋  贾龙  王振东 《新中医》2017,49(11):63-66
目的:观察运用五味消毒饮合补肾活血方联合抗菌素预防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减少胫腓骨骨折术后预防感染应用抗菌素的用量及疗程的方法。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胫腓骨骨折患者60例,根据SAS软件随机程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五水头孢唑啉钠2.0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每天2次,连用3~5天;治疗组用药剂量及每天次数与对照组相同,只连用3天,在此方案的基础上从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中药汤剂五味消毒饮合补肾活血方,早、晚各1次,连用2周(出院后继续服用)。监测并记录2组患者术后第1、3、7天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等血象指标并随访患者创面愈合情况。结果:对照组各项炎症指标术后第1、3、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第1天与第3天,第1天与第7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项炎症指标术后第1、3、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指标各时间段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第7天各项炎症指标WBC、NEUT、ES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创面愈合及感染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味消毒饮合补肾活血方联合早期使用抗菌素控制感染可以达到术后常规使用抗菌素相同的预防治疗效果,且对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沉等炎症指标的改善更明显,感染趋势得以更好控制,创面愈合后期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抗菌素的抗菌作用,避免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性等不良反应的出现,且对于促进患者创面愈合及控制感染率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腰椎全椎板截骨回植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我院1994年2月~2001年12月行椎板截骨原位回植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52例,随访时间56个月~122个月,平均83个月。通过对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ODI指数,腰腿痛VAS评分,影像学进行随访评估。结果手术时间40~230min,平均97min。术中失血量75~254ml,平均96ml。JOA评分:术前14.2±3.9分,末次随访时24.3±2.8分;ODI指数:术前64.6±10.3%,末次随访时18.5±5.4%;VAS:术前7.4±0.7分,末次随访时1.8±0.5分,JOA好转优良率(80.2%)。手术前后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平片示椎板骨性融合良好,过屈位无后方椎间隙加宽,无脊柱不稳现象;CT检查示12例单侧椎板未愈合,椎管减压满意,未见愈合过程中有骨痂向椎管内生长。患者自觉手术满意率为94.4%。3例患者因症状复发行2次手术,术中观察到椎板下粘连轻微,容易将椎板和硬脊膜分离,术后2例症状消失,1例腰痛症状加重,严重影响生活。结论腰椎椎板截骨原位回植术可明显减少术后腰椎的失稳和手术部位粘连,中远期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37.
38.
胡耀龙  高龙  申昊  乔凯  贾龙  李文强  任斌 《中药材》2023,(6):1348-1352
目的:发现一种新的黄芪根部病害,症状表现为根冠部表皮褐色至黑色、呈龟裂状,定名为黄芪冠腐病。明确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为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患有冠腐病的黄芪典型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结合病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鉴定。结果:基于形态学鉴定共分离得到52株菌株,分为3类病原菌;选取代表性菌株,对rDNA-ITS序列、TEF1-α、β-TUB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并测序后,进行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其中菌株HJ108与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聚为一支;菌株HJ201与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聚为一支;菌株HJ305与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聚为一支。结论:将引起黄芪冠腐病发生的致病菌鉴定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其中木贼镰刀菌分离频率为57.7%,是该病害的优势病原。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活血止痛胶囊对闭合性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2016年01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闭合性膝关节周围骨折手术的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术后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活血止痛胶囊,治疗后评价其对闭合性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局部肿胀程度、疼痛恢复的影响,并随访记录临床指标(肿胀消失时间、骨痂生长时间)差异,并于疗程结束后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肿胀程度比较,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VAS)=0. 0326,P 0. 05; P(肿胀度)=0. 0422,P 0. 05;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 (VAS)=0. 0047,P 0. 01; P (肿胀度)=0. 0022,P 0. 01;治疗组差值与对照组差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231,P 0. 05)。两组患者肿胀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骨痂生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P=0. 0292,P 0. 05。结论术后常规预防感染治疗基础上联合运用活血止痛胶囊对闭合性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疼痛、肿胀等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同时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与单纯术后常规预防感染治疗相比具有更显著的临床疗效,对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0.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脂溶性色素,体内外研究表明具有抗氧化、抗凋亡和抗癌作用。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富含类胡萝卜素的水果和蔬菜等食物能够降低慢性疾病的风险,例如老年性黄斑病变、心血管疾病以及各种癌症。类胡萝卜素通过作用于细胞内信号通路,从而影响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翻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类胡萝卜素的生物活性对预防慢性疾病的调控机制,特别是分子方面相关的蛋白表达和生理研究日趋深入。文章简述了类胡萝卜素在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体内外生理作用以及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