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7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38篇 |
内科学 | 8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0篇 |
综合类 | 50篇 |
预防医学 | 19篇 |
药学 | 16篇 |
中国医学 | 16篇 |
肿瘤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3篇 |
2004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正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用外语进行的非语言教学[1]。一方面强调在非语言类的专业学科中使用外语来教学;另一方面强调运用外语进行课堂教学的交流和互动。为了顺应护理人才国际化的市场需求,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先后开设了涉外护理专业,设置了双语课程并开展双语教学,但总体来说尚处于摸索阶段。安徽中医药大学自2003年开始招收涉外护理专业学生,2005年尝试在《护理学导论》课程开 相似文献
52.
目的 建立符合各门课程实际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推进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方法 选择11门课程(涉及7个专业15个自然班),针对各门课程特点分别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对随机选择的6门课程的总评成绩和期末成绩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6门课程的总评成绩均明显高于期末成绩(P<0.05);总评成绩与期末成绩的分布明显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评成绩的分数段分布更合理。结论 所建立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能更加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符合研究性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53.
54.
目的探讨灾后重建中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原因。方法对2008年5月22日~2010年12月31日抢救的1077例急性中毒患者,按病种、例次、性别、年龄、中毒意向、就诊方式等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结果灾后重建中急性中毒最多的为酒精中毒(53.3%),其次依次为农药中毒(20.97%)、药物中毒(11.15%)、食物中毒(6.13%)、CO中毒(5.48%)、毒品中毒(3.02%)。女性高于男性(P<0.039),但男性中毒有增多趋势。21~40岁是中毒的高发年龄段(53.95%)。中毒原因以内服毒物自杀最多(59.24%)。就诊方式以自来院居多(54.41%)。结论灾后重建中急性中毒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性格、情商及意外事件等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55.
56.
目的:运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艾灸(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计算机及手工检索的方法,搜集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排除的标准筛选文献,运用Rev Man5.3软件对筛选后的文献数据开展Meta分析.结果:共7篇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被纳入.研究对象共有459例.艾灸联... 相似文献
57.
58.
本文将60只家免用放血和挤压双后肢方法造成急性肾衰综合征,然后平均分成4组:1.A组,采用山莨菪碱2mg溶于1ml生理盐水内/kg/2h,第一次于解压前5分钟行静脉注射,以后均用肌肉注射,连续用48h;2.A组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取代山莨菪碱液,其他同A组;3.H组,采用肝素2mg/kg/2h取代山莨菪碱,其他均同A组;4.H组对照组,均同A组对照组。各组兔于实验前、后1、2、3天检测各项指标和进行光、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基于组织及病理变化探讨筋针疗法对慢性骨骼肌损伤的效应机制。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只,造模成功后不处理;实验组6只,造模成功后给予筋针疗法治疗。比较2组雌激素相关受体α(ERRα)、乙酰化酶3(SIRT3)、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蛋白表达,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 实验组ERRα、SIRT3、SOD2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CK、LDH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筋针治疗慢性骨骼肌损伤通过调控线粒体生物合成,降低氧化应激反应,有利于慢性骨骼肌的修复。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非牧区儿童布鲁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为非牧区儿童布鲁菌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西安市儿童医院确诊的45例非牧区布鲁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3~9月份为非牧区儿童布鲁菌病发病高峰期,且2014年至2018年儿童布鲁菌病发病呈逐年增多趋势。45例布鲁菌病患儿中,男19例、女26例,0~3岁儿童为非牧区儿童布鲁菌病主要发病人群(53.3%、24/45),传播途径以消化道传播(64.4%、29/45)为主;临床表现多样,发热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82.2%、37/45),其次为关节肿痛(40.0%、18/45)和肝肿大(28.9%、13/45),但多汗(11.1%、5/45)和乏力(6.7%、3/45)较少见。实验室检查以炎症指标异常为主,降钙素原升高者30例(66.7%),红细胞沉降率者(ESR)增快者10例(22.2%),C-反应蛋白(CRP)升高者7例(15.6%);血常规检查中无全血细胞数下降的患儿;45例患儿血培养布鲁杆菌阳性者35例(77.8%),另外10例(22.2%)试管凝集试验阳性。45例患儿中4例(8.9%)出现神经系统受累症状,且其脑脊液均培养出布鲁杆菌。
结论儿童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复杂,非牧区儿童存在长期发热、关节肿痛或肝脏肿大等症状时,儿科医师应高度怀疑布鲁菌病,以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