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44篇
神经病学   7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探讨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表达的变化,揭示短暂缺血时神经系统发生内源性脑保护的机制。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以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PT-PCR)技术,检测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脑内Epo的表达变化。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Epo蛋白在脑内表达广泛,主要颁布在缺血侧基底节区、海马和部分皮层。在缺血再灌注1h和6h,基底节区Epo蛋白和mRNA表达较高,再灌注12h,基底节区Epo表达减少,额顶皮质Epo表达增加,再灌注24h,额顶皮质Epo表达达到高峰,48h开始下调。因此,促红细胞生成素在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表达的变化,可能是机体发生内源性脑保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72.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蛋氨酸合成酶基因A2756G多态性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蛋氨酸合成酶(MS)基因A2756G多态性.方法:运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对5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50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MS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组MS A2756G 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8.9%、10.7%和0.4%,A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4.2%和5.8%.对照组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4.6%、15.0%和0.4%,A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2.1%和7.9%.2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基因A2756G多态可能不足以构成河南汉族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中的一个独立的遗传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73.
脑膜癌病(meningeal carcinomatosis,MC)临床上并不常见,是恶性肿瘤颅内转移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波及软脑膜,蛛网膜及硬脑膜,占颅内转移瘤的4%[1].1996年9月至2006年10月,作者共诊治MC患者39例,现将其脑脊液细胞学变化特征与诊断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7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nic attack,TIA)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梗死的危险预警信号,需要紧急评价和处理.文章就TIA的定义及其演变、TIA预后评价量表的发展史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7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卒中的危险预警信号。至今尚无公认的对卒中风险预测价值高的TIA的生物学标志物。寻找快速而准确的TIA后卒中风险的生物学标志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应激激素、炎症因子、血栓形成因子等方面对TIA后卒中风险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行综述,并简要介绍基因测序及代谢组学等方法在TIA后卒中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76.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脑梗死患者(CI)内皮细胞性一氧化氮合酶(ecNOS)基因内含子4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的多态性.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217例脑梗死患者的ecNOS基因内含子4VNTR,并与256例正常对照(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腔隙性脑梗死45例.结果:CI组VNTR基因型的频率为bb 82.95%,ab15.67%,aa 0.46%,bc 0.92%;对照组中基因型的频率为bb 82.81%,ab 16.02%,aa 0.39%,bc 0.78%.2组各基因型频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等位基因的频率在患者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29%,8.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基因型频率和a等位基因的频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NOS基因VNTR的多态性与脑梗死可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77.
目的探讨脊髓受累的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SCI)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预后。方法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21年11月收治的1例PRES-SCI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 对已报道的38例PRES-SCI患者及本例患者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39例PRES-SCI患者(包括本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79.5%, 31/39)、视力障碍(79.5%, 31/39)、呕吐(46.2%, 18/39)、意识障碍(38.5%, 15/39)、肢体无力(28.2%, 11/39)、癫痫发作(23.1%, 9/39)。97.4%(38/39)的患者有血压明显升高。影像特征性表现为以中央灰质受累为主的长节段脊髓病变, 89.7%(35/39)的脊髓病灶起源于延髓颈髓交界处, 病变累及椎体所对应的脊髓节段数中位数为9(最短为4, 最长为全脊髓)。38例合并颅脑病变, 最常累及的部位为延髓(82.1%, 32/39)、枕叶(46.2%, 18/39)、脑桥(43.6%, 17/39)、顶叶(41.0%, 16/39)、小脑(38.5%, 15/39)。38例完成随访的患者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