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0篇
肿瘤学   9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区域射频热疗同步靶动脉持续热灌注化疗治疗32例中晚期胃癌的临床初步疗效。方法:对32例中晚期胃寞癌、贲门癌患者经区域射频热疗同步靶动脉热灌注化疗。每名患者至少2个周期的联合治疗。将患者在DSA下行腹腔动脉造影,有肝转移且肝肿瘤血管丰富者,将MMC12—16mg加入超液态碘化油8~20ml中进行肝动脉栓塞。而后将导管放置在所需靶动脉(腹脉动脉)内,局部包扎、固定后,将病人送至热疗室,用热疗频率40.68MHz,电容式加热,电板直径25~30cm,入射功率500—700W,反射功率2~5W。加热15分钟后经导管缓缓注入加热至50℃左右的化疗药物,方案:艾恒150mg或DDP80mg,5-FU1000mg,未进行栓塞者加用MMC12~16mg,总容量160ml,热化疗每次持续一小时。4—6周进行下一疗程,每疗程3—6次热疗。结果:病灶近期疗效以CT或胃镜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评价标准,CR1例,PR21例,总有效率68.78%。结论:区域射频热疗同步靶动脉热灌注化疗是治疗中晚期胃癌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提高近期治疗效果和改善生活盾量.  相似文献   
12.
射频消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10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于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行RFA联合PVP或单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362例,选择其中具有完整资料的2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RFA联合PVP组(A组)105例,153节椎体;单纯PVP组(B组)121例,190节椎体.比较患者疼痛缓解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骨水泥的外漏率、外漏类型,采用R×C列联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疼痛缓解根据WHO标准,A组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的有效率为分别为83.8%、86.9%、87.2%和82.2%;B组同期有效率分别为81.0%、83.6%、84.1%和80.5%,经配对t检验,术后随访时间段两组患者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P<0.05),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骨水泥外漏发生率分别为17.6%和37.4%,采用C列联表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未出现神经根压迫症状,B组有3例患者出现神经根压迫症状,用激素、脱水、止痛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 RFA联合PVP与单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均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两组术后疗效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骨水泥外漏少于B组,PVP之前行RFA可减少骨水泥外渗.  相似文献   
13.
自1979年Spigos首先采用部分脾栓塞术(PSE)治疗脾亢获得成功以来,这一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临床犤1~3犦,现将我院1997年6月以来治疗的20例结果报告如下,并就有关问题加以探讨。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总数20例,肝癌伴脾亢(HCC-HS)18例,其他继发性脾亢2例。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45~64岁,病程1~5年。大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月经量增多。术前白细胞平均值为2.9×109/L,血小板平均值为3.9×109/L。其中2例行2次治疗。随访0.5~3年。二、治…  相似文献   
14.
