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44篇
神经病学   7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与血清尿酸(Uric acid,UA)、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相关性,以及血清UA、HCY水平与PD是否合并认知障碍、不同的临床亚型、病情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PD患者114例,正常对照123例,详细收集其...  相似文献   
102.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增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并与30例脑动脉硬化患者及2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脑梗塞患者TNF水平明显增高,脑梗塞组TNF为7.19±1.67ng/ml,脑动脉硬化组为2.30±1.06ng/ml,正常对照组为1.41±0.23ng/ml。脑梗塞组与脑动脉硬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重型脑梗塞患者血清TNF含量亦较轻型患者显著增高。重型TNF含量为11.32±1.43ng/ml,轻型为6.90±1.50ng/ml(P<0.05)。提示TNF参与脑梗塞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脑梗塞患者血清TNF含量测定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治疗及预后的一项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3.
AQP4与脑水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通道蛋白(AQPs)广泛分布于机体不同组织器官中,脑组织中的水通道蛋白主要为AQP4。AQP4蛋白主要在星型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内表达,尤其在于毛细血管和软脑膜直接接触的胶质细胞上及血管周表达丰富,AQP4的分布特点与其功能密切相关,可能是脑脊液重吸收、渗透压调节、脑水肿形成等生理、病理过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AQP4可为脑水肿及水代谢疾病提供分子水平的理论依据,同时为临床治疗脑水肿及水代谢疾病提供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4.
背景近年来对于缺血半影区的研究,涉及脑组织血流量、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率、细胞凋亡以及相关蛋白质表达等多个方面,然而对于 DNA单链与双链损伤的动态分布研究很少. 目的研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时, DNA损伤随再灌注时程在各脑区的动态分布情况. 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 地点和对象本实验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完成;选择健康纯系 Wistar大鼠 28只,体质量 200~ 230 g,雌雄各半,所有动物均由同济医学院动物饲养中心提供. 干预用线栓闭合大鼠大脑中动脉 30 min,然后分别再灌注 30 min, 1, 2, 4, 6, 12, 24, 48 h.采用原位 PANT( DNA聚合酶 I介导的生物素标记的 dATP缺口平移)及原位 TUNEL(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 dUTP末端标记),分别检测 DNA损伤的单链断裂及双链断裂.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单链断裂细胞和双链断裂细胞在大鼠前囟水平冠状切面的脑组织切片各区域的分布. 结果缺血 30 min(再灌注以前)各脑区均未检测到 PANT或 TUNEL阳性细胞.再灌注 1 h在尾壳核区检测到 DNA单链断裂,再灌注 2 h在该区和梨状皮质检测到 DNA双链断裂;再灌注 24 h以前各时间点 DNA单链断裂和双链断裂细胞数依次增多,并且出现在顶叶皮质和额叶皮质,再灌注 48 h二者均减少;再灌注各时间点,分布在尾壳核和梨状皮质的 PANT或 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多于分布在额叶皮质及顶叶皮质的数量 (P< 0.05). 结论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 30 min再灌注的线栓模型,尾壳核和梨状皮质是受缺血影响的中心区域,额叶和顶叶皮质是受缺血影响相对较轻的区域,可能是缺血半影区.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TAT/HA-BDNF,探讨TAT携带BDNF穿透血脑屏障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可行性。方法:从胚胎脑组织中提取总RNA,经RT-PCR扩增,获得编码人BDNF的全基因序列,经回收、纯化、酶切后连接到含有TAT蛋白转导结构域序列的原核表达载体pTAT/HA上,将重组质粒pTAT/HA-BDNF转化大肠杆菌E.coli DH5α,筛选阳性克隆并酶切鉴定。结果:酶切鉴定及测序显示完全正确,BDNF基因的克隆和表达载体的构建成功。结论:经RT-PCR扩增得到特异性BDNF基因片段并成功构建pTAT/HA-BDNF重组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脑梗死病灶侧别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发病14 d内的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病例基本资料,如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治疗措...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高龄脑梗死患者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不同分为高龄组(≥180岁,21例)和普通年龄组(<80岁,65例),并设对照组(同时期≥80岁未行动脉溶栓治疗患者,50例).评估患者动脉溶栓术后血管良好再通率、早期临床改善率,以及各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较好转归率及死亡率.结果 接受动脉溶栓治疗的两组患者血管良好再通率、早期临床改善率及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8,P=0.102,P=0.353).高龄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高龄组较好转归率为42.9%,低于普通年龄组(50.8%),但高于对照组(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17).高龄组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8%vs 28%,P=0.816),但高于普通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8%vs 10.8%,P=0.034).结论 80岁以上高龄脑梗死患者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疗效,高龄不是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禁忌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ntra-arterial thrombolytic therapy on elderly patients (≥ 80 years old)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86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received intra-arterial thrombolytic therap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age differences, the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dvanced age group (≥80 years old, n=21) and common age group (<80 years old, n=65); and control group (≥80 years old, not receiving thrombolytic therapy, n=50) was established. The recanalization rate and early clinical improvement