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肛门直肠测压(anorectal manometry, ARM)是一种非侵入式的利用压力检测装置对肛管直肠运动反射进行检测的临床检查。先天性巨结肠及巨结肠同源病在儿童中发病率高, 临床上对于其诊断与治疗的讨论日益激烈。近年来ARM以创伤小、无辐射、快速便捷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先天性巨结肠及巨结肠同源病的诊治和研究中, 但其诊断价值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阐述近年来ARM在先天性巨结肠及巨结肠同源病诊断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分析ARM的缺陷和不足, 为ARM的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2.
男患,25岁,以突发右腹股沟区肿物伴疼痛5天来诊。5天前于抬重物时突发右下腹疼痛,并出现一7cm×4cm大小肿物,疼痛明显,呕吐数次,腹不胀,肛门排气、排便正常,无发热。查体:一般状态好,表情痛苦。右腹股沟区一5cm×7cm大小椭圆形肿物,表面光滑,张力高,压痛,下极达右耻骨结节,未进入阴囊,以“右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收住院。入院后急诊手术,取常规斜疝修补之斜行切口,剪开腹外斜肌腱膜后即见肿物,切开囊壁,壁较厚,见囊内充满淡黄稀薄之脓性液,吸出150ml,脓腔经内环延伸入腹腔,脓肿壁与精索稍粘连。… 相似文献
43.
自 1998年墨西哥DeLaTorre[1] 对先天性巨结肠首次开展了不借助腹腔镜经肛门行Soave手术后 ,我国近年也相继在各地开展 ,施诚仁[2 ] 在 2 0 0 1年 5月厦门会议上作了总结。我们自 2 0 0 0年 4月始对经肛门手术进行了改进 ,效果满意 ,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先天性 相似文献
44.
45.
二氧化碳气腹对小儿呼吸和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腹腔镜手术时二氧化碳气腹对其呼吸和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小儿腹腔镜手术的患儿分成婴儿组(A组)和幼儿组(B组),选择开腹手术患儿作为对照组(C组),连续监测记录围手术期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SBP/DBP)、血气分析结果(pH、PaCO2、PaO2、SpO2).结果:A组、B组气腹后20min SBP/DBP、PaCO2 明显高于气腹前,(P<0.05),气腹后60min pH值明显高于气腹前(P<0.05).A组气腹后20min与C组插管后45min相比SBP/DBP、PaCO2、pH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氧化碳气腹对婴幼儿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47.
经肛门行改良Swenson巨结肠根治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对7年来所做的143例手术做一总结回顾.方法 143例经钡剂灌肠、直肠测压或直肠活检确诊.患儿取截石位,经肛门插入一把卵圆钳,于耻骨结节(腹膜返折)上方钳住直肠壁下牵将直肠套叠翻出,在翻出的直肠内壁处缝合牵引线两圈,于两圈线间全层切断直肠.远端后壁全层游离,并背切至齿状线上0.5~1.0 cm,前壁游离至齿状线上方2.5~3.5 cm,近端边下牵边游离,切除病变肠管.近远端行双层吻合,吻合口呈心形.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70 min,平均出血量10 ml,无中转开腹,术后不需扩肛,术后1个月平均排便2~3次/d,术后3个月平均排便1~2次/d.1例因术中背切远端直肠后壁过于靠近齿状线,术后出现轻度便失禁,经再次缝合内括约肌痊愈;1例术后5 d出现吻合口后壁撕裂、血便,经保守治疗痊愈;4例发生小肠结肠炎,保守治疗痊愈.1例术后复发,经再手术治愈.结论 经肛门巨结肠根治结直肠全层吻合术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术后效果好. 相似文献
48.
本文结合我们自1991年5月~1993年7月经治的腹膜返折下直肠损伤3例病人,总结了对腹膜返折下直肠损伤的治疗体会。我们认为这类病人关键是一期原位修补。一期修补,可去除污染源,减少并发症,总结适应证:①通过术前检查,确定直肠损伤位置较高,在返折附近;②创口新鲜,创缘挫灭轻;(3)直肠后壁或侧壁的损伤。其次是术后的双冲洗,即冲洗远端结直脑,冲洗直肠损伤周围。第三为双引流,即骶前经左下腹腹膜外及尾骨与直肠间各放一枚胶管引流。术后连续3天以甲硝唑250ml自腹膜外引流管注冲洗,于尾骨前引流管排出,双冲洗及双引流对防止直肠损伤后并发证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9.
目的分析小儿骶尾部畸胎瘤恶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至2009年沈阳儿童医院外科收治的小儿骶尾部畸胎瘤32例,及1991年至2009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小儿骶尾部畸胎瘤41例,对诊断时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囊实性,肿瘤大小,临床分型,血清AFP值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证实患儿诊断时的年龄、性别、临床分型、肿瘤囊实性是小儿恶性骶尾部畸胎瘤相关的危险因素,而与肿瘤的大小,血清AFP值无关。结论年龄小,男孩,实性肿瘤,临床分型为III型或IV型的是小儿恶性骶尾部畸胎瘤的危险因素,术后根据病理结果进行药物辅助化疗,并长期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腹腔镜辅助肛门直肠成形术(LAARP)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了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采用LAARP高位肛门直肠畸形10例,并与2002年1月之前行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PSARP)的12例患儿临床情况进行比较.所有患儿均在新生儿期行结肠造口术.LAARP组在3~5岁、PSARP组在6~8岁时,所有患儿的直肠肛门功能通过Kelly排便功能评分法(6分法)以及肛门直肠测压法进行评价.结果 LAARP组行肛门直肠功能评价的平均年龄为(47.2±8.3)个月,低于PSARP组的(74.5±9.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RP组与PSARP组Kelly排便功能评分分别为3.7±0.9与3.4±0.8;二组肛管静息压、肛管高压带长度十分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期随访研究表明,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LAARP可获得满意的排便控制效果,但LAARP与PSARP对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还有待于长期随访的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