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52篇 |
免费 | 230篇 |
国内免费 | 14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8篇 |
儿科学 | 87篇 |
妇产科学 | 69篇 |
基础医学 | 209篇 |
口腔科学 | 38篇 |
临床医学 | 834篇 |
内科学 | 259篇 |
皮肤病学 | 165篇 |
神经病学 | 84篇 |
特种医学 | 13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281篇 |
综合类 | 1463篇 |
预防医学 | 793篇 |
眼科学 | 33篇 |
药学 | 481篇 |
9篇 | |
中国医学 | 629篇 |
肿瘤学 | 1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6篇 |
2023年 | 132篇 |
2022年 | 137篇 |
2021年 | 157篇 |
2020年 | 139篇 |
2019年 | 94篇 |
2018年 | 93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79篇 |
2015年 | 71篇 |
2014年 | 164篇 |
2013年 | 159篇 |
2012年 | 183篇 |
2011年 | 183篇 |
2010年 | 187篇 |
2009年 | 186篇 |
2008年 | 195篇 |
2007年 | 164篇 |
2006年 | 204篇 |
2005年 | 191篇 |
2004年 | 207篇 |
2003年 | 162篇 |
2002年 | 146篇 |
2001年 | 213篇 |
2000年 | 199篇 |
1999年 | 173篇 |
1998年 | 127篇 |
1997年 | 145篇 |
1996年 | 152篇 |
1995年 | 174篇 |
1994年 | 161篇 |
1993年 | 100篇 |
1992年 | 93篇 |
1991年 | 123篇 |
1990年 | 106篇 |
1989年 | 103篇 |
1988年 | 68篇 |
1987年 | 55篇 |
1986年 | 55篇 |
1985年 | 33篇 |
1984年 | 50篇 |
1983年 | 27篇 |
1982年 | 37篇 |
1981年 | 37篇 |
1980年 | 28篇 |
1979年 | 23篇 |
1978年 | 13篇 |
1965年 | 8篇 |
1959年 | 6篇 |
1956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原治阳明寒呕、厥阴头痛、少阴吐利。虽一方三治,但其主要病机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而不仅是胃中虚寒;因吴茱萸既可温肝又可暖胃,决定了本方功效为温肝暖胃、降逆止呕,而不仅是温中祛寒。 相似文献
82.
氟康唑(fluconazole,FCZ)为三唑类化学合成物,是较新的用于临床的咪唑类抗真菌药衍生物。其特点是制菌谱广,可以口服,吸收完全,组织器官内浓度较高,且有毒副反应小、临床效果好等优点,与其它常用系统抗真菌药相比较,值得推荐。本文介绍了其理化特性及临床疗效等。 相似文献
83.
Wiley在1951年合成了一类毒性较低和口服有效的锑剂硫代水杨酸氯化锑化合物(Ⅰ),我们曾重复制备I_a及I_b,提供动物试验.文献曾报导氨基化合物的锑络合物对动物感染日本血吸虫病有口服疗效.综合文献的结果,我们考虑含有巯基的杂环化合物可能与锑形成较稳定的化合物,这样也许会减轻毒性及副作用,同时口服后可能易于掌握其肠胃道吸收规律,因此,我们用三氯化锑与2-甲基-1,3-二氮茚及2-巯基-1,3-硫氮茚分别在苯中加热,生成相应的含锑化合物Ⅱ及Ⅲ.其结构尚未能肯定. 相似文献
84.
85.
目的了解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评价采取干预措施后的控制效果。方法确定6类手术作为监测对象,分2个监测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了解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本底的感染率,然后采取相应措施如手术患者在门诊做好术前准备以缩短术前住院时间,规范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将手术医生的操作进行危险因素的调整后反馈给手术者等进行干预。第二阶段评价采取相应措施后切口感染控制情况及干预效果。结果 2个阶段共监测手术5128例次,手术部位感染168例次,手术部位感染率为3.28%,干预前后分别为4.59%及2.12%,两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χ2=24.43,P=0.001),干预对结、直肠切除手术和胆囊及胆管手术的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效果明显(P0.05);其他4类手术的手术部位感染率亦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能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6.
白念珠菌,是念珠菌属中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主要寄居于正常人的消化道、阴道、土壤及腐烂植物中。当人体免疫力低下(如恶性肿瘤、糖尿病、静脉导管术、器官移植、抗生索的大量使用等)时,此菌活跃,造成机体的念珠菌感染。白念珠菌的致病原因迄今不十分清楚,以往研究认为可能与三方面因素有关。1.与芽管形成有关。许多学者发现,能产生芽管的菌株毒力强于不产生芽管的菌株。2.与蛋白酶的 相似文献
87.
我们于1998年10月,联合对姜堵市1522名农村小学生进行头面部皮肤病凋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我们选择了姜培市原头癣病高发地区作为头面部皮肤病调查点,普查了大冯乡中心小学、虹西小学、桥头乡中心小学和大杨村小学共1522名小学生,男生837名,女生685外,年龄7-14岁。调查方法所有受检学生均由专业皮肤科医师逐人检查,仔细观察受检学生头、面部有无头癣及其它皮肤病,询问患病儿童生活情况、卫生习惯及家庭内有无特殊头面部皮肤病患者,详细记录后汇总分析。结果受检学生共1522名,未检出头癣患者,其它头面部皮肤病及患病率… 相似文献
88.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以往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病变,近10年的研究表明其具有恶性潜能,锯齿状途径被认为是除腺瘤—癌、炎症—异型增生—癌变、de novo癌途径外新的结直肠癌癌变途径。据最新的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标准,锯齿状病变分为增生性息肉、无蒂锯齿状病变和传统锯齿状腺瘤3种类型。由于锯齿状病变具有相对特异的癌变途径及内镜下特点,本...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 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 TIL)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组织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 2019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术切除的 61 例 TNBC 患者的癌及癌旁组织石蜡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中 PD-L1表达和CD8+ TIL的水平,用卡方检测方法分析TNBC 组织中PD-L1 和 CD8+ TIL 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 系。结果:PD-L1和CD8+TIL在TNB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3.9%(39/61)和32.8%(20/61)。PD-L1表达与TNBC患者的肿瘤 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复发与否有明显关联(均P<0.05),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脉管侵犯以及Ki67表达水平无明 显关联(均P>0.05);CD8+ TIL水平与TNBC 患者的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复发与否有明显关联 (均P<0.05),与患者的年龄、脉管侵犯以及Ki67表达水平无明显关联(均P>0.05)。PD-L1和CD8+TIL水平与患者的无进展生存 期(PFS)及总生存期(OS)具有显著相关性(均P<0.05),PD-L1+ 或者缺乏CD8+ TIL与患者更差的PFS及OS相关(均P<0.05)。结 论:TNBC组织中存在较高水平的PD-L1和CD8+TIL,PD-L1阳性表达或缺乏CD8+TIL与肿瘤侵袭性增加相关,也与患者更差的 PFS及OS相关。 相似文献
90.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关联分析法对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穴位、配伍、分部、经脉、特定穴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85篇,针灸处方285首,涉及腧穴62个,腧穴使用总频次为588。针灸治疗高血压病以太冲、曲池、风池、合谷、足三里、百会为主穴,并随证加减;高频基础方为太冲、合谷、足三里、曲池;腧穴分布以四肢部为主,占53.2%;归经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为主,共计占63.9%;腧穴使用以特定穴为主,占95.7%,高频特定穴有五输穴、原穴、交会穴。结论针灸治疗高血压病基本方为太冲、合谷、足三里、曲池,多从肝经、胃经、大肠经、胆经论治,多选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