定量PCR检测肝细胞癌患者血浆循环DNA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背景与目的:血循环DNA是一种新的肿瘤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标志物.本研究运用定量PCR技术检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血浆循环DNA含量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72例HCC患者术前血浆样本,37例肝良性病变(肝硬化以及慢性肝炎)和41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浆样本,纯化血浆循环DNA,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血浆DNA水平进行检测.应用接受者操作特性(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分析血浆循环DNA在HCC诊断中的价值.结果:HCC中位血浆循环DNA浓度(173 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9 ng/mL)和肝良性病变组(46 ng/mL)(P<0.001);其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分别为0.949和0.874.而HCC血浆DNA浓度也显著高于肝硬化及慢性肝炎患者(P=0.001),AUC为0.703.以18.2 ng/mL作为诊断HCC的临界值,其诊断特异度为90.2%,敏感度达90.3%;与血清AFP联合检测可提高HCC诊断效率,AUC上升至0.974,其诊断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5.1%和94.4%.伴肝内播散或脉管癌栓HCC患者的血浆DNA浓度(261 ng/mL)明显高于不伴肝内播散灶或脉管痛栓患者(142 ng/mL,P=0.035).结论:定量PCR技术可精确定量血浆循环DNA浓度;血浆DNA分析对于HCC诊断,预测肿瘤转移潜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介入化疗应用于宫颈癌已有多年的历史,主要用于巨型、Ⅱb期的宫颈癌患,以缩小肿瘤体积,为手术创造条件。本院自1999年4月~2003年1月对22例宫颈癌患行介入化疗,以观察介入化疗在宫颈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经动脉插管双期螺旋CT扫描的方法,对胰头癌的可切除性进行评价。方法;对18例胰头癌行经动脉插管后双期螺旋CT增强扫描,动脉期扫描时间为10s,门静脉期50s,扫描速度2.5ml/s,造影剂为欧乃派克300或优维显30030ml,用0.9%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通过留置导管注入造影剂于肠系膜上动脉。扫描结果和经静脉双期扫描进行对比。结果:18例胰头癌,可行根治切除3例,不可根治切除15例。对于3例可行根治切除的,两种方法均做出了正确判断,15例不可根治手术者经动脉插管双期螺旋CT扫描作出了正确判断,而经静脉双期扫描只正确判断了12例。估计手术无法切除率经动脉双期扫描为83%(15/180,经静脉双期扫描为67%(12/18)。在判断胰周血管是否受侵的准确性方面,经动脉插管法优于静脉法。结论:经动脉插管双期螺旋CT扫描能够较经静脉双期扫描更准确地评价胰头癌的情况,有利于肿瘤可切除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栓塞治疗急性大咯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栓塞术治疗急性大咯血的意义。方法对8例急性大咯血患者进行选择性支气管造影及栓塞治疗。均用明胶海绵加丝线段交替栓塞。结果3例肺癌患者术后咯血量明显减少,3天后完全停止,1例1月后复发再次栓塞止血。其余病例术后咯血即刻止血。所有病例随访6月以上均无复发。结论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为控制急性大咯血有效、安全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18.
溶栓治疗外周动脉血栓,早年多采用静脉滴注链激酶治疗,成功率低。20世纪80年代改用动脉内局部溶栓,成功率高达92%以上。但该法多用于肢体大中动脉内溶栓,而用于肢体小动脉内溶栓者极少。1999年,我科应用经股动脉穿刺桡动脉插管,治疗1例手指动脉血栓,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患者 女性,48岁。主诉近23年来反复头痛、头昏。血压在230/130mmHg~160/100mmHg(1kPa=75mmHg)之间,用降血压药物维持。入院前6年查空腹血糖为11.3mmo1/ml,经降血糖治疗,血糖维持在8mmo1/m1左右,尿糖(-~ )。4个月前CT检查示:左肾上腺肿瘤,于1999…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及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PTCD及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12例,选择其中具有完整资料的7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PTCD19例,胆道引流及胆道支架植入治疗59例。评价其手术成功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78例经皮肝穿刺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周总胆红素平均水平从术前的(373.2±150.7)μmol/L降至(135.6±60.7)μmol/L(P〈0.001),肝功能改善明显。总体有效率为88.46%(69/78),平均生存时间为10.7个月。结论 PTCD联合胆道支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手段,可有效改善肝功能,为进一步治疗肿瘤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survivin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化疗前后的表达、细胞凋亡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无锡市第四医院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行动脉灌注化疗(A组)静脉化疗(B组)+手术治疗且临床分期为Ⅰb~Ⅱa期宫颈癌40例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检测治疗前后各组survivin蛋白表达率和表达量。结果:(1)宫颈癌的总有效率A、B两组分别为70.00%和55.00%,A组与B组对宫颈癌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B两组治疗后宫颈癌组织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量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P<0.01,B组P<0.05);A组与B组的survivin阳性表达量下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宫颈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AI)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P<0.01,B组P<0.05);A组与B组的AI增高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B两种治疗法均可降低宫颈癌survivin蛋白的表达率和表达量、提高AI,但A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