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65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评价格列美脲对单纯饮食或用二甲双胍和/或阿卡波糖治疗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治疗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方法 用多中心、开放性、非对照性临床研究,入选患者给予格列美脲1~4 mg,每日早餐前顿服,疗程16周。试验前后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和肝肾功能。结果129例患者人选,122例患者完成试验,格列美脲治疗16周空腹和餐后2h血糖平均分别下降1.3和1.8 mmol·L~(-1),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1.8%。治疗后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无变化,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下降,患者体重指数平均增加0.3 kg·m~(-2)。与格列美脲治疗有关的主要不良事件为低血糖反应和消化道症状,16例次与药物有关的低血糖反应均为轻度,进食后可自行缓解。对血脂和血压无不良影响。结论 格列美脲可以进一步降低单纯饮食控制或应用二甲双胍和/或阿卡波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和餐后2h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且不增加空腹胰岛素水平,副作用小,耐受性好,使用较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格雷夫斯病(Graves′disease ,GD)患者胰岛素、C肽变化与糖耐量的关系。方法 未经治疗的格雷夫斯病患者6 5例,行口服葡萄糖耐量 胰岛素释放试验后,用化学发光法测血清胰岛素、C肽值并与正常对照比较。结果 格雷夫斯病组除空腹外其余各点血糖值明显增高(P <0 .0 0 1) ,基础免疫活性胰岛素正常,葡萄糖刺激后明显增高(P <0 . 0 0 2 7) ,总血清胰岛素/总血糖(∑IRI/∑BG)在弥漫性甲状腺肿伴格雷夫斯病组明显增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与多个时点血清胰岛素、C肽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格雷夫斯病在治疗前存在高血糖与高胰岛素血症并存的胰岛素抵抗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Ⅱ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患者甲襞微循环情况, 对其意义进行探讨. 方法: 153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均为住院病人, 男性72例, 女性81例. 年龄57.0±10.0岁, 病程8.2±7.5年. 所有病例均由眼科医生散瞳查眼底, 部分行荧光造影检查, 确诊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采用放免法检测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 确诊有无尿病肾病(DN), 同时测定患者的血糖、血压及血液粘度并观察其甲襞微循环情况, 包括微血管形成、微血管流态和微血管周围状态. 所有资料用SPSS6.0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152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并发DR者90例. 在这90例中并发DN者80例, 占88.9%, 非DR组63例中并发DR者38例, 58.5%, 二者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 与非DR组相比, DR组中SBP、全血粘度指标高切变率和低切变率均显著增高; (P<0.05, P<0.001, P<0.001); 甲襞微循环重度异常组合并DR者明显高于中、轻度异常组(P<0.05); DR组甲襞微循环总积分值、微血管血液流态积分、袢周积分均显著高于非DR组, 而血液流速显著低于非DR组, 并有明显的细胞聚集和袢周渗出(P<0.05). 结论: Ⅱ型糖尿病并发DR和DR中并发DN与非DR组相比其SBP, 全血高低切粘度和甲襞微循环积分值均有显著性差异, 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神经血管因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糖尿病神经病变(DiabeticNeuropathy)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诊断标准和检查方法的不同,其患病率文献报导不一。以神经生理学改变判断,糖尿病神经损害几乎可占80%~100%。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糖尿病神经病变对人们健康的危害性日益明显。传统的治疗绝大部分是对症治疗且效果不佳。因而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病因的研究成为重要课题。目前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1)糖尿病本身所致的代谢紊乱;(2)微血管病变;(3)糖尿病的大动脉硬化;(4)组织蛋白非酶糖基化;(5)一种或多种神经…  相似文献   
15.
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产生的机制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产生的机制和临床意义张建忠王雁袁申元在消化间期胃及小肠运动表现为一种规律的周期性的收缩活动,这种收缩活动一般起源于胃窦或十二指肠,向离口方向传播,并可达结肠近端。表现为静息和运动循环往复的空腹运动类型,称为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防治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糖 尿病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四大慢性病之一 ,它可使人致残、致命 ,又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终生疾病。其严重性是因长期高血压所导致的血管受累而引起的慢性并发症。在我国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比非糖尿病者高2倍 ,合并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比非糖尿病者高 2 5倍 ,糖尿病肾病引起肾功能衰竭者高 17倍。如何防治糖尿病的慢性 北京同仁医院糖尿病、内分泌科 ,邮政编码 北京 10 0 73 0本文 2 0 0 0 -0 5 -10收到 ,2 0 0 0 -9-2 0接受并发症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1 糖尿病肾病与微循环及血液粘度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16 …  相似文献   
17.
黄腐酸钠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黄腐酸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观察黄腐酸钠对肾小球形态,肾小球基底膜超微结构,尿白蛋白排出率的影响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活性改变。结果糖尿病大鼠血浆tPA活性明显降低,而PAI1活性升高。黄腐酸钠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尿白蛋白,抑制肾小球肥大,延缓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足突融合,显著提高血浆tPA活性而降低PAI1活性。结论黄腐酸钠对糖尿病肾病具有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能与提高血浆纤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心功能改变早期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 (AⅡ )和一氧化氮 (NO)的变化。方法 :实验动物分为 2组 ,对照组 8只 ,链脲左菌素 (STZ)诱导糖尿病大鼠 8只 ,正常饲养 3个月后杀检 ,测心功能、血压、心脏重量指数及A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NO和一氧化氮合酶 (iNOS)表达。结果 :糖尿病 3个月时首先出现心脏舒张功能异常 ,-dp dtmax减低 ,血压无显著改变 ,心脏重量指数增加 ,血浆AⅡ、ACE明显增高 ,心肌局部AⅡ、ACE增高不明显 ,心肌局部NO明显减低 ,iNOS表达增强 ,血浆NO明显减低。结论 :糖尿病心功能改变早期AⅡ、ACE增高和NO的减低可能共同参与了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低分子肝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观察低分子肝素对肾小球功能、形态及肾小球基底膜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1)在病程不同时期(4、8、12、16周)治疗组尿白蛋白明显低于非治疗组(P<0.05);(2)16周时,光镜及电镜下治疗组肾小球系膜增生、基底膜增厚和足突融合等病变较非治疗组明显减轻,而两组血糖、肾小球平均截面积、肾小球平均体积、肾小球滤过率及血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病变具有一定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不是通过改善血糖及血液动力学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社区强化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防治效果。方法遵循患者自愿参加的意愿,2008年抽取到本社区中心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72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强化管理治疗组和一般治疗组。强化管理治疗组在合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健康教育、定期复查及生活方式等强化干预方法,一般治疗组为合理药物治疗及一般性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干预。定期对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血压、血脂、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肾功能等指标进行监测和记录。结果 (1)强化管理治疗组3年后空腹血糖值平均为(6.76±1.49)mmol/L,低于一般治疗组的(8.65±2.2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A1c值平均为(6.62±0.87)%,低于一般治疗组的(7.41±1.2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2)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率强化管理治疗组为68.2%(58/85),高于一般治疗组的26.4%(2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餐后2 h血糖控制良好率强化管理治疗组为88.2%(75/85),高于一般治疗组的70.1%(6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A1c控制良好率强化管理治疗组为77.7%(66/85),高于一般治疗组的47.1%(4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的社区长期强化管理治疗较一般治疗更能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而有利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