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4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基础医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77篇 |
内科学 | 9篇 |
神经病学 | 15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31篇 |
综合类 | 78篇 |
预防医学 | 16篇 |
药学 | 14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0篇 |
肿瘤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5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骶管注药术后患者体位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骶管注药术后患者侧卧位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 69例下腰痛合并下肢放射痛患者交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都接受骶管注药治疗,治疗组:34例,骶管注药后采用侧卧位;对照组:35例,骶管注药后采用仰卧位。所有患者注射前、注射后6周接受VPS和OD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的VPS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0007),但两组的ODI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结论骶管注药后患者向患侧侧卧位更能缓解疼痛,应用于骶管注药术中可帮助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患者静脉输液后较好的拔针方法与效果。方法以124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法,双上肢同期用5号半针头穿刺输液,一侧肢体为实验组,拔针后采用肢体抬高法自然止血,另一侧肢体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肢体平置按压法止血,观察肢体抬高拔针法与常规拔针法后皮肤出血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血小板减少患者拔针后采用肢体抬高法1,2,3,4,5min的皮肤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61%、0、0、0、0,常规肢体平置压迫拔针法皮肤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7.10%、25.81%、22.58%、9.68%、3.23%。1-4min两者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5min时两者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血小板减少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采用肢体抬高法能缩短止血时间,提高止血有效率,优于常规肢体平置压迫止血法。 相似文献
43.
脑星形细胞瘤端粒酶活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分析其活性变化在肿瘤不同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76例Ⅰ~Ⅳ级脑星形细胞瘤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作为实验标本;应用端粒重复扩增法(TRAP-ELISA)分别定量检测不同病理类型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另取15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结果76例脑星形细胞瘤患者中,Ⅰ~Ⅱ级者38例,端粒酶阳性者3例(7.9%);星形细胞瘤Ⅲ~Ⅳ级者38例,端粒酶阳性者33例(86.6%).两组端粒酶阳性率之间有显著(P<0.01);两组之间,端粒酶活性定量水平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15例正常脑组织中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结论端粒酶的活性在脑星形细胞瘤中随着肿瘤活性程度的增高而增加.说明端粒酶作为肿瘤标志物在星形细胞瘤良恶性鉴别、恶性程度评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研究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敏检测技术(ATP-TC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52例伴有胸水的NSCLC患者,根据患者及家属治疗意愿分为经验治疗组和药敏治疗组。经验治疗组20例患者根据经验给予(紫杉醇联合卡铂,PTX+CBP)标准方案全身化疗;药敏治疗组32例患者对胸水标本分别进行顺铂(DDP) 、诺维本(NVB) 、紫杉醇(PTX) 、卡铂(CBP) 、健择(GEM)、PTX+CBP、NVB+CBP、GEM + DDP体外药敏检测,根据体外药敏检测结果选用化疗方案,比较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体外药敏试验,单一用药中NVB和PTX对 NSCLC的体外敏感率最高,均为28.1 % ;GEM的体外敏感率次之,为25%;CBP的体外敏感率为21.9%;DDP的体外敏感率最低,为17.6%。联合用药方案显示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GEM + DDP 的体外敏感率最高,达55.9%;PTX+CBP的体外敏感率次之,达50%; NVB+CBP的体外敏感率最低,为40.6%。药敏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65.6%,经验治疗组有效率为4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化疗药物对NSCLC的体外敏感率不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化疗方案可取得更
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6.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A组患者加用5 mg瑞舒伐他汀钙口服,B组患者加用10 mg瑞舒伐他汀钙口服,C组患者加用20 mg瑞舒伐他汀钙口服,1次/d,晚餐后服用。治疗4个月后,对比3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达标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则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均<0.05);C组患者治疗后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和B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则显著高于 A组和B组( P均<0.05);C组患者治疗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达标率(86.67%、83.33%)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56.67%、53.33%,73.33%、73.33%)(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B组为6.67%;C组为10.00%,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与芬太尼对七氟醚术后躁动的预防作用,为临床麻醉选择合适的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纳入该院11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右美托咪啶组、芬太尼组与生理盐水组。所有患者均采用七氟醚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10min右美托咪啶组给予右美托咪啶,芬太尼组给予芬太尼,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观察患者给药后的呼吸循环变化、术后躁动情况、苏醒时间、离开麻醉后恢复室时间。结果右美托咪啶组、芬太尼组躁动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右美托咪啶组躁动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苏醒时间明显低于右美托咪啶组与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啶组苏醒时间短于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离开麻醉后监测治疗室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与芬太尼均能有效降低七氟醚术后躁动率,右美托咪啶的效果最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8.
等离子体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采用经皮髓核成形术(46例)临床效果。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20个月,经皮髓核成形术组平均(13.02±4.03)个月。VAS评分术前、术后差异有显著性(t=-37.163,P=0.000),JOA评分术前、术后差异有显著性(t=-17.653,P=0.000),Williams临床优良率86.7%。结论经皮髓核成形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49.
自方Weissler等在60年代提出由体表测量心脏收缩时间间期来无创伤地评估心脏功能的技术以来,收缩时间间期(Systolio time interval,STI)测量技术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但是由于测量方法、记录和统计手段的繁杂,使得许多研究工作难以进行。我们研制的心血管功能测定仪,通过对心脏舒缩功能以及多参数的相关分析,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本文主要讨论测量方法、仪器原理结构及设计思想,并对部分临床作用情况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6 8例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旁侧型 4 9例 ,旁中央型 11例 ,旁侧型 旁中央型 8例。全部病例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 ,其中 :单一间隙减压髓核摘除术 35例 , 潜式侧隐窝扩大术 11例 ;双间隙减压髓核摘除术 16例 , 潜式侧隐窝扩大术 6例。结果 6 2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 8个月至 5年 ,平均 2 5年。临床症状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 (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 ,优 39例 ,良 15例 ,优良率为 87 1%。结论 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应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 ,结合影像学检查 ,采取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或扩大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 ,侧隐窝狭窄明显时行潜式侧隐窝扩大术 ,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