rate, and the incidence, recover rate and death rate of 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evaluated in these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avorite recanalization rate and short-term outcome, and the incidence of symptom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were noted between the advanced age group and common age group (P=0.528, P=0.102,P=0.353). The incidence of symptom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 the advanced age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34); the recover rate of symptom 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 the advanced age group (42.9%)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mmon age group (50.8%), but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6%, P=0.042, P=0.017). The mortality of the advanced age group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23.8% versus 28%, P=0.816), but higher than that of common age group (23.8% versus 10.8%, P=0.034). Conclusion Relatively high feasibility,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ntra-arterial thrombolytic therapy are noted in elderly patients (≥80 years old)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demonstrating that the use of intra-arterial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very elderly patients should not be avoided but pursued advisably.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对基底动脉弯曲及椎基底动脉连接部脑桥和小脑梗死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三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91例单侧脑桥或小脑后下动脉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梗死侧别、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弯曲及其方向性关系等,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基底动脉弯曲的预测因素. 结果 旁正中动脉供血区的脑桥中央是脑桥梗死最多的受累部位,右侧小脑内下部是小脑后下动脉梗死最多的受累部位.椎动脉优势常发生于左侧(69.2%,63/91).91例患者中有76例在椎动脉优势和基底动脉弯曲之间存在相反方向的关系.椎动脉内径是基底动脉中重度弯曲的唯一预测因素,其OR值为2.70,95%CI为1.22~5.98. 结论 椎动脉优势是基底动脉弯曲的重要预测因素,且弯曲多朝向优势椎动脉的对侧.椎动脉优势及其造成的基底动脉弯曲增加了椎基底动脉连接部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了解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的不同危险因素分层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方法 从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前瞻性登记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收集其临床特征及可能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随访发病后3个月时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情况,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369例.住院期间有52.8% (195/369)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高危组、极高危Ⅱ组及极高危Ⅰ组他汀类药物应用的指南符合率分别为25.0% (16/64),44.1% (30/68)和71.4%(135/189),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期间使用他汀类药物与糖尿病病史(P =0.032,OR=1.789,95% CI 1.052~3.043)及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存在相关(P=0.000,OR=5.308,95% CI3.340~8.434).3个月时他汀类药物总体应用率为22.3%(81/363),明显低于住院期间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率(P=0.000).3个月时高危组、极高危Ⅱ组及极高危Ⅰ组他汀类药物应用的指南符合率分别为9.7% (6/62),25.8% (17/66)和29.4%( 55/187).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3个月随访时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与出院医嘱相关(P =0.000,OR=34.852,95% CI14.673 ~ 175.452).结论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中的依从性差,与指南存在差距;出院医嘱是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非痴呆帕金森病(PD)患者轻度认知障碍与发病年龄和疾病阶段的关系.方法:将120例非痴呆PD患者按年龄分为年轻组(<60岁,65例)和老年组(≥60岁,55例),再按照病程分为年轻早期非痴呆PD组(33例)、年轻晚期非痴呆PD组(32例)、老年早期非痴呆PD组(27例)和老年晚期非痴呆PD组(28例).将60例正常人按年龄分为年轻对照组(34例)和老年对照组(26例).分别采用简明精神量表(MMSE)、Fuld物体记忆测验(FOM)、语言流畅性测验(RVR)、积木测验(BD)和数字广度测验(DS)评定神经心理学功能.结果:①按照年龄分组,年轻正常对照组与年轻早期非痴呆PD组及年轻晚期非痴呆PD组间各神经心理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老年正常对照组与老年早期非痴呆PD组及老年晚期非痴呆PD组间MMSE、FOM、RVR、BD及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4.972、5.015、5.078、4.891和4.943,P均<0.05).按照疾病阶段分组,年轻早期非痴呆PD组与老年早期非痴呆PD组间各神经心理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轻晚期非痴呆PD组与老年晚期非痴呆PD组间MMSE、FOM、RVR、BD及D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734、2.926、2.972、2.773和2.741,P均<0.05).②检出51例(42.5%)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非痴呆PD(PD-MCI)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非痴呆PD-MCI患者与认知正常的非痴呆PD患者相比年龄更大,起病更晚,运动损害更为严重.结论:非痴呆PD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的下降.在非痴呆PD患者中筛查出PD-MCI患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PD-MCI的发生与非痴呆PD患者年龄和疾病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