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徐敏  谢蓉  张现伟  连新福 《新中医》2018,50(8):29-32
目的:探讨唐宋前后中风病古方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华医典·方书类》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用E xc 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唐宋以前共收录治疗中风的方剂(包括宋)516首,唐宋以后6 9 8首,涉及中药29 3种,且唐宋前后使用频率较高的前10味中药均包括防风、肉桂、麻黄、川芎、附子、当归、独活、甘草、天麻、人参,药类频次分析表明唐宋前后使用频次最高的均为解表类药物,分别占使用频次的18.8%、17.5%,其次为补益类、祛风湿类、熄风类、温里类、理血类等;聚类分析唐宋前共获得8个核心药物组合,唐宋后14个,其共同核心组合为全蝎和僵蚕、麻黄和川芎。结论:不论唐宋前后,解表药为治疗中风最常用药,其中防风为治疗中风的第一要药,而外感风邪在唐宋前后中风病发病过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2.
不同海拔地区血清β-AP含量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部分高海拔地区(3310m、4680m)正常人血清β—AP含量以及中度海拔地区(2260m)不同年龄钮的血清β—AP含量变化,分别选择了116例不同海拔地区正常人(分为3组),另选择了229例中度海拔地区不同年龄正常人(分为7组),均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血清β—AP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β—AP含量也明显增高,而增龄与β—AP含量呈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3.
目的:评价检测尿中巯基筛诊宫颈癌前病变、早期宫颈癌、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30例宫颈癌前病变、早期宫颈癌、中晚期宫颈癌、非宫颈部位的7种癌以及宫颈正常或宫颈良性炎症妇女,采用子宫颈癌快速自检试剂盒(fast self test—SH for screening cervical cancer,FST—SH)检测其尿中巯基。结果:特异度为94.86%;阳性率、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阳性似然比,在宫颈癌前病变组为35.71%、87.42%、50.00%、91.11%、0.31、6.95;在早期宫颈癌组为65.87%、87.77%、80.58%、89.78%、0.61、12.82;在中晚期宫颈癌组为80.54%、90.24%、88.17%、91.11%、0.75、15.67:在非宫颈部位的7种癌组为12.41%、60.78%、62.96%、60.59%、0.07、2.41。结论:采用子宫颈癌快速自检试剂盒测定尿中巯基筛诊宫颈癌前病变、早期宫颈癌、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阳性率显著高于非宫颈部位的7种癌(P〈0.01),且灵敏度随着病情加重而升高(r=0.99,P〈0.05)。根据阳性结果判断为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患者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阳性预测值及阳性似然比。根据阴性结果区分为非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患者时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因此,该方法适用于筛诊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但不适用于筛诊非宫颈部位的7种癌。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巩膜小切口手法分核白内障摘除术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间共收治的82例90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1例44眼和对照组41例46眼,对照组行常规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组行巩膜小切口分核白内障摘除术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30个月,并对比两组的视力、眼压、散光、和术后并发症:后囊膜混浊、虹膜部分后粘连、瞳孔轻度上移、角膜水肿的情况.结果:两组均未见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治疗组在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经X2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巩膜小切口手法分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效果明显,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5.
拉梅兹分娩法配合分娩球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拉梅兹分娩法配合分娩球辅助分娩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170例初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产程中应用拉梅兹分娩呼吸技巧法配合分娩球进行分娩,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分娩。观察两组疼痛、总产程、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率及产后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疼痛情况明显减轻,总产程时间缩短,催产素使用率降低,自然分娩率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O.01)。[结论]初产妇临产后应用拉梅兹分娩呼吸技巧法配合分娩球干预能减轻疼痛,缩短总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126.
谢蓉  杜欣 《中国医师杂志》2003,5(6):783-784
红白血病是以原始红系及髓系的恶性增殖为特征的疾病。它的发病率相对较低,本文总结1990年至1999年在我科接受诊治的11例初诊的红白血病(AML-M6),以探讨其临床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27.
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的感染是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该并发症发生率为0.5~12.6%。感染一经发生,轻者影响疗效,重者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从多个环节采取措施抗御术后感染,无疑会对达到预期的起搏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自1990年始至1992年4月共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15~75岁。适应症为病窦综合征(11例)、Ⅱ°Ⅱ型及Ⅲ°房室传导阻滞(9例)。病因为冠心病(14例),高血压病(2例),重症心肌炎(3例),心肌病(1例)。术后无一并发感染,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术前认真准备、严格消毒…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探讨内皮素(ET)在中度海拔地区偏头痛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100 例中度海拔地区偏头痛患者血浆和脑脊液ET 1 含量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偏头痛患者(先兆型及无先兆型)发作期血浆及脑脊液的ET 1 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 0.05);先兆型发作期ET 1 升高更明显(P< 0.05);发作后随时间推移、头痛缓解则血浆及脑脊液的ET 1 含量逐渐下降,头痛完全缓解后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P 均>0.05)。结论:ET 1 可能通过缩血管作用或作为一种神经激素在中度海拔地区偏头痛发作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9.
目的:探讨基于DSA证实的脑血管狭窄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收住的174例基于DSA证实的脑血管狭窄患者,采用现场调查方式,调查工具为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对判定结果进行整理,并进行数据录入分析。结果:174例脑血管狭窄患者中,痰湿质68例,占39.08%、瘀血质42例,占24.14%、阴虚质30例,占17.24%,位居所有体质的前三位。不同程度血管狭窄患者间、单支和多支间、前循环和后循环间以及不同性别血管狭窄患者体质分布差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湿质、瘀血质、阴虚质为脑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通过生活习惯的改变或中医中药的干预纠正偏颇体质,从而达到预防脑血管狭窄,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0.
健脾化痰类方治疗高脂血症痰浊证疗效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运用Meta分析对中医健脾化痰类方治疗高脂血症痰浊证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近5年(2011年1月1日—2016年7月30日)公开发表的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痰浊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相关文献,筛选符合条件的文献并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3软件对文献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8个,包括688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健脾化痰类方治疗高脂血症痰浊证临床有效率优于西药治疗[OR=1.9,95%CI(1.23,2.94),Z=2.89,P=0.004];对中医证候改善的疗效中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OR=9.65,95%CI(5.56,16.73),Z=8.07,P0.000 01];在降低甘油三酯(TG)方面,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SMD=-0.02,95%CI(-1.47,-0.16),Z=2.45,P=0.01];而在调节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方面,中药组与西药组疗效相当(P0.05);在安全性方面,中医组与西药组相当(P0.05)。[结论]健脾化痰类方治疗高脂血症痰浊证有一定的综合疗效,健脾化痰或可作为高脂血症痰浊证的基本治疗原则广泛推广,临证加减。本次研究纳入文献质量较低,仍需大量高质量的RCT研究文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