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背景:骨形成蛋白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具有很强的诱导成骨能力。目的:对骨形成蛋白功能、信号转导及调控机制及其信号通路异常与人类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10)Medline(1999/2010)数据库,检索词分别为"骨形成蛋白、骨形成蛋白受体、Smad蛋白、信号转导、信号调控"和"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receptors,Smads,Signal transduction,Signaling regulation"。从骨形成蛋白的结构与功能,骨形成蛋白信号传导通路及调控,骨形成蛋白信号通路异常与人类疾病3方面进行总结。共检索到110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47篇文章。结果与结论:骨形成蛋白主要通过Smad依赖性和Smad非依赖性2条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作用,此过程受到细胞内外许多蛋白的调控,此外骨形成蛋白信号通路异常与人类某些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2.
肢体主干动脉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在四肢各种创伤中立于动脉的损伤是最为严重的病损之一,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常可因大量出血而危及生命或因截肢而致残。1989年10月~1999年12月我院救治各类肢体主干动脉损伤 63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取得满意效果。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61例,女性2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47岁,平均26岁。创伤原因:车祸伤34例,锐器伤13例,重物压碾伤8例,机器绞伤6例,反复吸毒穿刺致假动脉瘤破裂2例。就诊时间:最早伤后 2 h,最晚伤后 12 h,平均 5 h。其中 56例有肢体各种骨折,46例有肌肉及邻近软组织广…  相似文献   
53.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是产后产褥期常见并发症之一 ,我院 1996 - 0 1~ 2 0 0 1- 0 1共收治产后 DVT32例 ,对其病因及防治方法探讨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年龄 2 1~ 37岁 ,平均 2 9岁。其中剖宫产后 2 1例 ,产钳助产 5例 ,胎头吸引助产 1例 ,顺产 5例。妊高征 13例 ,胎膜早破 6例 ,胎盘早剥 1例 ,前置胎盘 1例 ,过期妊娠 2例 ,无并发症 9例。体重 5 1~ 77kg。均发生在单侧 ,其中左下肢 2 4例 ,右下肢 8例。本院生产者 18例 ,外院转入 14例。发病时间为产后 4~ 2 4 d。前驱症状 :持续低热 9例 ,患者下肢小腿腓肠肌部酸…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前臂骨间掌侧动脉腕背支尺骨骨(膜)瓣治疗桡骨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前臂背侧设计S形偏尺侧切开,切除桡骨骨折不愈合之硬化骨,以钢板固定骨折端,用带骨间掌侧动脉腕背支血管蒂尺骨骨(膜)瓣移植治疗桡骨骨折不愈合5例,尺骨骨(膜)瓣最小为2·5cm×1·5cm,最大为3.0cm×2·0cm,血管蒂长4~5cm。结果全部病例均在术后3个月出现明显骨痂,术后8个月骨性愈合,上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前臂骨间掌侧动脉腕背支尺骨骨(膜)瓣是治疗桡骨骨不连的一种较好的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55.
人骨膜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的人骨膜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探讨人骨膜细胞自体移植治疗骨不连及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常规细胞培养法行人骨膜细胞体外培养 ,观察其形态特征及超微结构 ;经皮注入体外培养的自体骨膜细胞治疗骨不连、骨缺损。结果 :人骨膜培养活细胞早期呈梭形 ,饱满透明 ,立体感强 ;分裂期呈立方形或短柱状 ;后期由长梭形逐渐变成宽梭和不规则形 ,分泌功能旺盛。电镜观察 :胞体呈梭形 ,膜面有少量微绒毛状突起 ,粗面内质网丰富 ,有大量异噬体等次级溶酶体 ,线粒体体积较小、基质致密有少量嵴。有原代细胞生物形态学特征。治疗骨不连、骨缺损 11处 ,治愈率为 73 % ;骨延迟愈合 4处 ,治愈率为 10 0 %。移植后均无明显全身和局部反应 ,12~ 16周达到骨性愈合。结论 :人骨膜成骨细胞可经体外培养大量增殖 ,且细胞传代进化后 ,其形态学结构与原代细胞无明显差异 ,可用于细胞移植。骨膜细胞移植能促进骨不连、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56.
体外培养骨膜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骨膜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方法采用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骨膜细胞体外培养,并观察其形态特征及超微结构。结果人骨膜培养活细胞光镜下形态:早期新生细胞呈梭形,饱满透明,立体感强;分裂期呈立方形或短柱状;后期由长梭形逐渐变成宽梭和不规则形,分泌功能旺盛。人骨膜细胞电镜超微结构:胞体呈梭形,膜面有少量微绒毛状突起,粗面内质网丰富,有大量异噬体等次级溶酶体,线粒体体积较小、基质致密有少量嵴。具有原代细胞生物形态学特征。结论人骨膜成骨细胞可经体外培养大量增殖,且细胞传代进化后,其形态学结构与原代细胞无明显差异,可用于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57.
黄水云  贝抗胜 《临床医学》2003,23(12):69-70
目的 :探讨截瘫病人骶尾坐骨部复杂性褥疮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9例截瘫合并骶尾坐骨部褥疮病例 ,褥疮面积最大 17cm× 11cm ,最小 8cm× 6cm ,分别应用不同皮瓣修复创面 ,做好术前术后的皮肤和心理护理 ,术后保持正确卧位、加强皮瓣的观察和护理。结果 :9例皮瓣完全存活 ,褥疮均在手术后半月痊愈 ,术后随访半年至 2年 ,无 1例复发。结论 :截瘫合并骶尾坐骨部褥疮患者由于疾病的特殊性 ,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手术后应加强皮瓣的观察和护理 ,有效的皮肤护理措施是防止感染保证皮瓣存活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58.
神经端侧缝合重建皮瓣感觉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建失神经皮瓣感觉功能的方法,探讨神经端侧缝合法重建皮瓣感觉的效果。方法:临床应用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8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组织缺损4例,皮瓣切取时,保留腓肠神经或髂腹股沟皮瓣营养神经近端足够长一段,与皮瓣受区供体神经呈30°~45°端侧缝合,于术后2,4,8,16,24周测皮瓣的感觉、植物神经功能。结果:11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部分坏死,随访4~18个月,皮瓣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部分重建,供体神经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神经端侧缝合法可重建失神经皮瓣的感觉功能,操作简便、有效,对手足外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
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行岛状筋膜瓣临床应用的可靠性,探讨皮瓣转位的范围.方法在小腿后侧设计及切取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筋膜皮瓣,逆行转位修复23例小腿下段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面积最大15cm×10cm,最小6cm~5cm.结果20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远端皮缘浅表坏死,1例部分坏死.结论腓肠神经伴行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例,可以修复小腿下段、踝部、跟后3/4、足背跖骨中部以近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60.
骨膜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骨科学的发展,骨组织缺损治疗这一难题尤显突出,急需一种更为有效的疗法.骨膜中存在能够自我复制并能多向分化的骨祖细胞,在机体损伤时参与组织的修复.骨膜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骨膜细胞注射治疗小范围骨缺损已获得成功.实验表明,在适合的支架材料上,骨膜细胞可在一些特定的细胞因子调控下分化成骨,这些新生骨在组织形态及化学成分上与体内天然骨基本一致,并且能够与天然骨接合并继续生长.探寻合适的支架材料及体外诱导条件,使骨膜细胞能真正实现体外成骨,形态可塑,是骨组织工程临床应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